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青海

海西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2:11:49 来源:海西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81次

2006年,海西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加快海西发展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省统计局核准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0.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84亿元,增长6%,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2%,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9.8亿元,增长18.7%,对经济的贡献率为80.9%,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38亿元,增长13.6%,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7.9%,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3:74.5:22.2调整为2.9:76.3:20.8,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畜牧业

2006年,全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牧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调整种植和畜群畜种结构,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喜获丰收。2006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8.77万亩,同比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25.22万亩,增长11.2%;油料作物10.01万亩,下降14.3%;蔬菜种植面积1.13万亩,增长9.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9.81%上升到65%。粮食总产量达8.62万吨,比去年实际增加0.83万吨,增长10.6%。油料产量1.37万吨,比去年实际减少0.37万吨,下降21%;蔬菜产量3.79万吨,比去年实际增加0.23万吨,增长6.5%。粮食、油料和其他作物种植之比由去年的59.8:30.8:9.4调整为今年的65.1:25.8:9.1,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生产效益日益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31.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农用运输车达2252辆,增长0.1%;大中型拖拉机872台,增长7.9%;小型拖拉机17596台,增长2.3%;农村用电量1519万千瓦时,增长7.8%。

林业生产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全州当年造林合格面积26.4万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6万亩。

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2006年全州共繁殖各类仔畜101.91万头(只),同比增加2.46万头(只),育活仔畜90.2万头(只),增长3.4%,仔畜成活率为88.51%,比上年提高0.82个百分点;成畜减损5.98万头(只),成畜减损率2.83%,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84.22万头(只),总增率39.81%,比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年内出栏牲畜82.9万头(只),出栏率39.19%,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商品率达33.94%,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年末全地区草食牲畜存栏头数215.7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6.74%,比上年下降1.01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万吨,增长1%,羊毛产量0.23万吨,增长1.6%,奶类产量1.26万吨,增长5.5%。

渔业生产增长平稳。2006年全州水产品产量228吨,比上年增长5.1%;卤虫产量60吨,与上年持平。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州乡镇企业个数达到1476家,年末从业人员4690人,其中工业企业311家,从业人数1471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123万元,同比增长8.1%,实现营业收入27470万元,利润总额3889万元,上缴税金58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2%、5%和3.9%。

三、工业

2006年全州继续推进工业强州战略,紧紧围绕全年工业经济目标,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克服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电力不稳、资金缺乏、特别是产品运输能力不足等不利因素,认真解决全州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全地区工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州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8.53亿元,同比增长20.1%,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77.8%,拉动经济增长13.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1.91亿元,增长14.7%。

1、骨干企业拉动海西工业不断增长。2006年,海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5.5%。其中:青海油田公司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70.9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8.2%,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59.9%;青海盐湖集团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6.8%,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11.64%;青海石油局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5%,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3.7%;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58%,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6.2%;青海石棉矿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0.65亿元,增长8.5%,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0.5%。

2、全州优势行业工业生产形势喜人,州属工业生产呈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州钾肥、煤炭、盐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州属工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14%增加至2006年的19%,州属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逐年增大。2006年,州属工业实现增加值22.6亿元,较上年增长66.6%,生产增速创历年最好水平,增速高于地区增速46.5个百分点。

3、全地区66户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趋好,利润大幅攀升。全年实现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28.9%。

4、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势头。2006年,全州完成原煤309万吨,同比增长23.3%;水泥23万吨,增长21.1%;铁矿石成品矿56.2万吨,增长78%;天然气24.7亿立方米,增长15.4%,钾肥实物量337.4万吨,增长40.2%;石棉11.8万吨,增长7.2%;铅精矿含铅量6.31万吨,下降7.9%;炸药9439吨,增长40.6%;锌精矿含锌量7.98万吨,下降3%;发电量100918万度,增长3.3%;天然原油223万吨,增长0.7%;原油加工量100万吨,增长5.3%;原盐384万吨,增长190.7%,纯碱71.1万吨,增长309.2%;供电量91468万度,增长44%;黄金241.4千克,增长19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狠抓前期工作,加大国家投资项目的争取力度,全方位推介招商引资项目,有力地保证了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强劲增长。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3亿元,增长55.8%,其中:州属完成投资55.58亿元,增长5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建设投资不断扩大。2006年海西完成工业投资77.3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8.9%,增长29.2%,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1个百分点。

2006年全州施工项目达340个,增加6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个数为220个,增加33个。峻工项目232个,增长4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项目完成69192元;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项目完成52068万元;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完成88106万元;青海盐湖元通钾肥有限公司,20万吨氯化钾项目完成11876万元;浙江玻璃集团公司90万吨纯碱项目完成25000万元;青海盐锂业有限责任公司提锂及高新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完成1664万元;冷湖滨地钾肥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氯化钾及20万吨钾镁砂肥项目完成13900万元;石油系统完成306601万元;青海大柴旦矿业公司黄金开采项目完成12332万元;乌兰县焦化厂一期焦化建设项目完成72000万元;青海省义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煤沟矿年产60万吨煤碳项目完成19004万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城乡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增强,消费重心已从过去的“吃、穿、用”向“住和行”转换,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引领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全州消费品市场一直在较为活跃的状态中运行。2006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5亿元,增长60.7%;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0.49亿元,增长31.8%。全州市的零售额累计完成19.06亿元,同比增长7.1%;县的零售额为3.26亿元,增长59.1%;县以下零售额为0.87亿元,增长31.6%。

价格总水平上涨。2006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3%,衣着类价格上涨4.2%,医药保健用品类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2.7%,居住类价格上涨5.6%,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与同期 持平,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2%。2006年全州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

六、邮电和旅游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6年邮电业务收入31753.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9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4.89万户,比上年下降7.6%。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9.19万户,比上年增长25.4%。

全州旅游事业迅猛发展。2006年全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实现旅游总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国际游客3500人,与同期持平,实现旅游收入328万元,同比增长36.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州财政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内在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0.59亿元,比上年净增10.44亿元,增速达51.8%。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19.55亿元,同比增长59.2%;省级收入2.67亿元,增长56.3%;州县级收入8.36亿元,比上年净增2.2亿元,增长35.8%,创历史新高。全州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6.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2亿元,增长35.6%。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完成3.54亿元,增长55.7%;公共支出完成10.55亿元,增长28.8%;社会保障支出完成1.68亿元,增长29.5%;其他支出完成1.04亿元,增长63.1%。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6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幅较大、贷款稳中有升,货币投放多于去年。十二月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1.33亿元,比年初增加20.31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87亿元,比年初增加5.66亿元,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16.22亿元,增长34.9%。截止十二月底,全州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213.54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23.87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10.33亿元,较上年同期多投放3.11亿元,增长43.7%。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6年全年保费收入11687.69万元,同比增长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850.9万元,增长7.3%;寿险保费收入5836.79万元,增长4.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878.37万元,下降4.8%。其中财产险赔款2704.7万元,下降8.2%;寿险给付2173.67万元,下降0.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州各类学校173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66所,小学校75所,幼儿园30所。全州共招收各类学生22594人,其中:中专生485人,普通中学10243人,小学生8530人,幼儿3336人。全州各类学校在校人数83131人,其中:中专生845人,普通中学生27064人,小学生47111人,幼儿园学生8111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5499人,其中:专职教师453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纯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继续加大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力度,加强技术创新,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州共实施科技项目85项,其中:省级59项,州级26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2项,州级科技成果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州级科技进步奖11项,落实科研经费1362万元,其中落实省级经费1242万元,州级120万元。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州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4个,其中艺术表演团1个,图书馆3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8个,民族博物馆2座,电影译制站1个。有线电视台8座、电视台2座、电视差转台28座、卫星收转站126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人口覆盖率92%。

卫生事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州、市、县、乡(镇)卫生防疫及医疗网络已基本健全。2006年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4所,其中医院13所,疾控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36所。病床数1292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180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人。全州拥有村卫生室162所,两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70%以上。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全州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11.93万人,参合率达93.27%,合作医疗基金达623.77万元。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6年海西代表团在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参加了散打、射箭、摔跤、柔道、跆拳道、篮球、射击、田径、自行车等9个少年组项目和3个成人组项目的竞技比赛,共获得金牌18枚、银牌17枚、铜牌10枚,奖牌总数45枚,在全省32个代表团中金牌总数第二,积分名列第6位,海西代表团获体育道德团体风尚奖。在各单项比赛中取得个人单项第一的有14人,第二名的有15人,第三名的有10人。在比赛中1名教练员获全省优秀教练员称号,1人获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先进个人,2人获全省国民体质监测先进个人。在射击项目中,一名运动员代表全省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预赛获个人冠军,一名运动员代表全省参加全国射击锦标赛决赛获个人第七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人口及人民生活

2006年全州总人口为56万人,常住人口42.53万人。人口出生率11.66‰,下降0.2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3.5‰,上升0.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16‰,下降0.2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1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87元,增长12.3%。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增长。2006年全地区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32557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州属22028元,增长18.2%。

继续推动劳动就业制度改革。2006年全地区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数6.31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城镇在岗从业人员数5.73万人,比上年增长0.5%。州属单位从业人员为2.74万人,比上年下降5%。

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6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7696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8437人,其中四类下岗人员再就业6109人。全州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2%,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

注:1、地区实现利润数为预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