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天水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7:00:29 来源:天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72次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年初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着力点,以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开发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争创经济发展中的新优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生产总值12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9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3.1亿元,增长14.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619元。

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17.9:40.5:41.6,至2004年调整为17.9:39.8:42.3,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生产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难度大,进展缓慢,生产成本高,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周转困难;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城乡就业与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隐性失业现象仍然存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足,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入学难、就医难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三大建设”,努力实现科技兴农、优势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增加等“六个突破”,巩固、扩大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作物,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抓好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78亿元,较上年增长6.65%;其中农业产值增长6.25%,畜牧业产值增长7.85%。

林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7.49万亩,比上年增长7.38%;完成退耕还林6.7万亩,完成配套荒山造林58.5万亩,占任务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3%。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年末大牲畜存栏46.33万头,增长0.85%。其中牛存栏22.63万头,增长2.77%;生猪存栏61.16万头,增长3.64%;羊存栏19.07万只。肉类总产量5.77万吨,增长4.75%;禽蛋产量1.20万吨,增长5.92%。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修水平梯田17.51万亩,新建集中供水工程87处,人饮水窖1.94万眼,治理水土流失454万平方公里,解决了20.2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一池三改”生态富民家园工程项目7500户;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78.67万千瓦,增长8.6%;拖拉机达到19070台,增长7.5%;农村用电量21220万千瓦时,增长0.42%,化肥施用量23.06万吨,农用地膜8975吨。

乡镇企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数2.55万个,比上年增长2.83%,从业人员21.42万人,增长3.72%;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92.87亿元,增长15.99%;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23.83%。

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共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2.11亿元,全市又有2.2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还有8.1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劳务输出成效显著。全年共组织劳务输出48.75万人(次),劳务总收入高达10.71亿元,同比增长18.6%,劳务收入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8.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21.2%;实现销售收入51.22亿元,增长32.8%;产销率达到100.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9026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82亿元,同比增长58.9%。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98亿元,较上年增长9.93%,实现增加值1.99亿元,房屋竣工面积75.86万平方米,工程结算利润0.41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稳定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2%。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2.29亿元,增长22.52%。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17.54亿元,增长21.94%;房地产开发投资6.31亿元,增长33.7%。

全市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塑封集成电路6万块/年;新建公路15公里;改建公路74公里;城市供热能力20吨/小时蒸气,28兆瓦/小时热水。天水市城区外环路正式竣工验收,北贾公路竣工使用。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866公里,全社会客运量1222万人,客运周转量62884万人公里,增长10.0%;货运量1378万吨,增长5.0%,货运周转量88074万吨公里,增长6%。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00亿元,增长15.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40亿元,增长11.1%;邮政业务总量6564万元,增长15.0%。年末本地电话用户40万户,增长36.1%。其中城市23.3万户,增长3.79%;农村16.70万户,增长35.8%。年末住宅电话35.14万户,增长43.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5.92万户,本年新增1.72万户;各种报刊订阅量达到12.39万份,其中杂志4.83万份。

六、商贸流通、旅游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4亿元,较上年增长12.5%。其中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5亿元,增长12.8%;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9亿元,增长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88亿元,增长13.6%;餐饮业零售额7.59亿元,增长17.4%;其他行业零售额2.77亿元,增长7.6%。

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6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36.5%和46.2%,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较2002年的4.25%增加0.5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3.2%。其中食品类上涨6.9%,衣着类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1.3%,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3.8%,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下降1.2%,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市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4.23亿元,增长19.48%,剔除农业税收减免因素,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2.9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1.0%提高到11.3%,增加了0.3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增长8.0%;财政支出24.7亿元,增长16.6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89亿元,较年初增长15.17%。其中企业存款23.33亿元,增长4.84%;财政存款4.92亿元,增长76.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3.01亿元,增长14.2%;农业存款4.48亿元,增长10.4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8.4亿元,较年初增长1.4%。

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全年保费收入2.26亿元,下降12.4%。其中财险保费收入0.36亿元,下降35.7%;寿险保费收入1.9亿元,下降5.9%。全市保险赔付额4891.1万元,增长19.2%。其中财险赔付额2753.1万元,下降17.6%;寿险满期给付和赔付额2138万元,增长1.8倍。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增长11.6%,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7.2%。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3.76万户,私营企业达到1876户,注册资金达到17.71亿元,增长21.7%;营业收入达到7.07亿元,增长64.0%;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0.05万人;民营科技企业167户,全年技工贸收入4.03亿元,实现税金2820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16624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2559人;普通中小学校3029所,在校生69.77万人;小学生毕业升学率达95.69%,初中毕业升学率42.60%。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9%、巩固率98.56%。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4.96%,巩固率达97.41%,分别较上年增加3.99和0.4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97项,鉴定科技成果39项,2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累计新增利税329万元,科技推广项目111项,累计新增利税2.10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143个,公共图书馆7所,各类藏书621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9.4%和75.95%。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217个,床位698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166人,其中执业医师2195人。年内“四苗”接种全程合格率81.5%,周岁以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63.6%。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点103个,市级体育协会16个,县级以下体育协会152个,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741人。学校在校学生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5%和94%,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约10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1%。

竞技体育成绩明显。优秀运动员有四人在国际、国内各项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田径运动员李贺兰连续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北京和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得金牌和银牌,并参加了雅典奥运会,成为我市首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类运动会中,共获金牌36枚,银牌34枚,铜牌27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1.19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68%,“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641.5万元。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总人口347.7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8348人,死亡人口16948人,全年净增人口214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29‰,比上年降低0.3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26元,增长10.4%,城镇居民消费支出5172元,增长15.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26元,增长2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元,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0元,增长12.5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保障对象34912户,78098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5689万元。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2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95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13.10万人,全市共有7.8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定期救济人数1671人,临时救济人数3.02万人次。

就业渠道拓宽。全市安置再就业1.99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11771人,登记失业率3.8%。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16.5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3.69万人,集体单位1.90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5.36亿元,增长4.4%;其中国有单位劳动报酬13.86亿元,增长3.6%。

注:1、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

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名称调整为“××地区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