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嘉峪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3:54:16 来源:嘉峪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46次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两个率先”和“五城三高”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74%,增速比2003年同期提高了5.7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7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2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GDP总量首次超过了临夏州,居全省第十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亿元,增长14.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增长18.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增长16.94%。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85:13,工业占绝对优势的结构特点更为显著。人均GDP达到25199元,突破两万元大关,比上年增加6776元。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高于上年2.4个百分点。在调查的八大类中呈“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3%,影响总指数上升3.12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7%;居住类价格上涨3.5%。除此以外,衣着类价格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3%。

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达到125.83%。

财政收支形势良好。2004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31.32%。其中,增值税0.74亿元,增长30.87%;营业税0.72亿元,增长31.51%;企业所得税0.29亿元,增长34.52%;个人所得税624.3万元,增长7.4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91亿元,增长18.0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0.52亿元,下降37.39%;科技三项费292万元,增长48.22%;文体广播费支出955.8万元,增长17.3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19亿元,下降28.4%;城市维护费0.92亿元,增长98.61%。

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劳动报酬较快增长。截止2004年底,我市全社会从业人员9.18万人,较上年增长0.2%。全市单位从业人员40516人,比上年减少4334人,下降9.76%;其中在岗职工36654人,比上年减少5477人,下降12.99%。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20712元,同比增长2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369元,增加5070元,增长29.3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比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73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4%。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5683户,私营企业达到713户。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3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33.46亿元。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7909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地方工业发展缓慢。就业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民间投资乏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八号文件,切实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确保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14.69%,增幅比上年提高10.19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5.76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48万亩,比上年减少0.05万亩;粮食总产量8042.2吨,比上年下降3.1%。蔬菜面积达2.16万亩,比上年增长22%,总产量15.68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倍。制种面积达到1.3万亩,比上年下降3.7%。其他主要农作物中,瓜类产量4050吨,下降63.2%;水果产量3234吨,增长7.78%。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270.65吨,比上年增长12.97%。其中猪牛羊肉2181吨,增长11.13%;禽蛋总产量525.6吨,比上年增长7.7%;牛奶总产量1765吨,比上年增长6.28%;全年水产品产量75吨,下降18%。

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696千瓦;化肥使用量(折纯)1547.92吨,增长1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34亿元,增长18.52%,增幅较上年提高3.7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52亿元,增长18.5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0.97亿元,增长12.15%。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18.8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17亿元,下降1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41%;产品销售率达101.1%。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7.62亿元,增长1.31倍。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91亿元,增长1.18倍;亏损企业亏损额353万元,下降46.02%。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652万元,同比增长17.12%;利润总额3560万元,同比增长6.18倍;地方亏损企业亏损额260万元,同比下降26.82%。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63.9%。施工工程个数44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0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6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87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53.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7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9.14万平方米。建筑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7.65亿元,增长18.6%;实现工程结算利润0.56亿元,增长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58亿元,比上年增长46.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0.92万元,增长1.63倍;第二产业投资33.1亿元,增长42.7%;第三产业投资8.56亿元,增长61.5%。在城镇投资中,按投资主体分,国有单位投资37.59亿元,增长1.63倍;城镇集体经济投资2286万元,下降12.6%;私营个体投资1.35亿元,增长91.3%。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6.39亿元,增长44.3%;更新改造投资31.5亿元,增长52%;房地产开发投资2.28亿元,下降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铁路客运量62.94万人,增长25.88%,货运量283.12万吨,下降70.82%;公路客运量84.06万人,下降15.6%,货运量1635万吨,增长15.1%,公路旅客周转量13178万人公里,增长52.5%,货物周转量22801万吨公里,增长16.1%;全年民航客运量完成26857人,增长1.04倍,货邮运量完成249.1吨,增长1.06倍。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492.58万元,比上年增长7.02%。电话普及率达到111部/百人,比上年增长14.3%;移动电话用户11.25万户(不含无线市话),比上年增长32.35%;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6364户,比上年末下降1.15%。

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0个。全市涉外旅游企业全年共接待游客328732人次,同比增长40.51%,比2002年同期增长34.05%。其中:海外游客22860人,同比增长1.35倍,比2002年同期增长2.53%。实现营业收入9123.4万元,同比增长24.69%。客房年平均出租率49%。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4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7.05亿元,增长11.96%,餐饮业1.59亿元,增长24%。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年外贸出口总额为10364万美元,进口8638万美元。

七、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信贷投放明显收缩。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3.85亿元,比年初增加6.41亿元,新增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8.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34亿元,比2004年年初增加4.64亿元,比2003年年初减少0.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36亿元,比年初增加0.31亿元;票据融资5.95亿元,比年初减少0.59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82亿元,比2004年年初增加6.79亿元,比2003年年初增加8.9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92亿元,比2004年年初增加1.86亿元,比2003年年初增加4.6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11亿元,比年初增加2.13亿元,比2003年年初增加3.57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964万元,下降1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04万元,增长5.32%;人身险保费收入5560万元,下降24.86%。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093.4万元,下降20.8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829.4万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64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普通中专1所,招收学生50人,在校学生140人。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12410人。其中高中学生5388人,初中学生7022人。初中入学率达99.9%,与上年持平。小学学校25所,在校学生14526人,增长1.7%,学龄儿童入学率继续巩固在99.99%。幼儿园55所,比上年增加19所,在园幼儿525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1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收学生820人,在校学生1987人。成人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招收学生543人,在校学生1339人。

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投入科技三项费292万元,比上年增长48.2%。安排科技项目(课题)33项,比2003年增加28项;申请专利5件;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个。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20人,比上年下降12.1%;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71人,比上年增长35%。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9.1万册,文物事业机构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3%和94.97%。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4.7万户。全年各类报纸出版量123.13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采供血机构1个。床位98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920张,增长6.36%。卫生技术人员999人,比上年末下降6.1%,其中医生437人,护士369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普及。全年共举办全市性体育竞赛活动10次,参加比赛的人数4186人次,全年共组织参加省级比赛3次,参加47人次,获金牌3.5枚,银牌6.5枚,铜牌2枚。2004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甘肃-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比赛,进一步推进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3.4%。

十、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全市从事环保工作人员42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个,监测人员19人。建成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6.0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0.45平方公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个,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617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2839.6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814.76万吨,达标率为99.12%;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1.24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8380.09吨,其中排放达标量6357.17吨;工业烟尘排放量7564.39吨,其中排放达标量5224.64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5166.96吨,排放达标量15086.56吨。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2.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十一、人口

人口继续保持增长。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17.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5万人。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为14.73万人。按居住地分城市人口15.94万人,农村人口2.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93‰,下降0.6个千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80元,比上年增加981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88.4元,增加1012.9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增加608元,增长16%,总量和速度均居全省第一位。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新建住宅59.05万平方米。

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共新增就业人数40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209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325人;劳务输出1126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五年达到100%,有力地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2个,拥有床位100张。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2004年,全市共有社区服务中心59个,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基金扩面征缴取得积极成效,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023人、50324人、40010人和1610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3.85%。城市居民保障标准有所提高,失业保险金提高到205元,职工最低工资提高到340元。年末全市共有0.22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