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天水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6:57:28 来源:天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2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富民强市为目标,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为全市“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全市经济总量增加,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据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8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较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二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同比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8亿元,同比增长8.8%。全市实现财政收入6.89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7.6%;财政支出14.6亿元,同比增长38.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农民收入增长不快;部分企业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就业压力不少。

二、农业

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面向市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引进耐旱、高产、抗病新品种,加快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57亿元,较上年增长10.58%;其中农业产值增长15.68%,畜牧业产值增长1.61%,渔业产值增长13.21%。

林业生产形势较好,退耕还林(草)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0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50万亩;退耕种草面积20.29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年末大牧畜存栏45.04万头,增长0.4%,其中牛存栏20.91万头,生猪存栏56.53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存栏5.46万头,羊存栏20.83万只。肉类总产量5.07万吨,增长0.58%;禽蛋产量0.99万吨,增长3.4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新修水平梯田14.49万亩,年末水平梯田面积达到374.29万亩,新打集雨水窑19.96万眼,新增保灌面积0.1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62.52万千瓦,增长2.36%;拖拉机达到17064台,增长2.33%。农村用电量19445万千瓦时,增长11.37%,化肥施用量21.71万吨,农用地膜7973吨,农药施用量1639吨。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数2.23万个,从业人员17.34万人,全年实现总产值52.84亿元,较上年增长18.77%。

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随着各项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到位,全市有3.8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扶优放小发展战略,重点扶持了已进入省市级企业集团的企业和优势企业,并狠抓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巩固企业解困成果,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0.4%;其中部省属7.0亿元,市属工业3.8亿元。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1项,建成投产7项,开发新产品103项,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继续趋好。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3.3亿元,产销率95.6%。其中部省属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2.7亿元,产销率99.1%;市属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6亿元,产销率89.8%。全员劳动生产率17061元/人,流动资金周转次数0.75次,较上年提高0.07次;资金利税率4.06%,较上年上升0.34个百分点。

扭亏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限额以上222户工业企业亏损总额由上年的1.16亿元减少到1.01亿元,减亏0.15亿元。

建筑企业生产上升。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76亿元,较上年增长23.89%。优良工程率达20.93%。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3342元,较上年增加了4693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01年,全市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公路建设、旧城改造和城乡电网改造中取得新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8.7亿元,同比增长6.93%;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总额18.93亿元,增长1.70%;城镇集体完成投资总额0.69亿元,增长63.68%;城镇个体投资完成0.63亿元,增长83.7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9亿元,增长27.35%;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16亿元,增长13.1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16亿元,下降19.33%。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0.19亿元。全市新增的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软饮料10万吨/年;塑料树脂及共聚物40吨/年;粮食仓库375万公斤、1048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7万册(件)、阅览室座席1841个、建筑面积7375平方米;城市供热能力蒸气20吨/小时、热水14兆瓦/小时;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15辆;市内电话机交换扩容28772门;农村电话机交换扩容32256门。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05.64公里,增长3.5%。据抽样调查,全社会客运量1119.68万人,增长6.9%;客运周转量57999.17万人公里,增长19.4%;货运量1249万吨,增长12.4%;货运周转量75300.28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末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48180万元,较上年增长82%。

全市电话装机总容量达到318848门,市话年末拥有量达到227236户,住宅电话达165065部,较上年增加41522户。新兴邮电业务和服务项目较快发展。“因特网”上网用户增加到15020户,无线寻呼达到3.4万户,移动电话达到77312户。各种报刊订阅总量达到18.98万份。

六、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西北工业学校、甘肃省林业学校成功改制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使全市高等学校增加到3所,在校学生6060人;中小学校2546所,在校学生633552人;小学生毕业数达69531人,初中毕业生数达43540人,分别较上年增长5.96%和7.03%。全市学龄儿童的入学率99.19%、巩固率98.97%、毕业率100.00%。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人数达到9638人,比上年增加了3598人,增长67.87%。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92项,鉴定科技成果46项,累计新增效益44038万元;民营科技企业167家,全年技工贸收入10713万元,实现利税231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商贸流通、旅游和市场物价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较上年增长10.9%,在零售总额中,城市20.2亿元,农村10.3亿元。全市年末城乡个体工商和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4640户。其中私营企业1675户,比上年增长14.96%;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达到121320人。

集贸市场总数达176处。旅游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旅游富市”战略和《关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决定》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2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3.8%;接待海外游客4508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9亿元,增长26.5%。市场物价平稳增长。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6,较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势态良好。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08亿元,较年初增长10.95%;

其中城乡储蓄居民存款余额67.15亿元,增长11.22%。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9.67亿元,增长4.62%。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3313万元,增长12.5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5007万元,增长6.33%;寿险保费收入8306万元,增长16.74%。全年保险赔付额3116万元。

社会保障中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社会保险各项基金收缴1.54亿元,实际发放基本养老金2.15亿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7所,公共读书馆7所,各类藏书519千册,增长0.4%。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85%。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卫生机构242个,床位数660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714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增加,年内儿童计划免疫人保率40.5%,“四苗”接种率全程合格82.79%。全市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村数达37个,村设置的医疗点数达3393个。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奖牌59枚;为省以上体育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18名,有9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25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标准。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有440385名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89万人以上。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4.96万立方米/日;公共汽车营运车辆204辆;客运总量2468万人次;出租汽车1965辆;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市区道路长度265公里,较上年增长11.81%;排水管道241公里,较上年增长4.78%。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达422万元,完成治理项目20项。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1年,全市有57.55万名妇女采取了节育措施,节育率88.03%。全市总人口340.7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3687人,死亡人口18095人,全年净增人口2559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1‰,比上年下降1.2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907元,较上年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75元,较上年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元,较上年增加110元,增长10.4%。

就业渠道拓宽,职工工资总额增加。全市共组织安置再就业人数达3472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6231人,失业率3.4%。全市职工总数177950人,其中部省属单位增长3.2%,市属单位下降1.7%。职工工资总额增加,平均工资水平上升。全社会职工工资总额14.10亿元,增长19.5%;

其中市属8.7亿元,增长1.2%;职工平均工资7995元,增长23.8%;其中市属7954元,增长35.7%。

注: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