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年鉴下载 > DDD

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2011(PDF版)

上传时间: 2012-01-15
点击次数: 265
内容年份: 2010(为何年鉴的内容年度跟名称年度不一致?
下载地址:
PDF版10金币
常见问题: 1、付款后账户金币还是零 2、下载的资料名称是down.tjcn.org 3、资料格式(版本)说明及所需软件下载
资料简介: 《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自2008年开篇以来,已走过四年的探索历程,内容和结构不断地调整,以期达到全面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状况、揭示地区经济变动规律的目的。今年的结构延续上年设计,由综合篇、地区篇、重点城市篇、专题篇和统计资料篇五部分组成。

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退,世界经济仍在艰难地复苏,而新的危机又突然袭来,欧洲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再次对我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但各地区都较好地化解了危机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增速普遍高于上年,有5个地区超过15%,最低的也有9.90/}31个地区中只有一个地区的增速明显低于上年。然而欧债危机的后果依然清晰可见,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在二、三季度出现了普遍回落,有9个地区遭受了严重影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比一季度的回落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而几乎未受影响的地区只有5个。

2010年,经济大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稍差于其他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河南的生产总值增长12.3%,虽然增长很快,但比各地区加权平均值低0.8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2%,比全国低3.5个百分点。经济大省的个人收入和消费增长与其他地区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2010年,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继续好于先发地区。后发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13.4%,比先发地区高1.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比先发地区高9.6个百分点。但两者的个人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均在11%附近。

2010年,高房价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较弱。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广东和海南的生产总值增长11.4%,比各地区加权平均值低1.7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最高,购房压力最大,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2%和9.9%,是全国最低的。

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均实现快速增长,区域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加,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增长12.3%,是各区域中最低的,西部、中部和东北的增速比较接近,分别比东部高1.9,1.5和1.3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后劲看,东部也是最弱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分别比东北、中部和西部低7.9,5和4.7个百分点。区域之间的个人收入增速几乎相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均略高于11%

第四章以两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考察了2004一2008年的我国产业布局演变过程。通过计算区位墒、集中率、专业化指数和区位基尼系数,发现大部分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转移,转移力度最大的是一些资源加工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加工型行业主要由西部承接;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是中部和东北地区;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均由中西部承接;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大型仪器设备制造业承接地主要是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省份,如河南、辽宁和四川。

今年的专题篇对一些区域性问题、某些地区特有的问题和地区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展开分析。第15章对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发展目标和实现步骤。第16章揭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目前尚处于低级阶段,京津聚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但是对河北辐射带动力弱,仅在服务京津的领域实现局部低水平对接。第17章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求广西的发展路径,着重选取与广西可比性较强的江西、内蒙古和天津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第18章剖析了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大型企业的高端引领作用不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枝独大”、发展层次不高。第19章用2004年至2008年上海市城市居民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居民收入流动性,通过计算得出了上海居民收入流动性较强的结论,并测算了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对个人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第20章从全球竞争的角度对新疆拥有突出优势的番茄产业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回顾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考虑了比较优势、存在问题和限制因素,提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第24章研究了甘肃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编写本报告的时间非常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下载说明: ☉本站下载的文件有些为.rar压缩文件,请使用 WinRAR 解压。
☉PDF格式的资料请使用 Adobe Reader 浏览。
☉本站提供的一些资料是供学习研究之用,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