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青海

海南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1:57:21 来源:海南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04次

2006年是 “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重要会议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线两区一中心”和建设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州的战略构想,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39亿元,增长5.0%,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11.11%,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75亿元,增长23.8%,贡献率为64.79%,拉动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9亿元,增长11%,贡献率为24.1%,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40:30调整到2006年的28:42: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12万亩,比上年减少0.35万亩,下降0.4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63万亩,增加4.88万亩,增长16.98%;粮食产量75776吨,增长3.9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8.59万亩,减少4.76万亩,下降10.99%;油料产量35439吨,下降 19.82%;中藏药材种植面积0.47万亩,下降25.96%;蔬菜播种面积2.06万亩,增长11.39%;其它播种面积13.37万亩,下降4.45%。粮、油、药、菜、其它作物种植结构由上年的32:49:1:2:16调整为38:44:1:2:15。

畜牧业形势良好。全州共繁殖各类仔畜213.10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53万头(只);育活各类仔畜197.68万头(只),增加0.86万头(只);仔畜成活率92.76%;成幼畜死亡7.96万头(只),死亡率1.7%;牲畜总增189.72万头(只),增加0.32万头(只),总增率40.61%;出栏牲畜201.34万头(只),出栏率43.1 %,提高2.57个百分点;出售牲畜174.01万头(只),商品率37.25%,提高1.43个百分点;能繁殖母畜240.78万头(只),母畜比例为52.47%,下降0.44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州有效灌溉面积40.65万亩,比上年增长0.59%;机械化总动力286380千瓦,增长9.76%。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229513千瓦,增长11.52%;汽油发动机动力29382千瓦,增长2.47%;电动动力26818千瓦,增长4.5%;其它动力667千瓦,下降14.38%。耕作机械方面,其中:大型机械813台36438千瓦,分别增长9.42%、7.42%;小型机械16259台150092千瓦,分别增长6.71%、7.10%。化肥施用量14023.62吨,增长7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151.46吨,增长18.2%,其中:地膜使用量达到9703公斤,增长54.9%;地膜覆盖面积2075亩,增长57.55%。。

林业生产下降。因退耕还林(草)项目任务的逐步完结,林业生产呈下降趋势。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322公顷, 比上年下降15.27%;当年育苗面积88公顷,下降31.25%; 封山育林面积82359公顷,增长26.27%,其中当年新封17134公顷,增长271.27 %; 四旁零星植树13798百株,下降2.07 %;幼林抚育面积7200公顷,下降9.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州各级政府通过采取搭建融资平台,建立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落实优惠政策,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生产组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技术改造,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199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5919.1万元,增长30.4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77.4万元,增长18.96%。

工业销售产值快速增长。2006年全州工业销售产值达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3.65亿元,增长35.97%。工业产销率为96.11%。

主要产品产量高速增长。发电量671353.88万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34.55%;供电量55420万千瓦时,增长66.04%;铜精矿含铜量4330.09吨,增长8.70%;碳化硅15940吨,增长79.50%;铁合金9325.64吨,增长77.11%;食用植物油4224吨,增长9.00%;自来水638.8万吨,增长20.00%;水泥64380吨,增长52.00%;红砖9194万块,增长70.13%。

建筑企业生产平稳。2006年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创造产值7122万元,比上年增长0.69%;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269平方米,下降13.80%;完成房屋竣工面积40923平方米,增长18.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增长。全州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3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4.17%。完成州属固定资产投资14.96亿元,增长18.22%。在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资产完成31.73亿元,增长50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亿元,下降37.21%。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6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9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9%。分销售地区看,县的零售额46892万元,增长15.91%;县以下零售额23058万元,增长9.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53419万元,增长14.99%;住宿和餐饮业12957万元,增长14.05%;其他行业3574万元,下降3.69%。

市场物价运行基本平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4%,上涨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6.6%,上涨6.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1%,下降0.9%。在居民消费调查的八大类商品中,呈“四升四降”态势,即食品类上涨1.5%,居住类上涨3.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交通和通讯类上涨4.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3.5%,衣着类下降11.6%。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2006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94.29万吨,比上年增长3.00%,货物运输周转量44545.52万吨/公里,增长1.50%;完成旅客运输量295.34万人,增长2%,旅客周转量36188.6万人/公里,增长2%。公路通车里程6015公里,与上年持平。

邮电业务总量快速增长。邮政营业收入836.62万元,增长17.83%;通讯营业收入5604.13万元,比上年增长41.04%。全州固定电话用户5.7万户,增长40.40%,其中:乡村电话用户1.23万户,增长11.82%。全州电话普及率13.51部/百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发展强劲。2006年实现总收入96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3.84%。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数75.15万人次,增长18.2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21617万元,与上年同口径对比(下同)增长22.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836万元,增长17.0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4350万元,增长32.41%。

金融存款快速增长, 贷款下降。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446万元,比上年增长24.6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8395万元,增长16.3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4369万元,下降1.26%。存贷差高达154077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41.65万元,比上年下降7.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28.10万元,增长13.14%;人身险保费收入513.55万元,下降47 %。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金额1710.82万元,  增长33.79%。其中:财险赔付1008.91万元,增长20.10%;寿险赔付701.91万元,增长6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96所,在校学生81052人。其中普通中学42所,在校生23872人;小学338所(教学点28个),在校生53137人;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3358人;特殊教育班6个,在校生54人;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685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88%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98.9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9.2%。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74%。

科技推广成效显著。争取和实施科技富民计划项目12项、星火计划项目1项、星火科技培训项目5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项,引导资金共投入1964.8万元,首次组织实施州级科技项目10项,引导资金投入60.5万元。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75人,落实专项经费12万元,引进先进实用技术30余项,推广各类种植、养殖新品种50余个。举办农牧民科技培训班78期,培训人数8500人(次);举办科普宣传50次,展出科技展板8470块(次),发放科普资料10.8万多份,放映科普电影(录像)24场(次),受教育群众达8600多人(次);全州实施“553”科技示范工程,目前建立5个科技示范乡,50个科技示范村,300户科技示范户。

九、文化、卫生、体育及广播电视

文化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州共有艺术事业机构 1个,图书馆事业机构6个,文物事业机构6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6个。全州广播电视台(站)6座,无线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站260座。开展各类文艺演出527场(次),观众达12万人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省藏族情歌演唱大赛和首届“青海湖杯”扎念弹唱大赛。全州共培训文化务工人员1786人次,输送952人,创收458万余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65个,其中综合医院7所,中藏医院4所,乡镇卫生院40所,中心血站1所,牧场医院2所,村卫生室40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所6个。拥有病床109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09人。

体育工作蓬勃发展。全州各县举办农牧民运动会25次,有3600余名运动员参赛。成功举办了“青海湖杯”全省民间射箭邀请赛,组队参加了青海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得了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4枚的好成绩。

广播电视工作稳步推进。全力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争取到37套“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完成了15个已通电自然村的安装调试工作,广播、电视覆盖率由上年底的88.1%、87.22%提高到88.46%、88.18%。

十、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成效。全州已发现的矿种28种;矿产、矿点及矿化点160余处。铜储量120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62%;汞储量4000吨,钨储量906吨,大理石储量1779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总储量的95%、35%、62%。

环境和生态保护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州环保系统从业人员为31人,增长24%;拥有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员6人;自然保护区 2个,即同德江群林区和兴海中铁林区(归三江源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属省级自然保护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根据测算,年末全州人口达42.1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932人,出生率为14.75‰;死亡人口2017人,死亡率为4.81‰;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4‰。城镇人口11.1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26.36%,乡村人口31.06万人,乡村人口比重为73.6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97.00元,比上年增长13.83%,人均消费性支出5725.87元,增长3.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40.05元,增长8.11 %。

劳动就业规模扩大,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农牧区劳动力共转移输出82740人次,比上年增长16%。其中跨省输出7590人次,增长41%。全州实现劳务总收入1.49亿元,增长25%,劳均收入1800元。安置各类下岗失业人员298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0%,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州抚恤、优抚对象614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中心7个。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1970人; 2195人参加了工伤保险;有9009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20669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有10819户28425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最终核算以《海南统计年鉴—2006》刊发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