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青海

海西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2:03:35 来源:海西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73次

2003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和抗震救灾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动摇,团结奋进,克难攻坚,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57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4.88亿元,增长17.5%。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1万元,同比增长9.8%。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

4.9:65.3:29.8调整为4.3:65.7:30。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5%、66.8%和31.7%,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2、10.1和4.8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扬。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部分商品价格保持或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衣着类价格上涨1.4%,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下降0.4%,居住类价格下降0.5%,医药保健用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新增贫困人口多,贫困人口比重大;地区和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生产存在着电力、运力紧张,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不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够;财力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

二、农业

2003年,全州各地各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州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3年全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现价,下同)5.2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州属5.11亿元,增长

16.1%。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作物产量提高。2003年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6.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万公顷,下降17.9%;粮食总产量4.97万吨,下降24%。油料播种面积1.01万公顷,增长33.8%;油料总产量1.72万吨,增长19.6%。全地区蔬菜及其它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有所增长。粮食、油料和其他作物种植之比由去年的54.3:29.1:16.6调整为47.8:41.7:10.5,整体效益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7.9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5%,农用运输车达1713辆,增长27.9%;大中型拖拉机735台,增长0.4%;小型拖拉机16082台,增长

12.6%;农村用电量1234万千瓦,增长21%。

林业生产建设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加大。2003年全州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7.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3万亩,周边荒山荒滩造林种草16万亩,封山(滩)育林(草)23万亩,三北防护林2.25万亩,总投资5960万元,是建州以来生态投资规模、植树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

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2003年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74.44万头(只),总增率38.2%,比上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年内出栏牲畜73.5万头(只),出栏率37.72%,比上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商品率达31.7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年末全地区草食牲畜存栏头数204.4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9%。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5.29%,比上年提高了1.7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01万吨,增长19%,羊毛产量2105吨,增长3.1%,奶类产量1.05万吨,下降13.9%。

渔业生产下滑。2003年全州水产品产量112吨,比上年下降11.8%;卤虫产量110吨,下降1.8%。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州乡镇企业达1130个,年末从业人员5525人,全年完成现价增加值8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营业收入30531万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利润3668万元,增长15.6%,上缴税金734万元,增长9.4%。

三、工业

2003年全州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建设和发展适合海西资源优势的特色经济,克服电力紧张、运力不足、资金短缺等困难,使全州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3年全地区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4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5%,其中州属完成增加值6.52亿元,增长23.5%。全年实现销售产值87.2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3%,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

1、轻重工业生产同步增长。2003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38亿元,增长2.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3.72亿元,增长19.5%。

2、国有、股份制及股份合作类企业生产呈高速增长态势。2003年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47.2%;股份制及股份合作类企业完成34.71亿元,增长16.2%,国有经济及股份制经济是拉动全州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3、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全州工业稳定增长的主导。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6.3亿元,增长21%,大中型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86.5%,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6.8个百分点。

4、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州主要工业品产量保持增长势头。原煤(全部)生产86.51万吨,增长72.8%;原油220万吨,增长2.8%;年产天然气15.47亿立方米,增长34.4%;原油加工量65.03万吨,增长7.6%;钾肥(全部)88.2万吨,增长0.5%;铅精矿含铅量5.89万吨,增长25.6%;水泥12万吨,增长106.5%。(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

5、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州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改制面达到100%,企业发展活力增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州各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继续加大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了项目工作和投资力度,使全州固定资产保持在一定规模。2003年海西境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37亿元,其中上报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总额为37.29亿元,比上年下降5.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总额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总额为1.69亿元,增长

35.3%;全民其他投资完成额为5.7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州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32亿元,增长45.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0.94亿元,增长1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完成州境内的铺轨任务;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并试航;315国道德令哈至察汗诺、西部大通道当金山至花土沟以及德令哈至都兰、天峻至木里等公路改建工程开工;青海盐湖集团100万吨钾肥项目,海西水泥一期30万吨项目建成试产;青海油田油气花土沟30万吨油气产能建设、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德令哈纯碱一期90万吨和碳酸锶一期3万吨工程、30万吨生铁冶炼及木里、鱼卡煤炭资源开发等项目进展良好。全州全年施工项目328个,增长21%,其中新开工项目256个,竣工投产项目225个。

五、国内贸易

随着全州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大批外地务工人员涌入海西务工经商,带动了全州消费品市场强劲增长。2003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市场1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占整个市场的比重达83.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2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9%;餐饮业零售额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他行业零售额0.36亿元,比上年增长49.5%。

六、邮电和旅游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24756万元,比上年增长32.5%。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05万户,年末电话用户达9.29万户,比上年增长48.9%。其中市内电话用户6.52万户,增长24.3%;乡村电话用户2.77万户,增长1.8倍。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81万户,年末达到18.96万户,比上年增长34%。

旅游行业克服上半年“非典”时期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全州旅游行业的平稳发展。2003年全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1.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实现营业收入553.17万元,比上年下降5.6%。年末格尔木市荣获青海省首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3年全州财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7.05亿元,增长14.1%;省级收入完成1.55亿元,增长7.7%;州县级收入完成3.43亿元,增长20.4%。全州一般预算支出8.68亿元,增长15.5%。其中公共类支出5.76亿元,增长10.2%;社会保障类支出1.12亿元,增长67.7%;经济建设类支出1.52亿元,增长8.7%;其他支出0.28亿元,增长26.5%。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3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15亿元,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4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全州现金累计收入196.26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04.3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8.1亿元,同比少投放13072万元,下降13.9%。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12312.2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020.6万元,寿险保费收入7291.6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623.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2635万元,短期人身险赔款533.4万元,寿险给付819.5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州各类学校170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6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校77所,幼儿园25所。全州共招收各类学生23651人,其中:中专生41人,普通中学8530人,职业中学57人,小学生8763人。全州各类学校在校人数75580人,其中:中专生159人,普通中学生24152人,职业中学生170人,小学生43468人,幼儿园学生7631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5352人,其中:专职教师44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1.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加大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力度,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州实施科技项目36项,其中:省级12项,州级16项,新开工项目28项,结转8项。全年科技总投资12084.5万元,科技三费资助245.5万元,其中省级资助98万元,州级资助147.5万元。

九、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州各地组织举办了广场文艺演出、青海“花儿”民歌选拔赛、广场电影晚会、海西民族风情摄影展、民族服饰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03年末,全州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6个,其中艺术表演团1个,图书馆3个,群众艺术馆1个,民族博物馆1座。有线电视、电视转播台和差转台48座,广播电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广播覆盖率8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5所,其中医院17所,疾控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35所。病床数1318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191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人。全州拥有村卫生室138所,两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结合防“非典”工作,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快了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推算2003年全州总人口4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26.6万人,乡村居民14.4万人。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年报资料表明,2003年全州常住人口34.02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农业人口12.24万人,增长0.6%;男性人口17.77万人,增长10.6%;少数民族人口8.95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蒙古族2.48万人,比上年下降0.8%,藏族人口3.83万人,比上年增长2.1%。全州人口出生率11.16‰,死亡率2.47‰,分别比上年上升0.63和0.3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69‰,比上年上升0.2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3元,比上年增长9%。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38元,比上年增长6.8%。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州全部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9177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州属14711元,增长5.5%。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解决了2320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1.52万人、3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继续推动劳动就业制度改革。2003年全地区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数6.18万人,比上年下降4.6%,其中城镇在岗从业人员数5.65万人,比上年下降7.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驻州单位从业人员2.2万人,比上年下降7%;省属驻州单位从业人员为1.10万人,下降9%;州属单位从业人员为2.95万人,增长2.4%。

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3年新增就业岗位3908个,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员7694名。全州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实现了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障金和城镇低保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2003年全州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6628人,发放养老保险金10883万元,为895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55万元,为2443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42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基金3015万元,使75040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993万元,确保了29354人低保金的按时发放。对地震灾区的安置救助工作扎实有效,在德令哈、大柴旦等地震灾区投入重建资金1584万元,建成住房8.83万平方米,近千户灾民迁人新居;筹措资金解决了5万多人(次)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了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