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嘉峪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3:52:29 来源:嘉峪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12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综合实力、经济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8.3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9.9%。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77:1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273元,比上年增加1383元,增长10.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6434元/人。

市场价格稳中略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5.3%,消费品价格下降1.4%。分类别看,食品类涨幅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涨幅1.5%,交通和通信类涨幅4.8%,衣着类涨幅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降幅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降幅5.7%,居住类降幅0.7%。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9.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持续减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市单位从业人员4.56万人,比上年减少720人,其中在岗职工4.33万人,减少0.26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68万人,增加0.17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4453元,增长15.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比上年下降0.5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不够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相当困难,经济效益较差;城乡低收入户增收困难。

二、农业

农村经济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积极探索区域化布局,经济结构由单一的以农业为主逐步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亿元,同比增长6.6%。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经比由上年的29:71调整为2002年的18:8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0.94万亩,比上年减少0.65万亩;总产量5126.1吨,比上年下降41.75%。油料种植面积0.12万亩,比上年减少0.08万亩,总产量175.3吨,比上年下降34.4%;蔬菜面积达1.6万亩,比上年减少15.8%。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制种面积达到1.69万亩,比上年增长182%。其他主要农作物中,瓜类产量8973.5吨,增长17.6%;水果产量3129.2吨,增长7.4%。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443.9吨,比上年下降2.7%。其中猪牛羊肉1353吨,下降2.9%;禽蛋总产量609.6吨,比上年下降9.4%;牛奶总产量1059吨,和上年持平;全年水产品产量89吨,增长2.3%。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养殖等基地初步形成并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林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市造林面积2200亩,比上年增长22.2%。植树造林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企业切实贯彻市委“一退二保三发展”的方针,深化企业改革,全面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增长9.7%,增幅较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88亿元,增长9.8%;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0.44亿元,下降23.4%。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9.8%;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12亿元,下降35%。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3亿元,比上年下降2.6%;产品销售率96%。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2.61亿元,增长12.6%。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7亿元,增长114.6%;亏损企业亏损额447万元,下降85.1%。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8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施工工程个数54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75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7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93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8.1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9亿元,比上年增长45.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单位投资21.76亿元,增长41.2%;城镇集体投资3069万元,增长4.3%;私营、个体投资4110万元,下降47.1%。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7.79亿元,增长41.4%;更新改造投资15.28亿元,增长52%;房地产开发投资3291万元,增长4.9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资金到位率较高。酒钢炉卷轧机工程、酒钢黑沟矿工程、西域花园、广汇花园、朝阳花园、文化旅游景区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2年,一批新的投资项目陆续上马,污水处理厂、体育场、科技馆、安源沟水库、集中供热工程、“七一”冰川旅游基础设施、市区至黑鹰山战备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较好。

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铁合金年新增1万吨生产能力,改建公路4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0公里,扩建面积7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全年铁路客运量48.59万人,增长18.2%,货运量210.65万吨,下降5.1%;公路客运量129.7万人,增长4.9%,货运量1342万吨,增长5.6%,公路旅客周转量8537万人公里,增长13.8%,货物周转量18126万吨公里,增长0.03%;民航客运量9898人,增长6.2%,货邮运量100吨,增长15.3%。

邮电通信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55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399万元,增长50.6%,邮政业务总量1656万元,下降8%。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1.22部/百人。其中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44.51部/百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18.8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67万户,比上年增长9%;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3736户,比上年末增长6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增长78.7%。全市共接待游客42.65万人次,增长60.3%。其中:海外游客2.23万人。客房年平均出租率41.14%。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回落了3.2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52亿元,增长23.7%;餐饮业1.15亿元,增长16.3%;其他行业1.38亿元,下降19.7%。

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4.6亿元,比上年下降6.4%。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全年外贸出口供货总值30万美元。

七、金融、保险

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结构得到优化,资产质量有所提高。金融系统存款余额40.0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亿元,增长2.6%。其中:企业存款12.43亿元,下降14.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42亿元,增长15%。金融系统贷款余额5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6亿元,增长51.3%。其中:短期贷款36.5亿元,增长58.9%;中长期贷款8.53亿元,增长6.4%。存贷比例为77%。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50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000万元。赔款和给付3416万元,增长18.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300万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116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发展稳定。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0.95万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24人。

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全年投入科技三项费150万元,比2001年增长7.1%。安排科技项目(课题)41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专利申请受理5项,获得专利1项。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2002年末,全市普通中学10所,在校学生11152人。其中高中学生3892人,初中学生7260人。初中入学率达99.9%,与上年持平。高考上线率8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小学学校26所,在校学生13875人,增长20.9%,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374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30人。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收学生433人,在校学生958人;成人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招收学生32人,在校学生300人。

九、文化、卫生、体育

继续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34%和94.97%,分别比上年上升了1.6和0.6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03人,床位900张。全市拥有医生495人,护师(士)439人。

体育事业稳步前进。认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共举办全市性体育活动14次,参赛人数达6万人次。竞技体育连创佳绩,全市共组队参加4次省级比赛,参赛人数144人次,共取得金牌28枚,银牌20枚,铜牌13枚。全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2.5%。

十、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全市从事环保工作人员48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个,监测人员13人。建成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4.02平方公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7个,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6683.7万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959.75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946.03吨,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983.7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99.78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8073.48吨,工业烟尘排放量9230.8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4058.4吨。

十一、人口

全年人口出生率10.81‰,下降0.05个千分点;死亡率4.36‰,上升0.9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45‰,下降1.02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17.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3.9万人,农业人口3.28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7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4%;人均消费性支出6160元,增长5.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14元,增长4.55%。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城乡新建住宅32.3万平方米,其中城镇30.16万平方米,农村2.14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64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242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6000人。2002年,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2个,拥有床位100张。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已建立社区服务设施104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623人。

注:1.本公报统计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