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宁夏

固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2:47:04 来源:固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86次

固原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回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两次固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全局,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我市经济在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下,克服了农业遭受旱灾粮食减产、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生产建设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全年实现11.8%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有了明显的调整。2006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1.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02亿元、10.73亿元、27.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19.4%、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6:19.2:52.2调整为今年的27.0:20.7:52.3,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明显上升。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3.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3.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7.3%。

就业不断扩大,失业率控制在既定目标内。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9292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55462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855人,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975人,新增城镇就业8909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低于目标任务4.8%的0.8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市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1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18.48亿元,增长0.8%;林业产值1.87亿元,下降11.1%;牧业产值8.48亿元,增长25.9%;渔业产值0.03亿元,增长1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5亿元,增长15.2%。实现农业增加值14.02亿元,同比增长5.7%。

今年我市农业生产受持续干旱影响较为严重,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大,但粮食总产量减少,夏粮因播种面积下降减产,秋粮因灾减产。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40.37万亩,比上年增长8.6%,总产量56.38万吨,比上年减少6.7%。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87.03万亩,总产量20.23万吨,分别下降13.7%和13.3%;秋粮播种面积253.34万亩,增长34.2%,总产量36.15万吨,减产2.6%;玉米播种面积26.43万亩,总产量8.90万吨,分别下降20.1%和25.3%;马铃薯播种面积196.39万亩,总产量25.71万吨,分别增长59.5%和12.5%。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启动实施了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项目,全年完成退耕造林10.1万亩、荒山造林27.7万亩、退耕还林抚育124.6万亩、县乡道路绿化580公里。林业用地面积达到6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6%。

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发展养牛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养殖扶贫、加大养殖项目投资、提供养殖技术指导等多种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市草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实现了规模和效益双提高。全市牛、羊、猪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6.83万头、122.28万只、43.9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0.5%、5.2%、6.5%,出栏牛、羊、猪分别为15.10万头、55.11万只、21.38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6.5%、8.8%、6.1%,肉类总产量达到4.79万吨,同比增长14.9%,全市农民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230元,同比增长19.2%。

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年共完成劳务输出26.39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1.52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9.7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68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6%,同比增长21.1%。劳务产业已真正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97万千瓦,同比增长8%,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97.48万千瓦,同比增长6.6%,电动机动力15.39万千瓦,同比增长16.6%。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2245台,拖拉机配套农具30985部,排灌动力机械11938台,农用运输车53226辆。农业机械耕作面积13.76万公顷,机播面积12.14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7169公顷。实施农村危房危窑改造6200户,累计达到1.21万户,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7平方米,同比增长8.9%;新建沼气池6727座,安装太阳灶6080个;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卫生室968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所,在原州、隆德、彭阳三县(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三县(区)农民平均参合率达84.5%,筹集合作医疗基金2734.04万元,为18.19万农民支付医疗费用883.37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全市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今年我市继续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大工业投资,增强工业增长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有效地克服了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不利因素,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工业对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年工业投资达到3.42亿元,同比增长36.0%,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17.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逐步释放,使全市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8.15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 5.96亿元,同比增长16.8%,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达17.2%,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完成产值5.44亿元,同比增长48.4%,完成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45.2%;规模以下工业也实现了平稳增长,完成总产值12.71亿元,同比增长7.9%,完成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3.6%;园区工业逐步增强,园区企业达到383家,完成工业产值4.90亿元,实现增加值1.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26.7%和24.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两增一减,原煤产量达60.35万吨,同比增长6.1%,白酒产量达225.23万升,同比减少31.2%,水泥产量23.92万吨,同比增长79.5%。

全市32家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5%,比去年提高8.0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4.5%,与去年同期持平;资本保值增值率145.5%,同比提高44.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4.6%,同比下降12.3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2次,同比减缓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2.4%,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8万元/人,人均增加3.5万元,增长42.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23.6%,实现利润总额913.5万元,同比下降15.8%,实现利税3537.4万元,同比增长3.5%,其中税金总额2623.9万元,同比增长1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对经济的贡献提高。全市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投资,吸收社会投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力度,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90亿元,同比增长18.9%,仅投资一项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地方投资大幅度增长拉动,中央、区属(厅局及农村)完成投资20.73亿元,同比增长3.2%,地方完成投资21.17亿元, 同比增长39.7%。地方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完成投资达到15.83亿元,占地方投资的74.8%。投资增幅较大的是农业、工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幅分别达到1.3倍、36%、1.4倍和56.9%。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3亿元,同比增长1.3倍,占地方投资总额的7.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0亿元,同比增长48.1%,占地方总投资额的17.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42亿元,同比增长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87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地方投资总额的74.8%, 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60亿元,同比增长56.9%。

五、国内贸易、招商引资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我市注重加强商貌流通领域建设,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运作,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层次,有效的激活了居民消费需求,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5亿元,同比增长13.6%。消费活跃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区和县城消费活跃,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58亿元和5.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4.9%;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12.00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三是住宿餐饮消费持续保持旺盛势头,实现零售额2.48亿元,同比增长34.3%;四是节假日消费火暴,宽松、休闲、温馨的节假日消费成为市场消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节假日零售额已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以上。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共引进市外各类资金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六、交通、通信及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运输道路不断改善。2006年全市完成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固原至六盘山段38公里主体工程量的90%,完成了309国道固原过境段3.2公里改造,完成了农村沥青公路改造10条221公里,新修村级道路334公里,新建彭阳县茹河1号大桥和固原清水河大桥,完成总投资14.23亿元。全市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67公里。各类客运汽车拥有量11001辆,载货汽车拥有量10334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04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1亿人公里;货运量681万吨,货物周转量14.9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达2.59亿元,拥有固定电话(包括小灵通)17.9万部,移动电话24.5万部,固定电话上网用户0.9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8部/百人。

旅游产业得到提升。旅游产业突出“生态观光、红色之旅、回乡风情、人文景观”等特色旅游,加强旅游景区基础建设和景点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举办了第二届六盘山山花旅游节、《六盘山之光》摄影大赛、重走长征路国际旅游节和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等旅游宣传活动,扩大了六盘山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固原博物馆和森林公园被国家评为4A级旅游景区,拥有3A级旅游风景区1个,2A级旅游风景区2个。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86.9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84亿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

地方财力快速增长。全市共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4%,同比增长18.9%;政府基金收入0.4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75.6%,同比增长45.1%。财政总支出22.62亿元,同比增长19.8%。

金融、保险发展壮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1.64亿元,同比增长14.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1.61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实现保险保费收入8219万元,同比增长5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699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4520万元;各项赔付支出1958万元,同比增长25.4%,其中:财产保险赔款1791万元,人寿保险赔款167万元;保险赔付率46.8%。

八、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广播电视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今年举办了固原市第二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参与演职人员5000多人,观众达20万人次。组织参加了宁夏2006“乡村游”启动仪式暨第二届六盘山山花旅游节文艺演出,参演人员344人。组织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4周年文艺演出,观众达3000多人。协调、配合北京战友文工团等单位在固原体育场举办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组歌》大型义演活动,观众达2万多。在固原市人民会堂举办了《红旗颂》大型文艺晚会。创作编排了《村支书李玉荣》,在全市五县(区)巡回演出60多场次。组织人员创作了大型现代眉户剧《情深深、爱无声》。极大的丰富了我市的群众文化生活。

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举办了全市中学生篮球、田径运动会。组织参加了全区第十二届运动会,我市代表团参加了青少年7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6枚、银牌15枚、铜牌8枚,总得分229分高于上届运动会。全年共协调、组织开展各类规模不等的市区群众体育活动及赛事近30次,参与人员上万人。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优先为千里文化长廊建设配备体育设施,为全市所有行政村配发了篮球架,总价值100多万元。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良好的教育局面正在形成。泾源县、彭阳县、西吉县、原州区“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估验收,全市提前一年实现了“两基”目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进一步加强,固原一中、固原二中、西吉中学、隆德中学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学校。全市拥有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5347人;拥有普通中专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2280人;全市高中在校学生人数30882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人数7898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6808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0234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所,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968个,启动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缓解了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106家,卫生技术人员3025人,执业医师1476人,拥有病床2367张,各种疫苗接种率达到92%以上,报告传染病发病率502.67/10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7.42/10万和23.6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共实施科技项目81项,其中国家级5项,自治区级36项,市级11项,县(区)级29项,落实项目资金1669.84万元,取得自治区科技成果13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西吉、彭阳两县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全市共选派234名科技特派员到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开展创业活动,实施项目52个,推广新技术85项,引进新品种138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636期,培训农民113954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7826份;投入各类资金6234.6万元,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754.55元。

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今年积极争取国家“村村通”工程项目,自治区在我市建设MUDS转发站4座。全市在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投资26.5万元,建成银平公路、西关南路通信管道,实施网络电缆改造43公里,提高了有线电视节目的传输信号。全市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87%以上。

九、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今年我市通过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年内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在65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控制在5.98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0.35万吨,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均未超标,市区的饮用水符合饮用标准,市区环境噪声平均值51.3分贝,低于一类区标准。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市总户数为384104户,户籍总人口达到1512268人,其中:男783392人,女728876人,农业人口1326232人,非农业人口186025人,回族人口657938人,占总人口的43.5%。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预定目标内,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7.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7‰,计划生育率达到80.56%。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7401.6元,同比增长13.4%;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7842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3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5.4元,同比增长12.3%。影响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有劳务、马铃薯、畜牧业、政策性补贴等四大因素。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84.7元,比上年增加119.4元,增长21.1%,其增长幅度是近几年最高的一年,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35.6%,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6.8%,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农民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到240元,比上年增加64元,增长36.4%,占农民纯收入的12.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00.8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长7%,占农民纯收入的10.4%;政策性补贴主要是退耕还林补贴,农民人均退耕还林补贴收入202元,比上年增加11.9元,增长6.2%。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024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453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84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413人;征缴社会保险费11130.41万元;发放退休金5196.3万元,社会化发放率为100%。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享受城市低保11476户30402人,人均保障标准提高13.2元;实施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8.1万人,人均救助标准提高60元,累计发放低保和救助资金3707万元;新建改建敬老院7所,新增床位128张。使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住房公积金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住房公积金实缴人数达42602人,覆盖面达到96.1%,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16354.6万元,累计为2886户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9868.5万元。

注: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年鉴》为准。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