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天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7:01:33 来源:天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255次

天水市统计局

(二00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奠基年。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市人民抢抓发展机遇,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战略部署,立足本地市情,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14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2.5%,较2000年增长68.1%,年均增长1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增长10.1%,对经济的贡献率达13.7%,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0亿元,增长13.4%,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2%,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2.6%,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4.1%,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四千元大关,达到4189元,较“九五”期末的2402元增加1787元,增长62.7%,年均增长10.2%。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38.3:44.1。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狠抓财源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财政收入的逐年稳定增长。2005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6.16亿元,较2000年增长1.8倍。“十五”期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57.68亿元,是“九五”的1.81倍,年均增长20.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35亿元,同口径增长30.79%,较2000年增长98.1%;“十五”期间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39倍,年均增长14.1%。2005年财政支出29.96亿元,较上年增长20.41%,较2000年增长1.8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3.2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出同期经济增长速度9.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0%,至2005年提高到11.1%,增加了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市场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1.4%,其中食品类上涨0.4%,衣着类价格上涨1.6%,居住价格上涨9.6%,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4.5%,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下降3.4%,医疗保健价格下降3.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生产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难度大,进展缓慢,生产成本高;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大,而企业发展贷款困难,流动资金偏紧、周转困难;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城乡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较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足,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入学难、就医难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三大建设”,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特色经济、强化技能型的劳务输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努力实现科技兴农,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抓好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经济在保持稳定发展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22亿元,较上年增长7.96%,其中农业产值增长8.4%,畜牧业产值增长9.16%。

林业生产形势较好。“十五”时期完成造林面积287.3万亩。其中2005年完成造林面积40.1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15.6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2%,比“九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年末大牲畜存栏49.27万头,较上年增长6.35%,其中牛存栏26.97万头,增长19.18%;生猪存栏66.87万头,增长9.34%;羊存栏25.05万只。肉类总产量6.71万吨,增长16.22%;禽蛋产量1.23万吨,增长5.6%。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修水平梯田78.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415.5平方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04处、人饮水窖8.59万眼,解决了68.7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氟砷改水工程38处、水窖2.63万眼,改善了氟病区21.8万人的饮水条件;完成“一池三改”生态富民家园工程项目惠及1.4万户;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82.33万千瓦,增长4.65%;拖拉机达到19400台,增长2.11%;农村用电量22296万千瓦时,增长5.07%,化肥施用量23.62万吨,增长2.45%,农用地膜8861吨。

乡镇企业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数2.55万个;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06.83亿元,增长15.03%;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1.27亿元,增长17.82%,利润7.44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62%和110%。

劳务输出成效显著。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5年共组织劳务输出53.4万人(次),较上年增长9.54%;劳务总收入达到12.1亿元,增长12.97%。“十五”时期累计输转劳务人员233万人(次),劳务收入43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改革和改造力度,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6.3%,较“九五”末增长52.3%,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6亿元,较上年增长23.0%,实现利税11.17亿元,增长3.4%,分别较“九五”末增长1.9倍和3.6倍;实现销售收入59.1亿元,较上年增长15.4%;产销率达到9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8265万元,较2000年减亏3344万元,减亏幅度达29%。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建筑业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5.26亿元。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95亿元,较上年增长26.30%,较2000年增长2.61倍。房屋竣工面积99.15万平方米,较2000年增加51万平方米,增长1.6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持续增长。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15亿元,较上年增长34.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76亿元,增长37.6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9亿元,增长25.28%。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99亿元。“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31亿元,较“九五”时期增长1.47倍,年平均增长19.81%,是“八五”时期总投资的6.21倍;其中农村固定资投资共完成51.42亿元,较“九五”时期增长2.49倍,其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输电线路115KM;330KV送电线11.5KM;学生席位3534个,建筑面积37051平方米;塑封集成电路8亿块/年;二级新建公路40.8KM公里;三级油路工程128KM;医院病床680张。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全市建成和在建公路项目达838个,总投资达20.37亿元。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88.4公里(包括乡村公路),其中等级公路达到2034.4公里,较2000年增长6.3%。全社会客运量140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4048万人公里,增长8.5%;货运量1422万吨,增长4.03%,货运周转量100367万吨公里,增长5.6%。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0.5亿元,较“九五”末2.47亿元增长3.25倍,较上年增长3.0%。年末本地电话用户46万户,增长15.0%。其中城市29.0万户,增长15.0%;农村17.0万户,增长14.9%。年末住宅电话40万户,增长13.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5万户,本年新增10万户;各种报刊订阅量达到13.0万份,其中杂志5.0万份。

六、商贸流通、旅游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6亿元,较上年增长14.7%,较2000年增长76.2%,其中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亿元,增长14.88%,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6亿元,增长14.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6.5亿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9.15亿元,增长20.6%;其他行业零售额2.8亿元,增长1.2%;“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9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达9000万美元,是“九五”末的30倍。

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时期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8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3.84亿元,五年间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其中2005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3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14.8%和20.5%,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44亿元,较年初增长14.24%,较“九五”末增长96.97%,“十五”时期平均增长19.3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9.30亿元,较年初增长15.81%,较“九五”末增长97.58%,“十五”年均增长19.52%。由于受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控影响,2005年金融机构贷款为69.68亿元,较年初增长3.2%,其中短期贷款44.07亿元,较年初增长13.93%,中长期贷款24.88亿元,减少11.88%。

保险业市场更加繁荣。自“十五”中后期平安、天安、永平保险相继落户我市以来,保险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全年保费收入2.16亿元,较“九五”末的1.18亿元增长83%;承保额达到917.98亿元,较“九五”末增长67%;赔款0.52万元,较“九五”末增长48.6%。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4.2%,是“九五”末的1.8倍,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2.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5%。2005年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21933户,从业人员50651人,注册资金2.29亿元,营业收入达11.43亿元;私营企业达到2162户,从业人员7299人,注册资金达到21.65亿元;营业收入达到9.9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16861人,较“九五”末增长2.67倍;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2103人;普通中小学校3074所,在校生69.8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巩固率94.12%。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4%,累计高考上线人数3.99万人,比“九五”时期增长237%。初中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96%,巩固率达95.8%,分别较上年增加1.04和1.01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91项,鉴定科技成果84项,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推广项目84项,累计新增利税2507万元。全市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0.8%,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十五”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78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站)142个,公共图书馆7所,各类藏书600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78%和86.89%。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205个,床位646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408人,其中执业医师2239人。年内“四苗”接种全程合格率稳定在85%以上。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点103个。学校在校学生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8%和95%,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约12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5.9%。全国少年锦标赛田径3级跳远获第一名,达国际健将水准;全国少年武术棍技获第一名;全国运动健将称号一人获得两次,一级运动员5人,二级运动员5人。在省级以上各类运动会中,共获金牌20枚,银牌25枚,铜牌17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特色更加突出,城市品质明显提高。“十五”末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35平方米;城市路灯1.1万余盏;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4%;自业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0%;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65%。规划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041.55公顷,城市绿地率22.58%;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31.51公顷,绿化覆盖率26.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19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环保投资2.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88%。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02万吨/日,同比增长22.89%。空气污染指数98。渭河水质达标率为83%。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总人口350.02万人,农村人口为245.72万人,城镇人口104.3万人;城镇人口中城市人口[2]4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2394人,死亡人口20032人,全年净增人口223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3‰。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57元,较上年增加5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较上年增加110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51.8%和46.5%。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平方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5509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26.3元,分别较“九五”末增长43.03%、75.2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6.98%下降到2005年的51.2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全市共有10.96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31.46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农村贫困面由“九五”末的8.3%下降到4.6%。2005年全市共有保障对象36443户,82710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8164万元。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2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60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14.16万人,全市共有8.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定期救济人数1813人,临时救济人数2.2万人次。2005年共争取财政及“三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7326万元。

就业渠道拓宽。“十五”时期,累计新增就业7.94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8万多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3.6%以内。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人员保险金发放率均达到100%。2005年全市安置再就业2.85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4830人,登记失业率2.3%。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16.78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4.39万人,集体单位1.02万人。预计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7.53亿元,增长14.2%;其中国有单位劳动报酬15.97亿元,增长15.3%。

注[1]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

[2]城市人口,指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及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内的总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