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庆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0:28:17 来源:庆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00次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庆阳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抢抓机遇,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全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显著变化。

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7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12.1%,超过全省增速0.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99.09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44.07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8.67∶54.26∶27.07调整为16.54∶57.76∶25.70,“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继续稳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09元,比上年净增加1027元,增长11.3%,按2006年平均汇率7.9735,折合829美元。

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全年全市财政收入21.6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48亿元,比上年增加1.78亿元,增长26.1%。全年财政支出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6.87万亩,比上年净增加4.07万亩,粮食稳定增产。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量仍达到95万吨,比上年下降4.8%。粮食平均亩产161.9公斤,比上年下降5.4%。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种植结构的调整,以油料、烤烟、蔬菜等为主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全市油料总产量8.65万吨,同比下降1.1%;烟叶产量达到3.27万吨,同比增长10.7%;蔬菜总产量58.07万吨,同比增长6.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12万吨,同比增长6.1%;果品产量达到21.83万吨,同比下降3.5%,其中苹果达到16.44万吨,同比增长5.6%。

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2.84万亩,增长2.2%,占总耕地面积的9.4%;保证灌溉面积达到42.43万亩,增长2.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54万亩,比上年下降72.3%,森林覆盖率为19.7%。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3.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6281万元,有1.69万人基本解决温饱,5.58万人稳定解决温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6.12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中地方工业完成4.29亿元,增长29.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67.65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7.4%。

全市6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利润总额完成6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实现税金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4802万元,同比下降0.8%。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5563万元,同比增长29.1%;利税总额达到24801亿元,增长28.4%。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0.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完成房屋竣工面积9.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2%,第二产业投资36.45亿元,下降16.5%,第三产业投资48.98亿元,增长82.1%。

全市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479个,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207个,年内竣工项目1372个,新增固定资产65.87亿元。

城镇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1.6%,开工实施城镇建设项目376个,完成投资16.8亿元。其中城镇基础建设项目47项,完成投资6.5亿元。建成市区西环路罩面、凤凰路拓建、文化娱乐一条街南段扩建、火巷沟排水排洪工程改建、正宁县轩辕大道拓建、宁县城北河大桥建设、合水县北区“四纵一横”道路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或基本建成。全市30个重点小城镇开工建设项目141个,完成投资1.6亿元。其中西峰区肖金镇、宁县和盛镇、庆城县驿马镇等重点小城镇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工程质量高,带动作用强,促进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全市开工建设20户以上规模的农宅示范村126个,建成户数1513个,完成投资1.6亿元,占年计划106.7%,较上年增长76.8%。正宁县周家乡建设落成的农民文化广场和榆林子镇120户的大型居民点,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新颖,设施配套齐全,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树立了典范。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日益壮大。全年实现增加值9.38亿元,比上年增长6.2%。

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872万吨,比上年增长5.8%,货物周转量936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旅客运输量1180万人,比上年增长5.9%,旅客周转量117804万人公里,增长6.3%。

邮政通信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1亿元,增长11.6%;电信业务总量2.40亿元,增长10.0%;移动通信业务总量2.70亿元,增长20.0%。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19万户,年末累计达到38.9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3.51万部,年末累计达到33.96万部。年末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7.9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54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市县消费品零售额25.56亿元,增长14.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71亿元,增长11.9%。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5.38亿元,增长1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34亿元,增长19.1%;其他行业零售额0.55亿元,增长3.4%。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2%。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3.2%,烟酒及用品下降7.2%,衣着类上升5.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2.9%,交通和通讯类上升6.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4.8%,居住类上升4.8%。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89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实现出口供货总值47622万元,增长36.1%。浓缩苹果汁、白瓜籽、劳保手套等商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6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60.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14万元。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7.84亿元,比上年净增16.95亿元,增长12.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14.26亿元,净增13.02亿元,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72.68亿元,比上年增加5.01亿元,增长7.4%。

保险事业持续扩大。全年保费总收入24706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5263万元,比上年增长2.1%,财险保费收入9443万元,比上年增长12.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7252万元。其中,寿险支付2610万元,比上年下降42.0%;财险支付4642万元,比上年增长20.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有新进展。2006年,全市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7万人,高级技术人员875人。全年共组织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33项,其中国列6项,省列16项,共投入科技经费4551万元。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1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841人,在校生8712人,毕业194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563人,在校学生7320人,毕业1961人;普通高中招生16551人,在校学生59442人,毕业180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3%,13-15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到99.90%,小学生巩固率达到99.94%。全市大专以上高考录取人数11160人,比上年减少1184人,下降9.6%,录取率45.32%,比上年降低10.8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活跃。2006年,全市共有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全年演出1803场(次),观众达258万人次;年末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51.33万册;博物馆9个,文物藏量30005件;综合性档案馆9个,馆藏各类档案资料44.16万卷(册)、照片2.59万张;文化站134个。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拓展。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62963户。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84.46%,电视覆盖率达到87.07%。

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全年陇东报出版365期,发行243份。

卫生事业普遍得到加强。2006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80个,其中,医院27个,卫生院121个,妇幼保健院(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年末实有医疗床位4466张,其中,医院2870张,卫生院1438张,妇幼保健院(站)126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514人,其中执业医师1631人,执业助理医师427人,注册护士1249人,药剂人员357人,检验人员232人,其他61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7次,参加运动员6205人次。在市级以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共夺得13枚金牌,5.5枚银牌,8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2006年末,全市环境保护机构20个,环保系统各类工作人员313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67人。

全市投入环境治理资金1.76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7.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年末常住人口250.89万人,总人口为260.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02万人,农村人口209.4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46万人,出生率为13.32‰;死亡人口1.53万人,死亡率为5.91‰,自然增长率为7.41‰。

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年末单位从业人员99641人,比上年末增加631人,增长0.6%。

年内有7031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输转富余劳动力59.14万人次,劳务总收入达到16.93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0元,比上年增加710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74元,比上年增加140元,增长8.1%。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6.0%,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农村为45.4%,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872户,参保人员24876人。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300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857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4557万元,共为748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1451万元。

全市共有18215户、44506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分别比上年增加1345户和35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