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天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6:58:43 来源:天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02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全市第四次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奋斗目标,加快全市中小型企业改制步伐,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去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二年,随着本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效果的逐步显现,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长工2.7%;第三产业增加值38.7亿元,增长工12.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52元,增长l0.7%。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8.9:41.4:39.7,调整为2002年的18.5:41.8:39.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城乡居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两个确保”和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发展的环境还须继续改善。

二、农业

农村经济平稳增长。200Z年,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围绕大宗农产品品种优化和布局合理化,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壮大果品、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经济用材林、药材、牧草、花卉等优势产业,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亿元,较上年增长11.40%;其中农业产值增长7.3%,林业产值增长137.39%,畜牧业产值增长10.89%,渔业产值增长6.67%。

林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1.21万亩,比上年增长2.4倍。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2万亩,比上年增长2.6倍;当年种草面积22.23万亩,比上年增长9.56%。森林覆盖率达27.10%。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45万头,其中牛存栏21.04万头,增长0.62%;生猪存栏57.15万头,增长1.1%;羊存栏18.63万只,减少10.56%。肉类总产量达5.3万吨,增长4.54%;禽蛋产量1.04万吨,增长5.66%。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新修水平梯田11.93万亩,年末水平梯田面积达到376.20万亩,新打集雨水窖6.2万眼,新增保灌面积0.2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68.98万千瓦,增长工0.32%;拖拉机达到17946台,增长3.99%。农村用电量20406万千瓦时,增长4.94%。化肥施用量21.78万吨,农用地膜10675吨。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数2.4l万个,比上年增长7.47%;从业人员20.27万人,比上年增长工6.29%。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5.78亿元,增长24.37%;实现增加值17.79亿元,增长24.96%。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2002年,全市又有30个行政村的5.05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l0.5%。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17亿元,同比增长12.1%。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41亿元,同比增长12.8%,产销率97.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7项,完成技改投资4.2亿元,已建成投产2l项,16个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建成项目运转良好。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14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亿元。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企业改制进展顺利。2002年,企业改革按照•“紧扣产权、多式改制、置换身份、转变机制”的思路,采取“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办法,确定需改制的432户国有和集体企业,已完成改制的有350户企业,占81%。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73%,实现增加值2.79亿元,增长33.41%。单位工程施工个数710个,施工面积166.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2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7.62万平方米,增加1.6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1%。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18.18亿元,下降3.92%;城镇个体(私营)投资1.12亿元,增长65.9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09亿元,增长44.63%。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14.39亿元,增长1.59%;房地产开发投资2.47亿元,增长2.58%;更新改造投资3.99亿元,下降22.63%;城镇集体投资0.51亿元,增长43.33%。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7亿元,增长81.66%;第二产业投资9.14亿元,下降10.27%;第三产业投资20.65亿元,增长18.23%。新增固定资产19.92亿元。新增的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年产锻压机械(制管线)46台;电话交换机容量3.5万门;城市公交车40辆;医院病床230张;城市供热能力蒸气405吨/小时,热水28兆瓦/小时;330KV线路237KM,330KV变电容量30万KVA;高等学校学生席位8751个,建筑面积26356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992公里。据抽样调查,全社会客运量1219万人,增长8.8%;客运周转量62419万人公里,增长7.6%;货运量1305万吨,增长4.5%;货运周转量87767万吨公里,增长16.6%。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6.53亿元,增长32.8%。全市电话装机总容量达到39.72万门,市话年末拥有量达到29.38万户,住宅电话达24.44万部,较上年增加7.97万户。新兴邮电业务和服务项目较快发展。“因特网”上网用户增加到2.24万户,移动电话达到10.77万户。各种报刊订阅量达到12.61万份。

六、商贸流通、旅游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亿元,较上年增长11.5%。在零售总额中,城市17.5亿元,农村16.5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29亿元,增长18.4%;餐饮业零售额5.88亿元,增长5.2%;制造业零售额1.95亿元,增长5.6%;其他行业零售额6.84亿元,下降1.5%。旅游业快速增长。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促进了天水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开通了天水一一兰州的“伏羲”号旅游专列,全年投入旅游建设资金4200多万元,完成了一批景点建设工程。全市开发12类15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总收入4.14亿元,增长22.1%;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87%,上升到2002年的4.25%,增加了0.38个百分点。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48万人,增长22.3%;接待外宾人数5050人,增长12.0%。旅游创汇收入126万美元,增长11.8%。市场物价仍在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7%,衣着类价格下降1.5%,烟酒类价格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下降0.3%,医疗保健价格下降5.9%,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7.3%,居住价格下降0.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全日制高等院校有l所在校生8016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10419人;普通中小学校2504所,在校生65.88万人;小学生毕业数达6.97万人,初中毕业生数达4.83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6%、巩固率98.4%。全市当年通考高考和中考,为各类高等院校输送新生达到9408人,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8261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95项,鉴定科技成果40项,累计新增利税1.31亿元。民营科技企业167家,全年技工贸收入1.42亿元,实现利税1685万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8.55亿元,同比增长24.09%,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7.9%,提高到2002年的8.8%,增加0.9个百分点。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02亿元,同口径增长17.61%。财政支出19.28亿元,同比增长34.46%。金融运行态势较好。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9.44亿元,较年初增长15.84%。其中企业存款21.25亿元,增长11.78%;财政存款1.79亿元,增长89.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7.11亿元,增长14.5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4.49亿元,较年初增长6.3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9.64亿元,增长2.86%;中长期贷款余额23.17亿元,增长工9.19%。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06亿元,增长54.6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395万元,增长7.75%;寿险保费收入1.52亿元,增长82.96%。全市保险赔付额3702万元,增长18.8%。其中财险赔付额3062万元,增长16.2%;寿险赔付额640万元,增长33.1%。

九、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9.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4.6%。截止2002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数达到3.5万户,增长6.2%,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达到9.9万人,增长5.5%;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541家,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0.83亿元,增长14.0%,私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73亿元,增长2.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所,公共图书馆7所,各类藏书628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48%和85.00%。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233个,床位数670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404人,其中执业医师2371人。年内/乙童计划免疫入保率48.98%,“四苗”接种全程合格率84.76%。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共获奖牌118枚;为国家体育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名,输送省队的19名运动员在参加全国各项比赛中,取得32个第一名,3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有2455所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标率达94.5%,达标率93.5%。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92.9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2年,全市城市化达到25.7%,较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88.3万人,较上年增长3.03%。2002年,全市完成了城区外环路三期工程、中华西路步行街、伏羲步行街、双桥南北路、渭滨北路锻压机床厂段改造等建设工程,完成了北道区埠南路、商埠路改造工程的拆迁任务;秦城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北道区桥北集中供热工程如期建成供暖。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93万元,完成治理项目2项。全年城市生活垃圾总清运量12万吨。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43.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0808人,死亡人口16508人,全年净增人口243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11‰,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427.65元,增长10.6%;城镇居民消费支出4308.57元,增长5.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28%,较上年下降2.9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28.4元,增长4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增长7.02%;农民生活消费支出983.11元,增长工3.74%;农民恩格尔系数49.2%,下降5.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94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9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11.1万人,全市共有6.0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18万人。就业渠道拓宽。全市安置再就业人数达11806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6357人,失业率3.4%。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17.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4.55万人,集体单位2.14万人。劳动报酬总额增加,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上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5.47亿元,增长8.92%;其中国有单位劳动报酬13.83亿元,职工平均工资8987元,增长工2.41%。企业改制进展顺利。2002年,企业改革按照•“紧扣产权、多式改制、置换身份、转变机制”的思路,采取“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办法,确定需改制的432户国有和集体企业,已完成改制的有350户企业,占81%。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73%,实现增加值2.79亿元,增长33.41%。单位工程施工个数710个,施工面积166.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2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7.62万平方米,增加1.6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