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张掖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9:45:54 来源:张掖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11次

2002年,是我市实施三大战略的开局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3.7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46亿元,增长9.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73元,增长9.4%。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30:32调整为36:31:3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28.16亿元,较上年增长13.5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2%,第二产业增长16.1%,第三产业增长11.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6%上升为37%。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有效需求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弱,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2年,各级党政组织紧紧围绕“产业富民”战略,以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为突破口,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草畜、果蔬、制种、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认真落实产业富民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流通服务体系,全年农业生产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6.81亿元,增长6.5%,粮经饲比重由上年的54:39:7调整为40:49:11;农业内部农林牧结构由上年的77:3:20调整为75:3:22。受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98万亩,比上年增长78.01%,完成种草面积48万亩,其中优质牧草35万亩。当年实现退耕还林还草27.47万亩,其中完成生态退耕17.9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17%。

草、畜产业较快发展。2002年新建成千亩以上规模的优质牧草基地47处,千头以上规模的专业养殖村52个,专业户7000户,牧草面积比上年增加27万亩。畜牧业增加值达到57841.25万元,增长14.57%,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提高到22%。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75.19万头、7.46万头、86.32万只和434.38万只,增长11.86%、12.52%、11.54%和14.15%。肉类总产量达到7744.16万公斤,增长12.27%。鱼蟹、珍禽等特种养殖较快发展。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2.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2%。拥有各类农用汽车1616辆,大中型拖拉机1200台,小型拖拉机62257台,化肥使用量(折纯)7.92万吨,增长3.53%,农村用电量19767万千瓦小时,增长14.9%。全市围绕黑河流域节水改造的各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各类渠道开挖衬砌769公里,田间配套24.41万亩,新打机井326眼,改造旧井549眼,发展高效节水面积9.17万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81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31亿元,增长11.9%,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01亿元,增长12.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30亿元,增长11.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产销率达到93.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61亿元,增长37.1%,工业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5549.8万元下降为4912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1.5%,盈亏相抵净盈利2238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建筑企业生产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有资质等级的33个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利润5840万元,增长58.8%。投招标制度进一步完善,施工质量明显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成效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24亿元,比上年增长55.02%,其中城市完成投资额32.04亿元,增长63.5%;农村完成投资额4.2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64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第二产业投资9.49亿元,增长47.58%;第三产业投资19.11亿元,增长44.44%。投资构成由上年的16:27:57变化为21:26:5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2.52亿元,增长48.12%,非国有经济投资13.72亿元,增长45.33%,其中社会和民间投资9.7亿元,增长90.2%。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24.34亿元,增长85.23%,更新改造投资4.14亿元,增长8.09%,房地产开发投资2.55亿元,增长55.49%。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年初确定的24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的有22项,完成投资21.44亿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59.16%。330千伏变电枢纽、城网改造和农网一期改造工程已竣工运行,新墩等3个110千伏变电站已建成2个。国道312线山丹--临泽段高速公路路基全部完成,临泽--清水段正式开工,省道213线张肃段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投资9.8亿元、装机15.7万千瓦的西流水电站已完成年度工程量;投资6.8亿元、装机9万千瓦小孤山水电站已开工建设。农网二期改造、洪水河、盈科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75879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客运周转量51493万人公里,增长3%。全市客运线路达324条;日发班次997个,与上年持平。全市乡镇和村社通班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8.7%,张掖城区已开通公交线路19条,拥有公交车辆145辆,营运里程达226公里,拥有出租车辆1179辆,比上年增长12.8%。已形成以兰新铁路、312、227国道为主脉,县、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交通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亿元。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0.0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6%,电话普及率达到15.82部/百人,增长14.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94万户,普及率39.3部/百人;农村电话用户12.42万户,普及率12.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累计5.32万部,增长39.6%。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645户,增长20.7%。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城市零售额13.54亿元,增长13.2%,农村零售额5.98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75亿元,增长18.3%;餐饮业零售额1.47亿元,增长9.2%;其他行业零售额2.3亿元,下降-15.13%。

对外贸易较快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出口贸易总额2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08%。

市场建设日臻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59个,年成交额11.3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全市其他县乃至河西地区的市场网络体系。

旅游业方兴未艾。在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目前已形成了以甘州区为中心,肃南马蹄寺、山丹古长城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景点已达33处,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全年接待中外游客61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0.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9.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8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9.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增长11.08%。财政支出达到10.75亿元,增长31.3%。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77亿元,增长15.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49亿元,增长13.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95亿元,增长14.8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4亿元,增长3.2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4.06亿元,增长1.87%;中长期贷款余额13.87亿元,增长10.08%。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完成1.76亿元,比上年增长58.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43.8万元,增长12.79%;人身险保费收入13283万元,增长83.1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107万元,增长20.2%。全年赔付额4331.1万元,增长16.84%。其中:财产险赔付2458.1万元,增长20.04%;人寿险赔付1873万元,增长12.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教育系统强化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全市拥有本科院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普通中学104所,各类职业中学12所,小学689所,幼儿园550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8%;初中入学率达98.09%。2002年,我市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7739名,增长16.52%,高考录取率达80.06%,提高7.71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成效明显,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万人,拥有科研机构5个。2002年,全市投入科技三项费用的金额达807万元,取得科技成果43项。科技成果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4%和30.7%,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7个。拥有电视转播台32座,广播转播台33座,电视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7.56%,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7.56万户。《张掖日报》全年发行312期,累计发行655万份,比上年增长19.96%。

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年来全市组织各类文艺表演和群众性文化活动790场次,观众达400万人次,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以展示“金张掖”新形象为主题的“五个一”工程、以反映张掖历史为主题的大型音乐舞剧《八声甘州》和金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风貌的电视片及《张掖画册》如期开展和完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金张掖大型文艺演唱会的成功举办,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在扩大对外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97个,其中,县以上医院23个,中心卫生院25个,拥有病床3425张。卫生技术人员5356人,其中职业医师2848人。农村有医疗点的行政村达842个,占全市行政村的92.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268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整顿取得实效。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我区运动健儿在全国、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28枚、银牌28枚、铜牌18枚。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7.98%。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126.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51万人,乡村人口89.4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56%。城镇化水平较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下降0.6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0元,比上年增加560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92元,比上年增加161元,增长5.48%。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66所,床位数达1294张,收养人数664人。全市城镇职工有5.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有6.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4.3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975人,金额达326.7万元,增长13.44%;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25205人,比上年增长165.46%;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624万元,增长197.27%。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182人;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人员20人;环境监理站7个,环境监理人员61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600万元。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3.8平方公里;拥有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221.92万公顷;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1个。全市用于工业污染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等的投入达6986.61万元,环保投资指数为0.92%。重大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城区废气和水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增加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1%人口抽样调查数,城镇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114号文件界定的口径计算(即:原口径城市人口+甘州区上秦、梁家墩、长安、新墩4个城郊镇的全部人口+22个农村建制镇所在地行政村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