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张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9:47:20 来源:张掖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36次

张掖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和挑战,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建设三大战略,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取得防治“非典”的全面胜利和抗震救灾的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在大灾之年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3.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2亿元,增长5.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增长16.1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86亿元,增长9.5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89元,增长10.3%。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31:33调整为35:33:3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1.83亿元,增长13%,较GDP增速快2.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7%上升为38%。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严重偏低,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缓慢。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各级党政组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反弹琵琶”抓农业,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落实产业富民规划,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8.58亿元,增长5.6%;农、林、牧结构由上年的75:3:22调整为72:3:25,粮经饲比重稳定在40:49:11;受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主要农产品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有增有减。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6.38万亩,比上年增长60%,完成种草面积61.52万亩。当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4.5万亩、荒滩地造林1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17%。

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市发展规模养殖村276个,规模养殖户6.5万户。优质牧草面积比上年增加6万亩。畜牧业增加值达到67293万元,增长14.8%,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2%提高到25%。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82.45万头、8.19万头、95.26万只和480.31万只,增长9.66%、9.79%、10.36%和10.57%。

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产业化基地面积255万亩,占耕地面积75%,比上年增加35万亩。龙头企业和其他小型加工企业对农产品初级加工的能力已占种植业产品的70%,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46%。开工新建重点龙头企业11个,完成投资1.7亿元,改扩建龙头企业14个,完成投资1.65亿元,达产达标企业12个,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草畜产业,形成了41万亩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和20万只羔羊、25万吨草块(粉)的加工能力;制种产业,形成了83万亩制种生产基地和35万吨种子的加工能力;果蔬产业,形成了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和6.6万吨蕃茄酱、6000吨脱水菜的加工能力;轻工原料产业,形成了1.83万亩酿酒葡萄、23万亩大麦、12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和1.5万吨葡萄酒、5万吨麦芽、3000吨马铃薯全粉的加工能力。

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改扩建各类农副产品市场14个,完成投资577万元。输出劳务19.2万人次,劳务收入达4亿多。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民平均减负27.9%,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9.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拥有各类农用汽车1608辆,大中型拖拉机1229台,小型拖拉机64878台,化肥使用量(折纯)8.82万吨,增长11.4%,农村用电量21802万千瓦小时,增长10.3%。围绕黑河流域节水改造的各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各类渠道开挖衬砌224.65公里,田间配套20.64万亩,新打机井203眼,改造旧井431眼,发展高效节水面积14.75万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99亿元,增长18.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7.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73亿元,增长19.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64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14.8%,产销率达到93.05%。实现利税总额2.28亿元,增长42%,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4911.8万元下降为4614.3万元,下降6.1%,盈利企业盈利额13032.2万元,增长82%,盈亏相抵净盈利8417.9万元,增长2.76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0.04%,与上年同口径相比提高18.3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5.68%,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1.57%,与上年持平,资产负债率67.47%,比上年下降5.07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1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12%,劳动生产率39697元/人。

工业强市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是全市历年来大项目开工最多、中小项目发展最快、生产效益最好的一年。年初开工建设的20个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15项,完成投资4.6亿元。投资7500万元的临泽天森蕃茄酱一期生产线、4600万元的屯河蕃茄酱生产线、4980万元的民乐红矾钠、4136万元的高台大业10万吨草颗粒生产线等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为工业强市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建筑企业生产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有资质等级的企业由上年的38户增加到今年的61户,完成增加值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倍,实现利润11120万元,增长90.4%。投招标制度进一步完善,施工质量明显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9%,其中城市完成投资额37.62亿元,增长17.41%;农村完成投资额4.46亿元,增长6.04%。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增加值拉动整体经济增长2.28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额大幅增长,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下降但仍是固定资产的投资主体。第一产业投资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6%;第二产业投资15.43亿元,增长71.23%,其中工业投资12.72亿元,增长78.32%;第三产业投资18.88亿元,下降7.33%,投资构成由上年的21:26:53变化为18:37:4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27.59亿元,增长22.5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6%,仍占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投资14.48亿元,增长5.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4%。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0.43亿元,增长25.03%,占投资总额的72%,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去向;更新改造投资4.43亿元,增长7.08%,房地产开发投资2.06亿元,下降19.39%,其他投资5.15亿元,下降1.13%。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初确定的22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21项,完成投资23.65亿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59.79%。投资3.5亿元的国道312线永-山段一级改高速及辅道工程已开工建设;投资36.5亿元的国道312线高速公路山-临段和临-清段已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当年完成投资10.77亿元;投资25亿元、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张掖火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1.51亿元;投资9.8亿元、装机15.7万千瓦的西流水电站下闸蓄水,当年完成投资2.33亿元;投资6.8亿元、装机9万千瓦的小孤山水电站围堰截流成功,当年完成投资1.08亿元;总投资14.75亿元的黑河流域节水改造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9.75亿元,连续4年完成了国家确定的黑河分水任务。投资1.21亿元的第二批农网改造工程10千伏工程已基本完工,35千伏正在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全部完成,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城区道路改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集团化运营初具规模,在二季度受“非典”冲击较大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公路客货运周转量86516.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77%,其中:客运周转量54344万人公里,增长5.5%,货运周转量81082万吨公里,增长6.9%。全市客运线路达331条;日发班次1010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16%和1.3%。全市乡镇和村社通公路率分别达100%和99.56%,通班车率分别达到82.76%和72.34%,甘州区内已开通公交线路15条,拥有公交车辆145辆,营运里程达220公里,拥有出租车辆1187辆,比上年增长19.8%。形成了以兰新铁路、312、227国道为主脉,县、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交通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由六县区公交汽车公司加盟、服务领域涵盖长、短途客运和城市公交的西运集团,成为全市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佼佼者。

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73亿元。年末拥有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27.53万户,增长37.1%,电话普及率达到21.7部/百人,增长37.1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5万户,普及率43.22部/百人;农村电话用户15.22万户,普及率15.54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累计10.63万部,增长99.81%。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8982户,增长1.86倍。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城市零售额15.01亿元,增长10.8%,农村零售额6.51亿元,增长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8亿元,增长19.32%;餐饮业零售额1.58亿元,增长7.73%;其他行业零售额1.14亿元,下降50.5%。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出口贸易总额6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倍。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22项,项目总投资90.13亿元,引进资金86.21亿元,开工建设85项,到位资金8.4亿元,与去年相比,签约项目的总投资、引进资金、到位资金分别增长2.08倍、2.28倍和12%,为张掖市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场建设日臻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56个,年成交额11.4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全市其他县乃至河西地区的市场网络体系。

旅游业全面发展。围绕张掖历史文化名城、肃南马蹄寺、山丹草原风光、高台临泽湖泊水面四大旅游区建设,共建成项目33项,完成投资1.13亿元。在重点景区开发方面,投资1200多万元,用于国家3A级景区大佛寺和马蹄寺建设,完善了景区内部结构,树立了景区新形象。同时,通过城镇化带动,吸纳民间资金、相关行业投入等方式,投入资金6220万元,加大市内和周边地区休闲度假短线市场的建设,大力开发大众旅游项目。在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新开发以大佛寺金经、山丹羊樽,龟背鹤等文物复制品、书画作品、工艺品等21种,纪念信封9种,书刊画册6种4000余本,为旅游产业开发及“创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目前已形成了以甘州区为中心,肃南马蹄寺、山丹古长城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景点已达32处,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全年接待中外游客61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8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3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2.6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6亿元,增长12.24%。财政支出达到11.41亿元,增长6.62%。

金融业平稳运行。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35亿元,增长18.8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47亿元,增长23.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99亿元,增长17.1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26亿元,增长6.3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9.94亿元,增长2.64%;中长期贷款余额17.40亿元,增长30.11%。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完成2.48亿元,比上年增长40.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08.7万元,增长8.28%;人身险保费收入20124万元,增长51.5%。全年赔付额4067.7万元,下降6.08%,其中:财产险赔付2586.7万元,增长5.23%;人寿险赔付1481万元,下降20.9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教育系统强化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张掖卫校成功升专。全市拥有本科院校1所,专科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普通中学103所,各类职业中学12所,小学676所,幼儿园471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1%;初中入学率达98.09%。2003年,张掖市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6615名,高考录取率达80.8%,提高1.6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成效明显,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万人,拥有科研机构5个。2003年,全市投入科技三项费用的金额达435.5万元,取得科技成果45项。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7个。拥有电视发射机32座,广播调频发射机33座,电视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4%和92.75%,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8.51万户。《张掖日报》全年发行283期,累计发行679万份,比上年增长3.66%。

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新创剧(节)目40多个,组织各类文艺表演和群众性文化活动591场次,观众达69.2万人次,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大型音乐舞蹈《八声甘州》等4件作品荣获全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成为全省市州地中舞剧类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村口歌声》等5个节目获全省小戏小品调演一等奖;甘州区举办的8场“廉政之声”大型歌咏比赛,参与干部职工达6000多人,把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张掖市发生“非典”和地震灾害后,及时组织了慰问演出和赈灾义演,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在重大节庆、大型会议、重要接待工作中,组织文艺演出26场;全市共接待外来演出团体27个;各专业演出团体赴外地演出150余场(次)。

卫生医疗条件较大提高,疾控系统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03个,其中,县以上医院22个,中心卫生院25个,拥有病床3464张。卫生技术人员5098人,其中职业医师2868人。农村有医疗点的行政村达765个,占全市行政村的84.1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165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整顿取得实效。

为防治“非典”,全市共建立发热门诊47个,投入医疗、护理人员共5973人,财政投入资金406万元,配置呼吸机等医疗器械92台(件),极大的提高了全市医疗系统的预防、医治条件,有效的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张掖市运动健儿在全国、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6枚。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7.22%。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127.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31万人,乡村人口88.0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0.9%,较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5‰,下降0.4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6.7%,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74.2元,比上年增加182.2元,增长5.9%,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5%。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66所,床位数达1313张,收养人数717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2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630名,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7%。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参加人数达到40846人,完成基金征缴5859万元。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046人,金额达339万元,增长3.76%;救助特困户、五保户、烈军属等79200人次,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39036人,比上年增长35.43%;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299.2万元,增长29.34%。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133人;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人员19人;环境监理站7个,环境监理人员57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3个,项目总投资860万元。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17.8平方公里;拥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265.7万公顷。全市用于工业污染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达43800万元,环保投资指数为5.43%。重大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城区废气和水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增加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城镇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114号文件界定的口径计算(即:原口径城市人口+甘州区上秦、梁家墩、长安、新墩4个城郊镇的全部人口+22个农村建制镇所在地行政村的人口)。

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发生变化,与上年采用同口径相比。

5、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地区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