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定西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0:35:08 来源:定西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57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继续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综合

整体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年全市GDP达到71.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1亿元,增长5.42%,第二产业增加值12.97亿元,增长11.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10.80%。一二三产业比为41:18:41,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未变,二产下降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达到2396元,增长12.7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环境差,始终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经济结构差,工业弱小,严重影响着全市经济的运行质量。全市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仍占41%,第二产占18%,第三产业占41%,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虽高,但这是由于二产比重太小所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7%。三是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收支矛盾日益加剧。四是投资环境还不理想,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民间投资增长缓慢;五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六是城市功能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压力大。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9.51亿元,比上年增长5.42%。全市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0.73万吨,增长0.68%。其中,夏粮23.13万吨,增长19.78%,秋粮67.61万吨,下降4.52%。马铃薯折粮产量达到56.88万吨,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2.69%。全年粮食单产160.44公斤,比上年增加3.46公斤。全市中药材产量15.52万吨。

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夏秋作物比为32:68,粮经作物比79:21;马铃薯、药材、蔬菜等支柱产业播种面积达40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2%。从产值看,马铃薯、药材、畜牧业、食用菌、花卉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马铃薯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25.76%。

林业生产持续稳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5.89万亩,其中:防护林40.07万亩,用材林0.20万亩,经济林0.60万亩,薪炭林1.87万亩,其它林3.15万亩。封山育林11.95万亩。全年退耕造林面积24.87万亩,荒山造林15.90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大牲畜存栏58.69万头,比上年增加1.22万头,猪存栏96.9万头,与上年持平,羊存栏77.92万只,比上年增加3.24万只。猪出栏93.28万头,比上年增加2.38万头,羊出栏40.03万只,比上年增加5.24万只。肉类总产量9.05万吨,比上年增加0.38万吨,牛奶产量达2555吨,比上年增加2.8倍。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得到加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3.2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38%;大中型拖拉机212台,小型拖拉机7567台,农用载重汽车895辆;农用运输车74176辆,其中:农用机动三轮车69847辆,比上年增加8256辆。农村用电量16559万千瓦小时,增加1201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实物量26.45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4025吨,其中棚膜使用量1327.08吨。全年新修水平梯田23.88万亩,累计560.8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3万亩,累计91.82万亩,新增保灌面积1.20万亩,累计75.83万亩。已配套机电井1327眼,其中新增31眼。新建集雨节灌水窖2059眼,累计达47.13万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10.1平方公里,累计达1.11万平方公里。

劳务经济再显活力。全年全市共输出城乡剩余劳动力55.22万人,比上年增加7.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96亿元,比上年增加3.16亿元,增长40.51%。

三、工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业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其中:市县级完成3.06亿元,增长7.7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0亿元,增长18.5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47亿元,增长8.8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48亿元,产品产销率为96.67%,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7亿元,同比增长16.0%。实现利润总额4600万元,增长17.95%。

公路运输日益发达。全市公路营运车辆6915辆,比上年增加919辆。其中有客运车辆1580辆、2.55万个座位,货运车辆5335辆,吨位2.02万吨。全市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328.8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21个和1866个,分别占总数的100%和92.15%。

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3亿元,增长49.05%。城乡本地电话用户达到22万户,增长18.9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万户。全辖区报刊发行量1684万份,其中报纸1620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6%,其中:城镇投资30.20亿元,增长15.18%,农村投资4.88亿元,增长24.81%。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44亿元,增长47.22%。本年度内投资施工项目47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5个。本年投产项目235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15.02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0%,其中:市的零售额5.19亿元,县的零售额9.40亿元,县以下的零售额10.5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28%、11.71%和13.86%。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935户,从业人员2.12万人,注册资金11.52亿元;个体工商户25372户,从业人员3.67万人,注册资金2.34亿元。年内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8834万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4。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分类别看:食品类102.39,烟酒及用品类100.4,衣着类96.8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99.9,交通及通讯类102.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4.23,居住类106.8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1.0。

六、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

科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继续增长。2005年,全市科技系统共组织申报国家、省上科技项目56项,比上年增加7项,增长14%。批准立项30项,比上年增加4项,增长15%。总投资487万元,比上年增加45万元,当年投资437万元,比上年增加11万元,增长2.58%。批准立项的项目中,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5项,分别是甘肃半干旱区马铃薯产业技术开发(星火科技扶贫项目)、旱作高效设施农业种养殖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国家六类新药海桂愈疡胶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东方百合切花高效低成本栽培技术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名优花卉标准化技术示范及产业开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当年投资(包括贷款贴息)315万元;省科技厅批准立项17项,当年投资81万元;省科技厅上年结转项目5项,总投资58万元,当年投资16万元;省科技厅配套项目3项,总投资33万元,当年投资25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有艺术团体7个,博物馆7个,县(区)级电影放映单位9个,公用图书馆7个,藏书55.74万册。专业剧团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全年下乡演出2089余场次。

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45座,总发射功率7.003千瓦,广播覆盖率达到89.16%;全市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达到765座,总发射功率7.605千瓦,卫星电视地面站782座,电视覆盖率达到88.08%。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56万户,比上年增加0.49万户。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至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132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2737人;成人高校1所,在册学生4669人;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7803人;各职业中学(专)16所,在校学生7357人;完全中学48所,在校学生61642人;独立初中140所,在校学生173939人;小学1813所,在校学生365535人;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29817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29112人,其中专任教师27393人。

全市教育系统共有正高职称教师2名,副高职称教师684名,中级职称教师8675名。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62.2%、90.2%、96.2%。

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2%。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3644人,比上年增加3298人;职业中学(专)招生4727人,比上年增加2064人。

当年全市有22429名学生参加了普通高考,比上年增加了4837人。普通高校录取新生10049人,比上年增加了1016人,其中录取本科以上新生3945人,比上年增加253人,有3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10名学生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为飞行员。

2005年,全市教育系统实施各类项目125个,规划建筑面积197389平方米,总投资13339.9万元。目前,除8个新争取的项目2006年开工外,其余117个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37408平方米。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01所,病床486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193人;乡村卫生服务推进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得到新的发展。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44个,病床146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13人。

体育事业再上台阶。2005年,我市承办全国体育比赛二项2次,承办或参加全省各类比赛七项7次,举办全市各类体育比赛七项10次。

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我市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传来捷报,张庆乐在马拉松决赛中摘取桂冠,包桂英获得女子10000米项目铜牌,赵建国获得男子50公里竞走第六名,韩佛平获得现代五项男子接力赛第七名。随后在澳门举行的东亚运动会上,包桂英勇夺女子10000米项目金牌,为全市人民争得荣誉。在全省各类比赛中,以市体校为主的我市代表队共夺得6金7银14铜的好成绩。

"全民健身工程"进展顺利。止2005年底,已完成了5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价值30万元的健身器械分别在安定等5县区公共体育场所实施。同时,争取省体育局实施"标准篮球场工程"15个,在15个乡镇各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实施"室内乒乓球台工程"58个,在58个社区各建成一个乒乓球活动室。由省体育局捐赠价值10万元篮球架15副、室内乒乓球台58副。

全市有省级先进体育乡镇50个,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社团组织64个,晨晚练点74个,省级传统项目学校8个。全市体育运动人口达112万人,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1135人,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94.0%(施标率为10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65亿元,增长4.64%,其中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2.51亿元,增长2.96%,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1.23亿元,增长8.03%。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4亿元,增长15.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4.59亿元,增长17.44%;各项贷款余额56.57亿元,增长10.11%。

保险业继续完善壮大。全市全年完成财产保险保费3941万元,同比增长0.92%。处理各类财产保险赔案5946起,赔款3028万元。完成人寿保险费10432万元,处理人寿保险赔案6958起,累计赔付603万元,满期给付835万元,退保金1203万元。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比上年增净80元,增长5.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0元,比上年增加593元,增长10.02%。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9.52万人,全年人均劳动报酬12304元,比上年增加988元,增长8.7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538元,比上年增加940元,增长8.11%。

社会保障事业成绩卓著。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8288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0人,困难人员就业1708人,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814人,登记失业率为3.23%。

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各类职工人数达4.4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7.3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6.6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达到2.5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达到1.28万人。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537.7万元,人均1754元。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8421万元,人均7175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及社会化发放率("两个确保")均为100%。

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数100张,收养各类人员54人。

九、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298.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94.4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2.61‰,死亡率6.79‰,自然增长率5.82‰。综合节育率91.49%,计划生育率80.21%。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

2、GDP及其结构数据是按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修正后计算的;

3、产值指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