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天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7:05:04 来源:天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88次

天水市统计局

(2008年3月31日)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带领全市人民抢抓发展机遇,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战略部署,立足本地市情,始终不渝地坚持“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商贸活市”的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迈出良好步伐,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商贸流通繁荣兴旺,旅游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万元GDP能耗较上年降低4.3%。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增长方式逐步改善,整体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9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增长8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7.1亿元,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50元,较上年增加812元,增长11.1%。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3:37.4:44.3。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狠抓财源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保证全市重点财政支出。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2.76亿元,较上年增长22.3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65亿元,增长27.26%。财政支出52.16亿元,较上年增长33.07 %。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全市部分物价有所上升。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4.9%,其中食品类上涨13.6%,居住价格上涨2.2%,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8.7%,烟酒及用品价格基本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4.0%,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下降1.6%,衣着类价格下降0.9%。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7年,各级党委、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三大建设”,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特色经济、强化技能型的劳务输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努力实现科技兴农,抓好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32亿元,同比增长6.66%;其中:种植业44.47亿元,较上年增加了8.05亿元,增长5.98%,林业2.07亿元,较上年增加了0.98亿元,增长68.96%,牧业11.28亿元,较上年增加了2.12亿元,增长2.94%,渔业0.1亿元,较上年增长6.11%。

2007年我市粮食生产在夏粮严重受旱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增势。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473.61万亩,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23万亩,增长了0.69%,粮食总产量达到85.95万吨,同比增长了1.3万吨,增幅为1.54%。其中:夏粮总产25.27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5.24%;秋粮总产60.6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9.34%。

林业生产形势较好。完成造林面积29.85万亩,完成林业产值2.07亿元。果园面积109.62万亩,同比增长15.32%,水果产量54.2万吨,同比增长7.3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建、恢复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24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新修梯田10.52万亩。实施整村推进项目84个,预计2007年有0.81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6.8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解决1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1.36万户农村沼气建设全面完成;实施各类农业项目539项,到位资金13.5亿元,同比增长37.7%。

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全市上下不断做大做强“三大”劳务品牌,建立健全劳务输转网络,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2007年共组织劳务输转7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3.6%;劳务总收入达到21.00亿元,较上年增加5.4亿元,同比增长34.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狠抓“10强50户”企业发展,加大改革、改造和国有企业改制力度,克服原材料上涨幅度较大的影响,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3.55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5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利税7.64亿元(不含天水卷烟厂),同比增长4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16.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74.4%,产销率达到9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上年下降4.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

产品名称      产量     较上年±%

高压开关板    7831面     -4.4

卷烟       28.69万箱    -10.7

人造板      766立方米    14.7

中成药      545吨      2.6

金属切削机床   1931台      39.0

锻压设备     304台      16.9

轴承       3860万套    11.9

半导体集成电路  60.84亿块    12.8

电力电缆     1102公里    2.2倍

布        288万米    -69.6

焦炭       29924万吨   1.4倍

水泥       166.67万吨   9.2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76亿元,同比增长5.37%。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0.35亿元,同比增长1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大幅增长。全市积极贯彻“项目带动”战略,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宝天高速公路、城市投资建设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1.86亿元,同比增长40.3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03亿元,增长43.6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84亿元,增长30.44%。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2.93亿元,增长30.43%。

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学生席位89962个,建筑面积73221平方米;医院病床1152张;改建公路62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915万吨/日;城市防洪堤长度49公里;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10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127公里(不包括乡村公路),其中等级公路达到5.6公里。全社会客运量1591万人,客运周转量85933万人公里,增长7.0%;货运量1520万吨,增长1.0%,货运周转量114407万吨公里,增长6.7%。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7.23亿元,同比增长11.7%。年末本地电话用户52.4万户。年末住宅电话45.7万户,较上年基本持平;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7.8万户,同比增长18.3%。

六、商贸流通、旅游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经济的发展和节假日活动的火暴促进了全市商贸流通市场进一步繁荣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9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2亿元,增长14.7%,县的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5亿元,增长15.8%,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5.72亿元,增长17.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1亿元,增长8.1%,零售业零售额49.87亿元,增长15.8%;餐饮业零售额16.83亿元,增长19.9%;其他行业零售额3.29亿元,增长7.2%。建成社区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乡村集贸市场260处,完成进出口总额达9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

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在伏羲文化节等重大节日的推动下,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2.9%和28.67%,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7%。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1.43亿元,较年初增长11.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0.54亿元,较年初增长10.4%。金融机构贷款为93.65亿元,较年初增长17.39%,其中短期贷款54.65亿元,较年初增长4.57%,中长期贷款38.54亿元,较年初增长44.18%。

保险业市场更加繁荣。自“十五”中后期平安、天安、永安保险相继落户我市以来,保险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全年保费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7.4%;承保额达到292.8亿元,同比增长7.3%;赔款12333万元。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4.5亿元,增长12.4%,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3%。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32861户,从业人员73080人,注册资金37481万元;私营企业达到2733户,从业人员34320人,注册资金达到31.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18121人,较上年增长0.8%;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18811人;普通中小学校2349所(包括515个教学点),在校生69.7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6%,在校生巩固率99.75%。初中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11.8%,巩固率达98.2%,分别较上年增加0.9个和0.16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2007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02项,鉴定科技成果262项,14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已建成国家、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9家,认定11家国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23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46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站)176个,公共图书馆23所,各类藏书65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78%和89.3%。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997个,床位693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634人,其中执业医师3021人。年内“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稳定在86.05%以上。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点153个。学校在校学生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8.5%和94.5%,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约1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39.5%。同时全市体育事业取得骄人的成绩,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9枚、银牌23枚、铜牌20枚,其中举团参赛甘肃省农民运动会成绩居全省第二。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特色更加突出,城市品质明显提高。人均城市道路面积8.62平方米;城市照明灯12千盏;用水普及率达到75.91%,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燃气普及率达到56.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7.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24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环保投资3.18亿元。空气污染指数84。渭河水质达标率为83.3%。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总人口354.76万人,常住人口[2]为341.3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260.1万人,城镇人口94.66万人;城镇人口中城市人口[3]46.1万人,较上年净增1.1万人,占总人口的13%。全年出生人口4.4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6‰;死亡人口2.01万人,死亡率为5.84‰,人口自然增长率6.82‰。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19元,较上年增加734元,增长9.66%;农民人均纯收入1803元,较上年增加138元,增长8.29%。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22平方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6527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4元,同比增长16.04%。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50.9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人数分别为10.5万人、15.2万人、18.5万人、8.4万人和4.1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4.9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58亿元,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达3.2万多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人员8.2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870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1762人。全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100%、92.5%、75.1%。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0887户,99890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1198.84万元,农村特困户救济人数45.6万人。

就业再就业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就业3.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安置困难就业6261人,援助105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为1197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培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09万元。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18.0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3.1万人,城镇集体单位1.1万人,其他单位3.8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7.5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单位劳动报酬21.8亿元,增长18.3%,城镇单位劳动报酬1.2亿元,增长8.6%,其他单位劳动报酬4.5亿元,增长11.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

[2]常住人口是指在本地区居住半年以上或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经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3]城市人口仅指两区十个街道办事处所在城市区域及相关联乡镇的市区范围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