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青海

海东地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1:44:09 来源:海东地区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17次

海东地区统计局

2005-3-24

2004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超省考核目标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13元,比上年增长12.7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区优势产业继续壮大,特色经济较快发展。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5%;第二产业增加值2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4%;第三产业增加值2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5%。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9.12%、37.61%、43.27%转变为20.2%、38.49%、41.31%。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第一产业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4.6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畜牧业

2004年,全区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和特色种养业,农业整体实现了生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展示高原特色、高产、优价的品种增加,种植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全年在落实退耕还林草之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1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3.53%,总产量34.5万吨,减产9.4%,亩产量由上年的217公斤提高到227.36公斤,增产4.77%,其中:薯类种植面积5.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38%,总产量18.9万吨,增产6.64%。油料作物种植面积6.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5.11%,总产量11.73万吨,增产54.68%;蔬菜产量35.49万吨,种植业是一个收入较丰、效益较好的年景。

畜牧业继续发展。我区合理有效地利用草地资源和广泛推进科学养畜,严防死守,阻当禽流感,畜牧业生产和效益双增。全区草食畜饲养量279.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6.9%。草食畜出栏98.0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8.14%,出栏率61.83%,商品率52.7%,草食畜年末存栏164.8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9%。全年肉类总产量7.21万吨,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猪肉产量4.11万吨,增长7.13%;牛肉产量1.26万吨,增长9.11%;羊肉产量1.48万吨,增长17.07%。牛奶产量2.55万吨,增长4.4%;羊毛产量0.23万吨,增长11.9%。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34.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10.2万亩,周边荒山造林24.5万亩。

渔业保持稳定。淡水养殖面积325公顷,水产品产量达199吨。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果。2004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水浇地面积)为4.45万公顷,年内完成灌区维修配套和节水改造面积15.3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24平方公理,解决了11.74万人、15.65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水利设施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通过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工业生产克服了电力、原材料紧张等不利因素,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5亿元,比上年下降31.8%。规模以上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7%;集体企业增加值0.11亿元,比上年增长48.08%;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1.32亿元,比上年下降23.8%;重工业增加值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规模以上80户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2700万元,其中:利润总额为593万元,扭亏为盈。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销率达95.88%。

建筑业生产增长,效益提高。全年建筑业创造增加值8.61亿元(含外来企业),比上年增长9.68%,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2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38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我区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狠抓项目建设,取得了成效。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3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区属投资完成2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17.06亿元,增长45.81%。民间投资13.49亿元。下降8.9%,其中:城乡集体经济投资0.43亿元,下降25%;城乡个人投资5.85亿元,增长88.7%。投资按行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8.23%。重点工程建设顺利,一批新增生产能力陆续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背景下,消费品市场活跃,物价稳中有升。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5%。其中:国有经济3.29亿元,下降0.49%;集体经济1.3亿元,增长1.75%;个体经济9.04亿元,增长16.54%;私营经济0.65亿元,增长53.62%;其他经济0.55亿元,增长20.13%。分地区看:县的零售额8.85亿元,增长12.42%;县以下零售额5.98亿元,增长11.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1.03亿元,增长10.08%,餐饮业2.79亿元,增长22.58%;其他行业1.02亿元,增长8.96%。据经贸委统计,外贸出口额达到1003万美元,出口产品主要有:蚕豆、硅铁、油菜籽、牛羊绒系列产品、孟加拉帽等。

物价总水平回升。据乐都城市调查队调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4%。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运营条件不断改善,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功能继续增强。

交通运输稳定发展。年末汽车拥有量16506辆,比上年增长12.8%。汽车客运量1067万人,增长9.4%,旅客周转量48752万人公里,增长8.2%;汽车货运量996万吨,增长5.96%,货物周转量56520万吨公里,增长5.0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9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业务继续扩大。2004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2.25万户,增长14%。移动电话用户14.45户,增长24.5%。全区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各种电话业务不断拓展。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化职能,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35335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中央“两税”收入12734万元,增长39.3%;地方财政收入22601万元,同口径增长1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486万元,同口径增长10.5%;基金预算收入1115万元,增长13.8%。全区财政总支出138630万元,增长16.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7556万元,增长16.0%,基金预算支出1074万元,增长30.8%。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2215万元,较上年增加1108万元,增长100.1%;企业挖潜改造支出564万元,增长351.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11万元,下降2.2%;农业支出8646万元,增长20.2%;林业支出4608万元,增长12.4%;水利和气象支出2994万元,增长19.8%;工业交通事业费支出1969万元,增长30.7%;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4499万元,增长32.2%;教育事业费支出34673万元,增长22.1%;科学支出135万元,增长39.2%;医疗卫生支出5366万元,增长24.2%;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5820万元,增长14.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694万元,增长7.7%;公检法司支出5389万元,增长18.2%。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86亿元,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7.8亿元,减少0.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2亿元,增加3.1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76亿元,比年初减少2.3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2.22亿元,减少1.66亿元;中长期贷款22.56亿元,减少0.43亿元。全区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118.3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1.6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再度反弹。2004年保险业务拓展困难,保费减少。全区保费收入6548.5万元,比上年下降1.9%。

八、教育和科技

2004年,全区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教育改革、强化科技宣传、推广工作。

全区基础教育稳定发展。全区各类学校1413所,在校学生28.22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45人,由于中专毕业生就业面窄,生员减少,停止招生。普通中学168所,招生人数38337人,在校学生109010人,比上年增加6778人;农职业中学7所,招生人数1372人,在校学生2671人;小学1210所,招生人数27013人,在校学生151380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785人;幼儿园21所,招生17237人,在园幼儿183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

科技工作向前推进。全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28106人。积极推广科学技术,重点推广农业技术10项,引进、试验新技术40项、新品种165项。争取科技项目25项,争取项目资金573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保持稳定。2004年,全区共有文化馆7个,博物馆7个,档案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站6个,电视转播台6个,藏书量达31.65万册,文物收藏量3.1万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3%。有限电视频道接收量增加、城乡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据卫生部门统计,2004年末,全区拥有各种卫生机构148个,其中:医院13所,实有床位数1283张;卫生院114所,床位数665张;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6个,床位数41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7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053人,其中:执业医师771人;助理医师300人;注册护士456人。诊疗达145万人次。实施社区卫生规划,惠及于民的医疗保健物质条件继续改善。城乡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运动,举办较大型体育比赛活动26次(场),参加人数达6万人。

十、环境保护

2004年,全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广受关注。到年底,环保系统人员为103人,各类环境检测站7个;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据环保部门统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58.62%;烟尘、工业粉尘去除率分别达31.31%和71.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烟尘控制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据有关资料推算,2004年末全区总人口15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06万人。城乡男性人口79.8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1.44%;女性人口75.3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8.56%。全年出生人口2.28万人,出生率14.75‰;死亡人口0.89万人,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9‰。调庄及招生迁出人口0.5万人。全区净增人口0.8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6万人,年人均劳动报酬14675元,比上年增长12.95%。其中:在岗职工人数5.3万人,年人均工资15269元,比上年增长14.36%。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1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764元,比上年增长14.03%。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区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纳入低保对象的人数34220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据劳动部门统计,安置失业人员就业人数0.88万人,全区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2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9%。

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缓慢,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很艰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滞后,产业基础脆弱,财源建设缺乏后劲。全区上下要认真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十届五次全委会、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坚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和发展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势头,开创海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