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青海

海西州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2:10:46 来源:海西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21次

2004年,全州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难攻坚,团结奋进,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保持了全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0.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7.15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9.11亿元,增长14.7%。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471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同比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4.3:65.7:30.0调整为4.1:66.9:29.0。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5%、72.5%和26.0%,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2、11.5和4.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扬。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部分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3%,衣着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0.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下降5.2%,医药保健用品类价格下降0.8%。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竞争力不强。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牧民增收的新机制尚未形成。三是铁路运输、电力供给等矛盾依然突出,影响了工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农村牧区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协调发展任务重。五是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等。

二、农业

2004年,全州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州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从生产实际出发,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州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4年全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现价,下同)5.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其中增加值4.07亿元,增长5.3%。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喜获丰收。2004年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万公顷,增长17.1%;粮食总产量6.43万吨,增长29.4%。油料播种面积0.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1.4%;油料总产量1.82万吨,增长5.9%。全地区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其中蔬菜播种面积增长。2004年蔬菜播种面积为1032公顷,比上年增长9.2%,产量达3.53万吨,下降2.9%。粮食、油料和其他作物种植之比由去年的47.8:41.7:10.5调整为54.3:35.8:9.9,整体效益有所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9.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农用运输车达2059辆,增长20.2%;大中型拖拉机758台,增长3.1%;小型拖拉机16830台,增长4.7%;农村用电量1383万千瓦,增长12.1%。

林业生产建设稳步推进。2004年全州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0.9万亩,周边荒山荒滩造林种草22.1万亩。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中,人工造林1.55万亩,封山(滩)育林(草)28万亩。

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2004年全州共产各类仔畜96.95万头(只),育活仔畜83.34万头(只),仔畜成活率为85.96%;成畜减损5.74万头(只),成畜减损率2.81%。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77.6万头(只),总增率37.95%,比上年下降了0.25个百分点;年内出栏牲畜79.08万头(只),出栏率38.68%,比上年提高了0.96个百分点;商品率达32.66%,比上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年末全地区草食牲畜存栏头数206.5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6.21%,比上年提高了0.92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23万吨,增长10.7%,羊毛产量2261吨,增长7.4%,奶类产量1.16万吨,增长10.5%。

渔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州水产品产量166吨,比上年增长48.2%;卤虫产量60吨,下降45.5%。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州乡镇企业达1477个,年末从业人员5272人,全年完成现价增加值9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实现营业收入28546万元,比上年下降6.5%,实现利润4020万元,增长9.6%,上缴税金206万元,下降71.9%。

三、工业

2004年全州工业企业紧紧围绕全年工业经济目标,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克服电力紧张、运力不足、资金短缺等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构筑特色工业体系,并先后实施百万吨钾肥、百万吨煤炭、百万吨纯碱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有色、黑色金属开发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工业项目,进一步壮大了现代工业的力量,使全州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地区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56.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0.0%,全年实现销售产值125.5亿元,增长42.8%,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105.4%,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

1、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全州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大中型企业是全州工业企业的支柱和骨干,是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全州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66亿元,增长16.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2%。

2、国有、股份制企业生产呈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亿元,增长14.0%;股份制企业完成48.18亿元,增长20.6%,股份制经济是拉动全州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3、州属工业生产呈高速增长态势。随着全州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重点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海西州属工业企业活力逐步显现,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生产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2004年州属工业完成增加值9亿元,增长31.4%,增速高于地区增速11.4个百分点。

4、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趋好,利润大幅攀升。2004年全地区5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0.41亿元,增长33.4%,实现利润27.2亿元,增长183.3%。

5、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州主要工业品产量保持增长势头。原煤生产129万吨,增长49.1%;原盐85.1万吨,增长28.5%;纯碱7.66万吨,增长33.8%;天然原油222.02万吨,增长0.9%;年产天然气18.2亿立方米,增长17.8%;原油加工量81.8万吨,增长25.8%;钾肥实物量207.2万吨,增长70.7%;铅精矿含铅量6.09万吨,增长3.3%;锌精矿含锌量7.25万吨,增长10.2%;铁矿石成品矿27.7万吨,增长32.7%;水泥15万吨,增长25%。(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全州各地继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生态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坚持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使全州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海西境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2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上报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7.27亿元,比上年增长4.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总额为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总额7.11亿元,比上年下降0.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总额为0.92亿元,下降45.9%;全民其他投资完成额为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州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2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0.06亿元,增长40.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36亿元,增长2.6倍。

重点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格拉段输油管线改造、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及德都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西部大通道、315国道、天木公路、乡村道路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90万吨纯碱、3万吨碳酸锶、30万吨生铁冶炼、30万吨甲醇等工程以及东西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木里、鱼卡、大煤沟、江仓煤炭开发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建设规模大的项目进展良好。全州全年施工项目达29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90个,竣工投产项目131个。

五、国内贸易

随着全州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和“州庆”及各大节日消费的拉动,使全州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4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市场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整个市场的比重达83.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17.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餐饮业零售额2.61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其他行业零售额0.55亿元,比上年增长55.5%。

六、邮电和旅游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4年邮电业务总量28515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07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1.35万户,比上年增长22.2%。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5.8万户,比上年下降16.7%。

全州旅游事业迅猛发展。2004年为海西州五十大庆开办的各类旅游项目及格尔木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盐城暨昆仑文化旅游节,提高了海西州和格尔木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4年全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5%;实现旅游总收入84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倍。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4年全州财政工作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使财政收支成为近年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均衡性最好的一年。2004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8.82亿元,增长25.1%;省级收入完成1.45亿元,下降6.3%;州县级收入完成4.51亿元,增长31.6%。全州一般预算支出10.11亿元,增长16.5%。其中公共类支出6.62亿元,增长14.9%;社会保障类支出1.35亿元,增长20.5%;经济建设类支出1.78亿元,增长17.3%;其他支出0.36元,增长28.2%。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4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21亿元,增长17.7%。各项贷款余额41.66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全州现金累计收入229.17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34.45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5.28亿元,同比少投放2.82亿元,下降34.8%。

保险事业出现下滑。2004年全年保费收入10556.5万元,下降14.3%。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4791万元,下降4.6%;寿险保费收入5765.5万元,下降20.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741.4万元,下降6.2%。其中财产险赔款2520万元,下降4.4%;短期人身险赔款及寿险给付1221.8万元,下降9.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州各类学校185所,比上年增加15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6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校87所,幼儿园30所。全州共招收各类学生17600人,其中:中专生64人,普通中学9025人,职业中学59人,小学生8452人。全州各类学校在校人数80399人,比上年增长6.4%。其中:中专生136人,普通中学生26135人,职业中学生130人,小学生45172人,幼儿园学生8826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5395人,增长0.8%。其中:专职教师439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纯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6.9%,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继续加大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力度,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州实施科技项目42项,比上年增加6项。其中:省级18项,州级24项,全部为新开工项目。全年科技总投资9758.3万元,科技三费资助284.6万元,其中省级资助178.6万元,州级资助106万元。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州为迎接海西州成立五十周年组织举办了各种庆典活动及广场文艺晚会、海西民族风情摄影展、民族服饰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04年末,全州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6个,其中艺术表演团1个,图书馆3个,群众艺术馆1个,民族博物馆1座。有线电视、电视转播台和差转台48座,广播电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广播覆盖率8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8所,其中医院10所,疾控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36所。病床数1318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191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人。全州拥有村卫生室151所,两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70%以上。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在全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海西代表队共夺得9枚金牌、6枚银牌和4枚铜牌,并有5名残疾人运动员、1名教练员及海西州代表团和工作人员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州各地落实“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等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3‰。据测算2004年全州总人口40.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25.8万人,乡村居民14.4万人。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年报资料表明,2004年全州户籍人口36.03万人,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人口13.61万人,增长11.2%;男性人口18.76万人,增长5.6%;少数民族人口9.72万人,比上年增长8.6%,其中蒙古族2.53万人,比上年增长2.0%,藏族人口4.19万人,比上年增长9.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9元,比上年增长9.8%。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含调庄移民人口)2120.3元,同口径相比增长7.5%。职工工资水平继续增长。2004年全州全部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2017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州属17077元,增长16.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继续推动劳动就业制度改革。2004年全地区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数6.42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城镇在岗从业人员数5.82万人,比上年增长3%。州属单位从业人员为2.92万人,下降1.0%。

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4年新增就业岗位3830个,安置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5912名。全州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实现了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障金和城镇低保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2004年全州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8539人,发放养老保险金13196.84万元,为1228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37.13万元,为1092人发放失业保险金392.38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基金3431.3万元,使79211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358.07万元,确保了29412人低保金的按时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