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青海

青海省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1:08:57 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89次

青海省统计局

“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青海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牧业基础得到加强,粮食生产连续4年获得好收成,大牲畜和羊存栏数创历史最高纪录;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能源生产结束了过去长期调入的状况,成为能源净调出省份;交通邮电条件有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开发我省优势资源创造了条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一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内外贸易不断扩大,城乡市场供应良好;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双增双节”取得了一定成绩;城乡人民收入逐渐增加,基本实现了解决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统计,“七五”时期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7.6%,平均每年增长5%,基本实现了第一个翻番目标;国民收入增长了30.3%,平均每年增长5.4%;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1.5%,平均每年增长8.7%。

但是“七五”时期头两年我们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曾一度求成过急,以致造成短期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社会总供求失衡,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经济效益持续滑波;就业压力也比较突出。

一、农业

农牧业基础得到了加强,实现了粮食、牲畜和主要畜产品的稳定增长,1990年同1985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7.1%,平均每年增长3.2%,其中种植业总产值增长17.7%,平均每年增长3.31%,畜牧业总产值增长了17.8%,平均每年增长3.33%。

在主要农产品中,粮食作物连续4年获得好收成,1990年总产量达114.56万吨,比1985年增长14.2%,接近“七五”计划规定指标;油料作物连续3年增产,1990年总产量达12.04万吨,比1985年增长21.4%,超过了“七五”计划规定的增长幅度。

畜牧业生产方面,“七五”时期发展比较稳定,连续三年增产,1990年底大牲畜和羊存栏数为2220.59万头(只),比1985年增长15.8%,比历史最高年份增加6.84万头(只),超过“七五”计划规定指标的3.8%,1990年同1985年相比,全省大牲畜和羊总增率提高了7.63个百分点,出栏率提高1.44个百分点,商品率提高了0.52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产量都有了较大增长,1990年肉类总产量达15.34万吨,比1985年增长37.5%,平均每年增长6.57%;羊毛总产量为1.76万吨,增长15.1%,平均每年增长2.85%;禽蛋产量1.07万吨,增长16.3%,平均每年增长3.16%。

林业、渔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七五”时期,全省造林面积达332.62万亩,比“六五”时期多144.21万亩,造林成活率不断提高。“七五”时期由于对青海湖渔业资源实行了保护措施,1990年水产品产量3356吨,比1985年有所减少。

“七五”时期由于增加了农业投入,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所提高。1990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6.86万千瓦,比1985年底增长44.1%,各种农业作业机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7.34万亩,比1985年增加了17.11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5.88万吨,增加了4.10万吨;农村用电量达14758万千瓦小时,增长了78%。

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的步子不快。1990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当年价)30.56亿元,比1985年增加了14.06亿元,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产值6.03亿元,增加了1.79亿元,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25.82%下降到19.7%。

二、工业

“七五”时期是我省工业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34.15亿元,比1985年增长69.16%,平均每年递增11.09%,超过了“七五”计划规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中,轻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4.52%,平均每年递增7.64%;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4.67%,平均每年递增13.05%。按所有制看,全民所有制工业的产值增长71.47%,平均每年递增11.39%,集体所有制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46.85%,平均每年递增7.99%,农村村及村以下办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1.7倍,平均每年递增22.4%。

在列有产量计划的33种工业产品中,钢、钢材、原盐、发电量、乳制品、皮革、白酒等超额完成了计划。“七五”时期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六五”时期增长的有。

“七五”时期,通过基本建设和企业更新改造措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能力扩大,1990年底,全省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89.35亿元,比1985年底增长1.4倍,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73.99亿元,增长1.6倍。同时,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有了初步进展,据统计,“七五”时期共研制新产品423种,其中有306种已投入批量生产,新增产值(现价)约4亿元,新增利税0.4亿元。

但是,由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步子进展不快以及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不明显,经济效益仍然比较低。1990年同1985年相比,全省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利税由7.17元降6.39元,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由15.8元降至14.77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提供的工业总产值由43.78元减少到30.12元,每百元工业总产值占用定额流动资金由56.39元增加到81.35元。

三、运输邮电

“七五”时期,我省运输邮电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运输邮电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90年,我省境内铁路延展里程(含正线、支线、厂矿专用线)1396公里,比1985年增加19公里,沿线车站共65个,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6732公里,比1985年增加799公里,其中睛雨通车里程13071公里,增加111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75.06%提高到78.12%。1990年同1985年相比,铁路机车由70台增加到74台,客车由374辆增加到502辆,公路运输部门的汽车由2999辆增加到3224辆。

1990年,我省铁路、公路共完成货物运输量2411万吨,完成“七五”计划规定1990年应达指标的109.6%,比1985年增长18.6%。其中铁路货运量454万吨,完成“七五”计划规定指标的90.8%比1985年增长35.9%;公路货运量1957万吨,完成“七五”计划规定的指标的115.1%,比1985年增长15.2%。全省铁路、公路货物转量共完成48.65亿吨公里,比1985年增长54.4%,其中铁路货运周转量29.88亿吨公里,增长41.0%;公路货运周转量18.77亿吨公里,增长82.1%。1990年铁路公路客运量达1843万人(次),比1985年增长41.1%,旅客周转量15.37亿人公里,增长20.4%。其中铁路客运量20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12亿人公里,分别比1985年下降29.2%和16.3%;公路客运量163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24亿人公里,比1985年分别增长64.55%和69.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事业方面,“七五”期间建成了西宁市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工程和五百线长途电话线路;完成了西宁至湟中及西宁至大通光纤通讯工程建设;开展了对冷湖至茫崖长明线的改造;实现了西宁对省外长途电话纳入全国自动拨号网,省内州(地、市)长途电话也大都实现了自动或半自动拨号。“七五”时期,新增市话装机容量0.61万门,长话线路476条。1990年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56.8万元,比1985年增长1倍,平均每年递增15%,超过“七五”计划规定8.8%的年均增长速度。1990年的各项邮电业务同1985年相比,函件发送量由2344.4万件增加到2778.1万件,挂发长途电话由168.3万张增加到314.4万张,电报由162.3万份增加到179.7万份,邮电局(所)、邮路长度、城乡电话用户都有了不同程度地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七五”时期,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9.34亿元,超过计划指标,比“六五”时期增加47.01亿元。其中,地方投资48.22亿元,为计划指标的137.5%,比“六五”时期增长12.99%。

“七五”时期,由于实行了投资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单纯由国家投资搞建设的僵化局面,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气象。五年来,全民所有制投资额96.61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44.05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3.35亿元,减少1.01亿元,城乡私人投资9.38亿元,增加3.97亿元。

投资结构经过调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得到加强,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更改措施投资有所增加。在“七五”时期全省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生产性建设投资79.85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99.5%,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64.2%上升到73.0%;非生产性建设投资29.49元,增长32.2%,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35.8%下降到27.0%。

“七五”时期,我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共72.01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30.33亿元,增长72.8%。其中,中央项目投资47.29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18.84亿元,增长66.22%;地方项目投资24.72亿元,增加11.49亿元;增长86.8%。投资额按用途分,生产性建设投资为51.40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82.3%,占基建投资的比重为71.4%;非生产性投资为20.61亿元,占28.6%。投资额行业分,其中农林牧渔水利气象业投资2.52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40.8%,占基建投资的3.9%;工业投资为50.53亿元,增长104.0%,占基建投资的70.2%;运输邮电业投资3.83亿元,下降17.6%,占基建投资的5.3%;科教文卫事业投资4.94亿元,增长4.75%,占基建投资的6.9%。在工业投资中,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29.21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70.6%,占工业投资的57.8%。

“七五”时期全省共完成更改措施投资12.11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倍多,占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90.3%上升到12.53%。

“七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有所提高。五年内全省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60.25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11.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六五”时期的68.4%提高到83.7%;五年内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的项目共2827项,项目投产率达61.85%;累计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198.4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为48.6%。“七五”时期基本建设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有: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2.3万千瓦,新增采油能力100万吨/年,金属铝锭冶炼10.12万吨/年,电解镁4000吨/年,竣工住宅面积279.93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70.62万平方米、增加学生席位21.87万个,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87.87公里,等等,为“八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后劲。

建筑施工也取得了好的成绩。1990年,全省建筑施工队伍达到7.9万人,比1985年减少2万人,当年施工产值88167万元,比1985年增长23.66%,平均每年增长4.3%。

地质普查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七五”时期,省地质系统共完成钻探工作量18.22万米,新发现矿产地37处。新探明的主要矿藏新增储量有:钾盐1.62亿吨,镁盐26.04亿吨,金属铜37.77万吨,铅锌矿56万余吨,芒硝65.5亿吨,煤炭2.55亿吨,石油地质储量1590万吨,天然气167.55亿立方米,石棉3328.8万吨,石膏5.18亿吨,等等。

五、国内商业与物资供应

“七五”时期,我省深入进行流通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疏通流通渠道,逐步完善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成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网络,商品供应丰富。1990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69亿元,比1985年增长74.1%,平均每年递增11.7%,超过了:“七五”计划规定年均增长8.1%的速度。

从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看,1990年全民所有制的零售额为17.69亿元,比1985年增长65.5%,占零售总额的比重由60.58%下降到57.61%;集体所有制的零售额为5.86亿元,比1985年增长46.4%,占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2.88%下降到19.09%;个体零售额为5.29亿元,比1985年增长181.4%,占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0.66%上升到17.24%;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1.84亿元,增长77.5%,占零售总额的比重由5.88%上升到6.06%。

从分商品类型的零售额看,1990年消费品零售额为28.72亿元,比1985年增长75.2%;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97亿元,增长59.5%。在消费零售额中,售给城乡居民的零售额25.74亿元,比1985年增长76.3%;售给社会集团的零售额2.98亿元,增长66.1%。

“七五”时期,对物资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部分生产资料进入了市场,实行计划分配的比例减少,1990年,全省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6.38亿元,比1985年增长25.1%;物资系统供应的主要生产资料中,指令性计划分配比重同1985年相比,钢材由79.3%上升到84.5%,生铁由98.1%下降到94.9%,木材由80.2%下降到64.5%,水泥由72.6%下降到65.9%,烧碱由100%下降到52.7%。

六、对外贸易

“七五”时期,我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五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2.85亿美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9倍。其中,1990年出口总额6805万美元,比1985年增长2.2倍,平均每年增长26.2%。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工矿产品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42%上升为“七五”时期的55%,硅铁、金属硅、地毯等已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七五”时期,进口商品总值4534万美元,比“六五”时期增长了37.4%。引进技术和外资进展不理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物价

“七五”时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物价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实行了重大改革,1988年和1989年市场物价涨势较猛,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1989年下半年以后,由于认真执行了治理整顿方针,市场秩序逐步走向正常,物价指数大幅度回落。1990年全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下降了1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下降了12.4个百分点,成为1985年以来涨价幅度最低的一年。“七五”时期各年物价变动情况(以上一年为100)

1990年同1985年相比,全省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上涨了65.9%,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了65.7%。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上涨了78.0%.

八、财政金融

由于生产,流通的扩大和调动各地生财、聚材、理财的积极性,“七五”时期地方财政收入年年增长。1990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达7.23亿元,比1985年增长201.6%,平均每年递增24.7%,比“七五”计划的速度高16.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17.13亿元,比1985年增长68.8%,平均每年增长11%,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七五”时期,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国家货币信贷政策,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990年末,全省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6.06亿元,比1985年末增加29.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2.22亿元,增加51.07亿元;存贷差由1985年的存差5.49亿元变为1990年的借差16.16亿元。五年内,全省银行共投放货币12.25亿元,比“六五”时期多投放3.15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与体育事业

“七五”时期,我省科教文卫与体育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科技事业方面,“七五”期间全省登记的科技成果702项,比“六五”时期增长33.5%,其中获国家奖励的7项,获省级奖励的257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214项科技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约7亿元。“星火计划”在振兴农村牧区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五年内累计完全“星火计划”项目106项,为农村培训技术人员25.86万人次。科技队伍逐年扩大,1990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万人,比1985年增加3.71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增加1.2万人,社会科学技术人员增加2.51万人,企业科技开发工作健康发展,1990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26个,年内共组织技术开发项目148项。

专利工作起步较快,成绩显著。“七五”时期,省专利管理部门共受理专利申请429件,批准专利149件,有些专利项目付诸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教育事业方面,“七五”时期全省高等院校共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9120人,比“六五”时期增加3528人;中等专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21140人,增加6410人;农业、职业中学共培养毕业生18009人,增加15896人。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取得了好的效果。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5年的79.22%提高到1990年的81.48%;占全省总人口40%的地区完成了小学普及任务,有7个县(市属区)实现了基本无文盲标准,民族教育不断发展,1990年底,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达24.64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1.7%,比1985年提高5.7个百分点。“七五”时期,各级政府为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做出了巨大努力,1987年至1990年通过集资共筹措资金1.31亿元(不含投工投料折价款1928万元),共改造中小学危房校舍65.6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计划的1.64%。

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我省平均每万人中拥有各类文化水平的人数均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其中每万人中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由80.8人增加到149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由511.5人增加到827.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398.3人增加到1776.1人。全省文盲半文盲率由29.14%下降到27.70%。

文化事业在“七五”时期经过“扫黄”和整顿文化市场,保持健康发展。与“六五”期末的1985年相比,“七五”期末全省文化事业机构减少了252个,其中,电影事业机构减少了273个,公共图书馆增加了14个,群众文化馆(站)增加了2个,文艺表演团体演职员减少了86人。广播电视事业也有所发展,1990年底,全省有自办节目的广播电台4座、电视发射台4座、分别比1985年底增加1座和3座;电视转播台、差转台186座,增加66座。1990年全省电视人口覆盖率达72%,比198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广播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新闻出版事业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稳步发展。1990年同1985年相比,经省出版管理部门登记的报纸增加了2种;出版单位印制的汉文图书(含本版和租型图书)总印数增长6.1%。卫生事业方面,“七五”时期全省卫生机构减少了35个,医院病床增加195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862人。卫生医疗条件有所改善,疾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成效。

体育事业方面,“七五”时期的五年内,我省体育健儿在参加全国性体育竞赛中共获得冠军(或第一名)32个、第二名49个、第三名61个;并在国际性体育竞赛中获亚洲前三名2次,先后有1人1次超1项世界青年纪录,2人3次破2项全国纪录。五年内,全省共举办省级运动会128次,参加比赛运动员达2.3万人(次);举办县以上的体育运动会3365次,参加比赛运动员87.12万人(次)。群众性体育运动不断普及。

十、人民生活

城镇就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七五”五年全省共安排各类人员就业25.36万人,其中安排待业人员16.5万人;全省职工人数五年共增加4.75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增加4.22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增加0.51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增加了0.8万人。

人民群众在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1990年底,全省城乡储蓄余额达26.6亿元,比1985年底增加18.23亿元,其中城镇储蓄存款增加14.03亿元,农村储蓄存款增加4.2亿元。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七五”时期,国家用基建投资建成住宅面积279.93万平方米,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近2平方米;1990年底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2.77平方米,比1985年增长21.16%。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90年全省职工工资总额17.3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74.42%;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632元,比1985年增加968元,其中全民职工增加1038元,集体职工增加51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42.95元增加到559.78元。“七五”时期,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低收入农户占全部农户的比重明显减少,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增加。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

“七五”时期,我省人口正值第三次生育高峰,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出生率为22.65‰,死亡率为6.84‰,自然增长率为15.81‰。五年共增加人口40.28万人,据1990年末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省共有人口447.6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