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平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20:02:58 来源:平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14次

平凉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1日

2006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的战略目标,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物价温和上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25.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5亿元,增长5.78%;第二产业增加值49.47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46.67亿元,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为5742元,增长11.6%。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21:38.78:37.01调整为23.45:39.39:37.16。

“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继续加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698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92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价格总水平保持了温和上涨的趋势。

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0%,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0.6%。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业和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5.9个、1.4个、4.6个和5.5个百分点。物价平稳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76亿元,增长13.01%。其中增值税11473万元,增长5.15%;营业税12444万元,增长7.53%;企业所得税2432万元,同比下降15.05%;个人所得税1073万元,增长3.77%。全年财政支出达到26.94亿元,增长30.44%,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5796万元,增长1.18倍,有力地保障了职工工资发放到位和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二、农业

平凉市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百村试点”和“三清五改”示范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国家和省上肯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围绕优质苹果和巨型畜牧基地建设,精心打造“平凉金果”和“平凉红牛”品牌,不断扩大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

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完成农业增加值29.45亿元,比上年增长5.78%。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75.18万亩,比上年减少2.55万亩,下降0.53%;蔬菜种植面积达51.48万亩,比上年增加2.54万亩,增长5.19%;果园面积达125.25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增长2.79%;油料种植面积68.43万亩,比上年增加1.81万亩,增长2.72%。全年粮食产量达到87.02万吨,比上年下降0.58%;果品产量达到50.68万吨,增长23.22%;蔬菜产量和油料产量分别达73.98万吨和5.9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39%和5.65%。

当年完成造林18.07万亩,其中退耕造林2.76万亩;种草19.1万亩;本年新增梯条田12.01万亩,年末实有梯条田面积513.89万亩。

畜牧业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大牲畜存栏达66.28万头,比上年增长4.92%,其中牛存栏为50.76万头,增长8.44%,牛出栏26.05万头,增长13.02%。猪存栏和出栏分别为42.66万头和55.25万头;羊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23.04万只和16.65万只。肉类总产量完成7.17万吨,比上年增长6.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通过抓协调、促效益,做大做强煤电产业,生产较快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凸显。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完成1831万吨,比上年增长5.95%;发电量完成82.54亿千瓦时,下降2.01%;水泥完成144.51万吨,增长18.62%;机制纸完成1.84万吨,增长112.59%;面粉完成20472吨,增长31.54%,白酒完成99.6千升,增长94.68%;啤酒完成3700千升,增长37.08%。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2%;实现利税11.94亿元,增长38.20%;实现利润5.59亿元,增长72.53%。其中煤电产业实现利润5.38亿元,增长71.40%;实现利税10.94亿元,增长36.3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198万元,上缴税金5056万元,完成施工房屋面积194.1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06.1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各级狠抓项目建设,一批国家和省列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619个,其中亿元项目20个。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城镇投资59.58亿元,增长32.85%。重大建设项目投资过10亿元的平定高速(平凉段)公路、华亭电厂一期工程、煤田开发建设、60万吨煤制甲醇等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17.5亿元;华庄二级公路改造完成投资4.9亿元,已经建成通车。平凉中心城市建设进展良好,“两路一园八配套”工程已经竣工,新湖市场建成使用,房地产多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和开发,城乡道路、供水、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投资势头较好。2006年城镇建设投资完成12.96亿元,其中中心城市投资8.14亿元。在城镇三次产业投资中,以交通、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9亿元,增长39.3%;第二产业完成27.7亿元,增长5%;其中煤电产业完成投资12.3亿元,增长20.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98亿元,增长77.46%。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国内外贸易业积极扩大消费,大力实施商贸重点工程建设,商品供应充裕,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1%,其中市实现零售额为11.26亿元,增长8.10%;县实现零售额13.78亿元,增长14.34%;县以下零售额19.46亿元,增长9.5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8.20亿元,增长10.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4.90亿元,增长14.15%;其他行业零售额为1.41亿元,增长1.39%。全年出口创汇为503.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外贸销售总值2.21亿元,增长17.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资,开通了崆峒大道风情游专线车和“崆峒旅游号”专列,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8.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215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旅游境外收入514.49万元,增长20.1%。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基础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客运量7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5%,客运周转量63320万人公里,增长9.14%;货运量1926万吨,增长6.29%,货运周转量132424万吨公里,增长6.86%。

全年完成电信和邮政业务总量2.62亿元,比上年增长6.9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5.87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8.13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92万户;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5万户,年末达到36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1.8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9部/百人。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加。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133.24亿元,同比增长14.44%。其中企业存款为20.98亿元,增长14.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0.15亿元,增长16.7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短期贷款62.36亿元,增长4.86%,中长期贷款30.43亿元,增长19.57%。

保险业健康稳步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1.79亿元,比上年下降1.10%,其中财产险收入4599万元,增长1.84%;支付已决赔款8167万元,比上年降低6.50%,其中寿险赔付额5028万元,下降19.5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争取省级科技项目14项,资金130万元;争取国家财政部项目1项,资金40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资金55万元。重点安排市列科技项目19项,资金180万元。实施科技合作项目71个,总投资3.3亿元。本年度共评出科学进步奖78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11项。

教育事业围绕巩固“两基”成果,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本年度全市参加高考考生18720人,比去年增加3976人,上线人数达13870人,上线率为74.2%,其中本科上线3968人,上线率21.2%,比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912所,其中幼儿园159所,小学1564所,普通中学172所,职业中学10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特教学校2所,专科学校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50.02万人,其中在园幼儿3.44万人,小学26.81万人,中学17.6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8059人,职业中学9455人,普通高校学生3188人,特教学校学生611人。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分别达到99.77%、98.2%,毕业率分别达到99.29%、98.2%。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8个。县级广播电视电台7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2630.45公里,较上年增加942.95公里;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2175座,比上年增加164座;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7.53%,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2.40%。有线电视用户达6.90万户,较上年增加0.83万户,增长13.67%。平凉电视台节目通达全市所有乡镇。平凉新闻网建成开通,《平凉日报》正式彩版印刷,发行《平凉日报》486万份,其中彩版85.5万份。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59个,实有病床数4937张,卫生技术人员4989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20人,其中医院和卫生院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86人。全市有妇幼保健医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53.99%。

体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各项各类竞赛,共获金牌15枚,银牌18枚,铜牌16枚。平凉籍运动员参加国际、全国各项各类比赛,共获银牌2枚,铜牌3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225.48万人,常住人口为218.72万人,人口自增率为5.87‰。全市城镇人口达58.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6.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50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50元,增长7.1%;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年平均工资达18520元,增长15.3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542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757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700人,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1824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6969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保障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全市有47937个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资金达4669.3万元;有91607个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资金达610.8万元。

全市福利院有床位1059张,收养1003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30个。全年接受社会捐赠279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全市六项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总控制率达到100%。大气环境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每标立方米0.251毫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每标立方米0.016毫克,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0.015毫克;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0.089毫克。全年降水PH均值为6.73,未出现酸性雨水现象。泾河平凉段水质达标率为66.7%,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6条主要干线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5分贝。全市环保投资达到2.61亿元,其中污染源治理9158万元,城市环境综合治理1.14亿元,生态示范区建设4879万元,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科技投入605万元,投资指数达2.2%。

注:1、本公报2006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