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白银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6:52:46 来源:白银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45次

2005年,在白银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运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十五"计划顺利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6.54亿元,同比增长12.91%,超过全省增速1.2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增速3.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1.03亿元,增长6.02%;第二产业增加值74.03亿元,增长14.98%;第三产业增加值51.48亿元,增长12.7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4.63:50.54:34.83调整为14.35:50.52:35.13,产业格局继续稳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8395元,比上年增长12.68%;以现行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大关,约合1036美元,依据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标准,白银已从低收入地区跨入了中等偏下收入地区行列,进入了新的一轮加速发展时期。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7.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66%。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完成4.71亿元,增长17.08%。一般预算支出17.67亿元,增长27.61%。

消费领域价格小幅上涨。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上涨1.8%。构成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八大类中,食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分别上涨3.5%、2.4%、3.9%、0.5%,而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信价格、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分别下降2.4%、0.6%、3.4%、0.7%。

生产领域价格水平高位运行。2005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7.06,涨幅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7.4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2.4%;煤炭产品价格上涨9.83%,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上涨8.2%。

二、农业

基础稳定,后劲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三农"作为全市的基础产业常抓不懈,关注"三农"、支持"三农"、发展"三农"已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农林牧全面发展、种养加配套生产的新结构初见成效。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7.77万亩,比上年减少0.9万亩,下降0.24%。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04.78万亩,比上年增加1.86万亩,增长0.61%;蔬菜种植面积24.34万亩,比上年增加1.03万亩,增长4.42%;油料种植面积18.90万亩,比上年减少2.7万亩。

粮食稳产,蔬菜产量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52.82万吨。其中夏粮18.65万吨,下降7.6%,秋粮34.17万吨,增长0.6%。粮食亩产达到173.31公斤。蔬菜产量100.1万吨,比上年增长5.32%。油料、瓜类、水果产量分别为1.34万吨、16.84万吨、8.87万吨。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52万吨,比上年增长11.15%;鲜蛋16475吨,增长36.98%;牛奶7036吨,增长23.42%。年末大牲畜存栏26.49万头,比上年增加0.96万头,猪存栏61.13万头,增加4.13万头,羊存栏137.15万只,增加14.57万只。水产品产量1895吨。

生态治理继续推进。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0.1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10.63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7.49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12.12万千瓦;水窖39.04万眼;水平梯田168.23万亩,增长2.11%;年末拥有拖拉机41248台,联合收获机102台,农用水泵4174台,农用载重汽车2056辆,农用三轮运输车51780辆。全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78万吨;农村用电量3.7亿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1.7万亩,当年新增2.8万亩;农用机械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3.85亿元,同比增长14.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5.02亿元,同比增长16.29%。其中,市及市以下工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15.55%。

支柱产业发展迅速。有色金属、化工、电力、煤炭四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22%。其中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31亿元,同比增长25.96%;有色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68亿元,同比增长20.82%;电力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37亿元,同比增长6.07%;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8亿元,同比增长39.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954.04万吨,增长14.74%,供电量69.74亿千瓦小时,增长10.55%,水泥164.77万吨,下降9.1%,发电量108.71亿千瓦小时,下降10.48%,十种有色金属36.6万吨,增长0.48%,其中铜产量8.11万吨,增长23.8%,铝产量12.81万吨,下降0.13%。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2亿元,同比增长15.61%。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51%,其中市及市以下企业产销率93.18%。实现利润总额3.97亿元,同比增加1016万元,增长2.63%。亏损企业亏损额9032万元。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施工房屋面积257.7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13.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9.0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4%。其中:中央省属单位投资30.65亿元,同比增长14.52%;市及市以下单位投资35.31亿元,同比增长26.69%。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69亿元,增长19.67%;农村固定资产资4.27亿元,增长38.47%;房地产开发投资2.7亿元,增长13.6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二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第一产业投资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61%;第二产业投资30.28亿元,增长41.5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5亿元,增长3.05%。

五、交通、邮电

运输格局多元化,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972.96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1413万人;客运周转量79234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275万吨,货运周转量95832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5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5.45%。市话用户年末达到23.3万户,增加0.62万户,增长2.73%;农话用户年末达到9.15万户,增加1.35万户,增长17.31%;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28.93万户,增加6.73万户,增长30.32%;电话普及率达到35.16部/百人,每百人增加5.06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金融保险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25.82亿元,增长12.1%;县的零售额7.5亿元,增长16.2%;县以下零售额7.22亿元,增长1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44亿元,增长9.7%;餐饮业和住宿零售额5.32亿元,增长20.9%;其他行业零售额1.78亿元。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4.11亿元,比年初增长20.2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12亿元,比年初增加8.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85亿元,增长17.82%,占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为65.1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95亿元,增长13.26%。其中,农业贷款7.78亿元,工业贷款16.36亿元,商业贷款12.35亿元,私营个体企业贷款0.79亿元。

保险业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保费收入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82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11亿元。全年赔付案件1.34万个,赔付额5332万元。

七、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事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明显改善。全市共有普通中学高中学校31所,在校学生55925人,专任教师2820人;普通中学初中学校120所,在校学生130165人,专任教师6642人;小学996所,在校学生237424人,专任教师11281人;幼儿园142所,在园幼儿25036人,专任教师446人;职业中学10所,在校学生6011人,专任教师37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5人,专任教师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2%;初中入学率98.6%。2005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录取人数达到11473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文化站78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3.9%。全市现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9.1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共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808个,其中医院26个,床位数4968张,卫生技术人员5599人,其中执业医师169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1人。农村医疗网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取得进展。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为174.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2万人,乡村人口122.03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09%和69.91%。人口出生率为10.88‰;人口死亡率为4.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8元,比上年增加676元,增长9.32%;人均消费性支出6325元,增长17.63%。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元,比上年增加128元,增长6.75%;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83元,增长23.12%。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8.89%,;农村为45.88%。全部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3669元,增长5.6%。城乡居民人均年储蓄5377元,增长18.05%。

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全市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区面积26489公顷,占辖区面积6.41%。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环保投入2.4亿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1.08亿元。全市废水处理设施78套,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9.47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15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59.03%;废气治理设施387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897.18万标立米/小时;工业烟尘去除量581410吨,工业粉尘去除量148852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40982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2849万元。空气质量好转,200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1天,优良率52.9%,比上年增加30天。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核实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