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张掖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9:48:36 来源:张掖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31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两高举、一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三大战略进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实现了“十五”时期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增长16.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82亿元,增长12.5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51元。“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0%,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2%,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5%。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较大。2005年,全市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2:29:29调整为32:34:3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相对较低,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财税增收、社会就业压力大,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深化产业富民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5.75亿元,可比增长5.5%。农业内部农林牧结构由上年的71:3:26调整为70:3:27。粮食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到8.7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66亿公斤,增长8.2%。受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主要农产品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有增有减。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9.82万亩,种草面积65万亩,其中优质牧草面积50万亩。当年完成退耕还林14.4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47万亩、荒滩地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8.5万亩,森林覆盖率9.17%。

畜牧业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增长9.35%,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提高到27%。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100.85万头、10.34万头、114.6万只和557.56万只,增长10.8%、11.42%、9.09%和9.85%。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05年,全市围绕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产业化基地面积280万亩,比上年增加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开工新建重点龙头企业11个,改扩建龙头企业13个,完成投资4亿元,龙头企业和小型加工企业对农产品初级加工的能力已占种植业产品的72%,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4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02%。拥有各类农用汽车1728辆,大中型拖拉机2191台,小型拖拉机72030台,化肥使用量(折纯)8.65万吨,农村用电量24406万千瓦小时。围绕黑河流域节水改造的各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黑河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95亿元,占计划的98.03%,累计完成干渠开挖衬砌466.8公里,支渠611公里,斗渠674.3公里,田间配套114.8万亩,新打机井464眼,改造旧井1025眼,发展高效节水面积40.6万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十五”期间,全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明显,工业发展产业重点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结构趋向合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23.0%,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38亿元,同比增长14.0%。

工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建成重点工业项目28项,完成投资19.56亿元,张掖电厂一号机组建成发电,小孤山、西流水、二龙山水电站建设、花草滩煤田开发、小柳沟钨钼矿采选、宏鑫锰铁冶炼等大项目进展良好。33个一般工业项目和20个技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十五”期间累计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5个。“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建设体系全面展开,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张掖火电厂一期投入运营,结束了我市没有大型工业企业的历史。黑河干流八座梯级电站开工五个,建成三个,进入了全省电力输出市行列。花草滩和平山湖煤田、钨钼矿开发,为打造煤炭大市和未来“钨钼之都”奠定了基础。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6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5.0%,产销率达到91.88%。实现利税总额3.3亿元,增长19.91%,利润总额达到15503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1.4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5.8%,与上年同口径相比提高11.45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有资质等级的企业62户,完成总产值10.31亿元,实现利润3782万元,建筑企业招投标制度逐步完善,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施工质量明显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十五”时期,全市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是历年来项目开工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投资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投资总量增加8.4亿元,增长16.2%。“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12亿元,是“九五”时期56.9亿元的3.76倍,年平均增长26.9%。

分城乡看,城市投资完成54.39亿元,同比增长22.6%;农村投资完成6.045亿元,同比下降2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08亿元,同比增长208.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4.8亿元,同比增长72.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9.6亿元,同比下降34.5%。房地产业投资完成2.76亿元,同比增长19.5%。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5年,全市36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开工建设32项,完成投资24.55亿元,占总投资的40.6%。全市完成工业投资额31.99亿元,同比增长76.2%,工业投资在总投资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9%上升到52.9%,提高了18个百分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工业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有力地拉动了全市投资的较快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货运周转量97333.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25%,其中:客运周转量65158万人公里,增长9%,货运周转量90818万吨公里,增长6.0%。全市客运线路达331条;日发班次1054个。乡镇和村社通公路率分别达100%和99.56%,通班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8.35%。全市拥有出租车辆1488辆。甘州区内已开通公交线路21条,拥有公交车辆145辆,营运里程达334公里。形成了以兰新铁路、312、227国道为主脉,县、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交通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

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7%。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达44.67万户,普及率由28.75%提高到31.5%,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3万户,互联网用户由2.3万户增加到2.8万户。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城市零售额14亿元,增长14.7%。县的零售额8.3亿元,增长14.3%,县以下零售额8.6亿元,增长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8亿元,增长11.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02亿元,增长28.1%。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出口贸易总额10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15项,开工建设104项,签约项目履约率达90.4%,项目总投资30.8亿元,引进资金27.9亿元,比去年增长172.3%。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15个,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56个,基本形成了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全市其它县、河西地区乃至省外的市场网络体系。

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依托张掖历史文化名城,开辟了以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古丝路文化、军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文化网络,重点围绕“历史名城、民俗马蹄、丹霞地貌、自然山丹、红色旅游”五大精品旅游区开发,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大了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了市内和周边地区休闲度假短线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产业已成为张掖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9.8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4%,实现旅游收入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占GDP的比重达2.6%。2005年张掖市已通过国家旅游局的验收,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5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6亿元,同口径增长18.1%。财政支出达到15.1亿元,增长20.0%。“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62亿元,年均增长13.01%,比“九五”增加4.55亿元。

金融业平稳运行。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1亿元,增长15.8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44亿元,增长17.9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92亿元,增长13.8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4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6.78亿元。

保险业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保费收入完成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724.61万元,增长26.63%;人身险保费收入24709.02万元,增长12.08%。全年赔付额5163.73万元,增长16.85%,其中:财产险赔付3173.05万元,增长14.26%;人寿险赔付1990.68万元,增长21.2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教育系统强化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全市拥有本科院校1所,专科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中学97所,各类职业中学12所,小学582所,幼儿园533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1%;初中入学率达98.47%。2005年,我市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8249名,高考录取率达80.02%。连续四年高考录取率保持在8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技术开发成效明显,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6万人,拥有科研机构5个。2005年,全市投入科技三项费用的金额342万元,取得科技成果31项。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档案馆7个。拥有电视发射机17部,广播调频发射机47部,电视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03%和97.48%,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0.81万户。《张掖日报》、《走廊周末》全年共发行312期,累计发行714万份,比上年增长0.84%。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2005年,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新创剧(节)目20个,组织各类文艺表演和群众性文化活动350场次,观众达20万人次,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7个,其中,县以上医院24个,中心卫生院28个,拥有病床3641张。卫生技术人员3410人,其中注册职业医师、助理医师1843人。农村有医疗点的行政村达831个,占全市行政村的91.32%,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978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整顿取得实效。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运动健儿在全国、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3枚、银牌8枚、铜牌6枚。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7.22%。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全市总人口128.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03万人,乡村人口85.4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3.5%,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1‰,上升0.02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5元,比上年增加600元,增长8.6%,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6%;农民人均纯收入3751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增长6.1%,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1.31%。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76所,床位数达1519张,收养人数976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304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609名,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参加人数达到47529人,完成基金征缴7000万元。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166人,金额达753万元,增长69.67%;救助特困户、五保户等11407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达56319人,比上年增长7.5%;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81.3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4个,项目总投资3118.12万元。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26.52平方公里;拥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0.99万公顷。全市用于工业污染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达45937.63万元,环保投资指数为4.15%。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城区废气和水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注:1、本公报各项主要统计指标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增加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

4、工业经济指标数为2005年年报数,增长速度为年报数与去年的快报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