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兰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3:46:07 来源: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807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提前、升位、两位数”的发展目标,突出项目攻坚、国企改革重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6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73亿元,同比增长3.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0.38亿元,同比增长15.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5.36亿元,同比增长10.13%。三次产业比例为3.56比45.48比50.96。

二、农业

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农村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呈现粮食减产蔬菜增产的局面。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1.8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1.42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20.42万亩。粮经比例由去年的61.6比38.4调整到60.1比39.9。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向多种经营发展。农作物品质结构调整加快,“两高一优”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增加,全市优质作物播种面积90.5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其中优质粮食播种面积67.22万亩。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市已建成蔬菜、百合、洋芋、肉羊、生猪、奶牛等产业基地10多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5012个,全市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兰州高原夏菜”品牌全国知名。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发放农业短期贷款余额24.62亿元。农业生产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0.01万千瓦;机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5.99%;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9万亩。化肥消耗总量13.23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企改革重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加大“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力度,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30.88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2.39亿元,同比增长17.17%,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8.49亿元,同比增长10.2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99亿元,同比增长4.5倍,实现销售收入9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5.9%,其中市属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2%。

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依市场需求稳步增加。建筑业经营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5亿元,同比增长9.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施“531”工程,投资保持了增幅提升和总量扩大的良好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21亿元,同比增长14.8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0.6亿元,同比增长16.24%。在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3.81亿元,同比增长2.36%。全社会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8亿元,同比增长29.89%。

制造业完成投资80.7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27.08%,同比增长30.28%。农村投资完成7.6亿元,同比下降20.63%。全社会完成新增固定资产232.56亿元,增长83.0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日益强化,积极实施“东扩西展,南升北拓”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了安宁新城区、和平新区和西固石化城“三大新城”建设;61个“城中村”改造全面铺开,其中9个村有形改造完成阶段性目标;南河道二期治理,城市“三大出口”改造,邓家花园、西关十字“两大片区”综合整治步伐加快;张掖路和建兰路步行街完成改造并投入运营;北滨河西路银农段等12条道路拓建工程竣工通车;87条小街巷整治和16座(个)人行天桥、地道全面完成。全市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方便市民群众工作生活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积极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大力实施商贸重点工程建设,商品供应充裕,消费结构改善,流通现代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2亿元,增长12.87%。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逐步提升。2006年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经贸战略、“走出去”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使我市对外交流与合作得到较快发展。出口产品结构逐步调整,石墨电极、特种化纤、生物制剂、中成药、新型包装材料等高新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88亿美元,同比增长10.06%。其中,出口总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15.5%。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渠道进一步拓宽,丹麦嘉士伯啤酒、正大集团、中粮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康师傅、吉利轿车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利用外资的水平,为加快兰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户,投资总额9530.76万美元,投资总额中的外资额6972.7万美元。引进南方李锦记(台湾)、香港屈臣氏2户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2006年通过赴沿海招商、举办“浙商论坛”、落实“531”项目建设等活动,签约合同项目342项,引进国内到位资金72.5亿元。

积极响应“2006年中国乡村游”活动主题,提供推荐了皋兰什川万亩梨园、安宁桃园、青城古镇等兰州精品乡村旅游景点。通过节会对榆中青城旅游开发、和平牡丹园、城关天昱温泉度假村、永登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等十多个项目进行了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接待入境旅游者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6%;国内旅游人数34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9%;旅游总收入达到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4.8%。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兰州客运中心完成整体拆迁,新建的汽车南站即将全面开工建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城市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04亿元。全市拥有固定电话机166万部,其中公用电话18万部(含智能网专用接入终端公用电话)。移动用户达182.46万户,GSM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达288万门,CDMA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达50万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0.75万户。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亿元,同比增长3.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5.51亿元,同比增长13.61%。各项贷款余额1188.9亿元,同比增长9.1%。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76.94亿元,同比增长17.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7.75亿元,同比增长18.23%。

保险业务稳步发展。全市承保总额达1748.03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1.29亿元,同比增长14.27%,支付已决赔款0.44亿元,同比增长13.17%。

九、城市建设

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面积稳步增加。2006年全市新增城市绿地516.47公顷。全面实施《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全面启动,积极寻求新的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并见成效,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城区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25天。按照“123”蓝天计划的要求,加快出租汽车“油改气”工作,全市在营公交车、出租车双燃料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积极开展“创模”工作,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了招商引资能力。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围绕巩固“两基”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三大战略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2.76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4.4万人,普通中学21.6万人,小学25.03万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普通中学升学率81.23%。近郊四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2.83%。

继续推进“文化兰州”建设,加快文化资源重组和体制创新,文化事业再创佳绩。成功举办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书画展和全国《第十九次新人新作书画展》两大型展览;圆满完成了第五届黄河风情文化周暨第二届中国·兰州水车节文艺表演活动。《梁宫秘史》参加了“红色七月”新剧目调演暨第二届“红梅奖”评选活动。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21个,设置床位14164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36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13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建成标准化村卫生所50所,对“标建”村卫生所的村医进行了“三基”培训,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成绩优异,列金牌、奖牌榜和总分榜的三项竞赛总成绩第一。群众体育投入不断增加,人民体质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围绕省运会,精心筹划举办了贯穿全年的迎省运全民健身系列主题活动年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浓厚氛围。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免费测试4000余名市民。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市常住人口327.01万人。户籍总人口313.6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3.8万人。在户籍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85.69万人,比上年增加1.76万人;农业人口127.95万人,比上年增加0.14万人。

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2765户,参保职工19.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4291户,参保职工58.8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54.43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18元,比上年增长10.42%。人均消费性支出  7469元,同比增长4.02%。其中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类分别增长8.66%、6.66%、3.65%及14.88%。农民人均纯收入2898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同比增长6.82%。

注:

1.统计范围为兰州行政辖区内全部社会经济活动。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