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白银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6:53:51 来源:白银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34次

白银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0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白银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5.71亿元,同比增长12.5%,超过全省增速1.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2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3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47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4.35:50.52:35.13调整为12.47:54.25:33.28,产业格局继续稳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一万元大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62元,增长12.46%。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全市财政收入为20.2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94%。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完成5.59亿元,增长18.9%。一般预算支出22.86亿元,增长29.36%。

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2006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1.5%。构成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八大类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类分别上涨0.3%、2.4%、3.7%、8.2%、3.9%、4.0%,而交通和通信价格、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分别下降1.1%、0.6%。

生产领域价格水平高位运行。2006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1.14。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1.89%,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2.7%;煤炭产品价格上涨8.8%,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上涨37.73%。

二、农业

加大城乡统筹和支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内部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8.36万亩,比上年增加0.59万亩,增长0.16%。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99.12万亩,比上年减少5.66万亩,下降1.8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77.63万亩,比上年减少13.56万亩,下降14.87%,玉米播种面积70.81万亩,比上年增加3.74万亩,增长5.58%;蔬菜种植面积25.58万亩,比上年增加1.24万亩,增长5.09%;油料种植面积16.1万亩,比上年减少2.8万亩。

受干旱影响,粮食减产。粮食总产量达到51.83万吨,下降1.88%。其中夏粮17.35万吨,下降6.97%,秋粮34.48万吨,增长0.9%。粮食亩产达到173.26公斤。蔬菜产量继续稳步提高。蔬菜产量109.02万吨,比上年增长8.91%。油料、瓜类、水果产量分别为1.28万吨、14.38万吨、10.76万吨,黑瓜籽产量7855吨。

林业稳步发展。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完成造林面积9.96万亩,退耕还林5.63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2.30万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27.33万亩,当年苗木产量3350.24万株,本年出售树苗1534.52万株。

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95万吨,比上年增长6.66%;鲜蛋15788吨,下降4.17%;牛奶9474吨,增长34.65%。年末大牲畜存栏26.16万头;猪存栏62.72万头,增加1.59万头,羊存栏142.16万只,增加5.01万只,鸡年末存栏480.41万只。水产品产量1894吨。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2.21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12.10万千瓦;水窖39.79万眼;水平梯田171.26万亩,增长1.8%;年末拥有拖拉机41802台,联合收获机113台,农用水泵4587台,农用载重汽车2133辆,农用三轮运输车592754辆。全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97万吨;农村用电量3.67亿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3.84万亩,当年新增2.34万亩;农用机械节水灌溉面积2.3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4%。

四大行业支撑作用突出。有色金属、化工、电力、煤炭四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09%。其中有色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95亿元,同比增长26.16%;电力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94亿元,同比增长8.71%;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4亿元,同比增长44.8%;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31亿元,同比下降4.62%。这四大行业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8.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918.5万吨,增长1.91%;发电量106.27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增长2.08%,火电下降3.07%;十种有色金属37.3万吨,增长1.92%,其中:锌增长5.15%,铝增长2.35%;水泥189.99万吨,增长14.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市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20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01%;其中市及市以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54亿元,同比增长21.97%。销售产值225.09亿元,同比增长32.99%;产销率为97.91%。实现利税总额19.44亿元,增长42.79%,实现利润总额5.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9%。在限额以上130户企业中,亏损企业44户,亏损企业亏损额8774万元。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施工房屋面积317.9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81.0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23亿元,增长15.58%。其中:中央省属单位投资32.84亿元,同比增长7.17%;市及市以下单位投资43.39亿元,同比增长22.87%。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40亿元,增长14.13%;农村固定资产资5.83亿元,增长36.53%。房地产开发投资3.12亿元,增长15.45%。

投资结构渐趋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41亿元,增长17.21%。第二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占全部投资的55.74%,完成投资42.5亿元,增长40.33%;第三产业投资25.3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3.21%。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市公路客运量1498万人;客运周转量8535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97万吨,货运周转量102620万吨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9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4.89%。市话用户年末达到26.22万户,增加2.92万户,增长12.53%;农话用户年末达到10.76万户,增加1.61万户,增长17.59%;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6.42万户,增加7.49万户,增长25.89%;电话普及率达到42.02部/百人,每百人增加6.86部。

六、国内贸易、金融保险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29.14亿元,增长12.88%;县的零售额8.36亿元,增长11.48%;县以下零售额8.31亿元,增长15.0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75亿元,增长12.91%;餐饮业和住宿零售额6.32亿元,增长18.78%;其他行业零售额1.74亿元,下降2.48%。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8.23亿元,比年初增加24.12亿元,比年初增长16.7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12亿元,比年初增加8.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0.04亿元,比年初增加6.19亿元,增长6.6%,占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为59.4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81亿元,比年初增加1.05亿元,增长1.32%。短期贷款达到52.83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9.60亿元,工业贷款14.66亿元,商业贷款12.09亿元,私营个体企业贷款1.22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有保险公司1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51亿元,比上年增长53.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36亿元。全年赔付案件1.25万个,赔付额6041万元。

七、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共有普通中学高中学校33所,在校学生61614人,专任教师3168人;普通中学初中学校121所,在校学生135247人,专任教师7008人;九年制学校34所;小学1226所(含教学点282个),在校学生222852人,专任教师11612人;幼儿园137所,在园幼儿24533人,专任教师478人;职业中学10所,在校学生8382人,专任教师40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12人,专任教师3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入学率97.1%。2006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录取人数达到11534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文化站68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3.9%。全市现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9.10%。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共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70个,其中基本医疗机构119个(含社区服务中心6个,医院25个);诊所444所;社区服务站7个。卫生床位数5292张,卫生技术人员5251人,其中执业医师1638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人。农村医疗网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取得进展。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为174.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85万人,乡村人口115.84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3.69%和66.31%。人口出生率为11.49‰;人口死亡率为4.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3元,比上年增加1115元,增长14.06%;人均消费性支出7695元,增长21.66%。农民人均纯收入2145元,比上年增加122元,增长6.03%;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06元,增长11.8%。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6.49%,;农村为41.64%。全部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496元,增长13.37%。城乡居民人均年储蓄5730元,增长6.57%。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区面积26489公顷,占辖区面积6.41%。全市开工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1个,完成投资3.79亿元。全市废水处理设施107套,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9.93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20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4.43%;废气治理设施395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937.68万标立米/小时;工业烟尘去除量438407吨,工业粉尘去除量154092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28444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3670万元。空气质量继续好转,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优良率65.5%,比上年增加44天。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核实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