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定西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4-29 14:36:14 来源:定西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302次

2011年,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继续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全市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6.95亿元,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24%,拉动经济增长1.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2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1%,拉动经济增长5.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25亿元,增长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85%,拉动经济增长5.82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11年,全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打造中国“两都”,突出发展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

科技抗旱能力显着提高。2011年,全市共播种各类农作物845.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62.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3.57万吨,较上年增加3.51万吨。粮食作物中,夏粮134.77万亩,秋粮527.38万亩。经济作物183.41万亩。夏秋比为19.4:79.6,粮经比为78.3:21.7。全市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蔬菜、各种间套带模式和设施农业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全膜玉米、各种特色小杂粮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

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全市马铃薯种植323.45万亩,产量60.64万吨。建立马铃薯标准化基地242.3万亩,全市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中药材种植108.91万亩,增加7.84万亩,建立GAP标准化基地44.72万亩,种子种苗基地4.15万亩。蔬菜种植35.63万亩,增加2.22万亩,建立蔬菜标准化基地25.4万亩。2011年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全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到4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着。全市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72万亩,其中黑膜全覆盖双垄沟膜马铃薯42.85万亩,黑色地膜马铃薯平均亩产1813.3公斤,建立高产万亩示范片13个、面积33.3万亩,其中马铃薯12.0万亩、玉米21.3万亩。

设施农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筹措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设资金6108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212座(727.2亩)。新建塑料大棚8855.2亩。

畜牧业较快发展。积极加大基础母畜扩群、青贮氨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等关键环节力度,全市畜草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大牲畜存栏58.17万头,猪存栏86.18万头,羊存栏83.83万只,鸡存栏318.49万只;全年猪出栏90.01万头,羊出栏38.09万只,鸡出栏253.79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8.27万吨,禽蛋产量9554.7吨,牛奶产量4970吨。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2.65亿元,增长5.1%。

三、工业、建筑业和公路运输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认真贯彻“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21.7%,增速比上年加快7.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89%,拉动经济增长3.5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25.1%,增速比上年加快7.4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轻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39.8%;完成重工业增加值11.02亿元,增长23.1%,增速同比加快2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11年,纸制品和水泥成倍增长,全市纸制品和水泥完成产量分别为164.73万吨和3.4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1倍和4.31倍。中成药、小型拖拉机、小麦粉和发电量大幅度增长,完成产量分别为1453.4吨、4589台、4万吨和8.31亿千瓦小时,分别增长95.3%、54%、49.4%和47%。

建筑业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7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59亿元,同比增长19.1%。

公路运输日益兴旺。2011年,全市共完成道路运输客运量4566万人次,同比增长21.73%,旅客周转量22171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9.28%;完成货运量2551万吨,同比增长24.31%,货物周转量54592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9.35%。强制检审验车辆21103台次,同比增长11.84%,其中客运车辆4522台次,货运车辆16571台次,其中一级车14735辆,二级车4688辆,三级车辆1680,对318辆不达标车辆强行退出了运输市场;全年办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事项1428件;举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培训班17期,为4138名从业人员核发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其中:普通驾驶员3867名、危货驾驶员142名、乘务员55名、汽车维修工74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多次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市实施项目87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97个,分别增加239个和19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3个,增加49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1.66亿元,增长55.8%。完成城镇投资236.26亿元,增长54.4%,农村投资45.4亿元,增长63.8%。

五、贸易、消费和非公有制经济

对外贸易呈现下降态势。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28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06%。其中,出口完成848万美元,增长26.57%。进口完成437万美元,下降37.39%。农产品进出口完成913万美元,下降8.05%。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全面落实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全市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达到398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8万台,销售额3.14亿元,补贴资金3140万元。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2亿元,增长19%。全市完成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分别为60.85亿元和72.07亿元,分别增长37.9%和36.5%,完成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为2.4亿元和7.5亿元,分别增长33.4%和35.3%。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总数为6.5万户,累计注册资本130.89亿元,其中:内资企业1736户,注册资本(金)44.49亿元;私营企业2994户,注册资本(金)61.43亿元;个体工商户59276户,注册资本(金)16.6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043户,注册资本(金)8.28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创新型定西建设这一目标,紧盯推进“两都”建设、工业十大行动、支撑跨越发展三大战略任务,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科技项目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三个重点,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7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7项。共批复立项各类项目54项,争取经费3799.65万元,较上年增长8%。其中:国家科技部立项25项,投入经费2177万元;吸收社会组织捐赠资金565.65万元;省级立项29项,投入经费1057万元。各县区新选派科技特派员130多名,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680名。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试验示范项目15个,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14个,带动农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2项,引进新品种20多个,创建经济利益共同体5个。全市专利申请受理235件,其中:发明52件,实用新型143件,外观设计40件;授权105件,其中发明7件,实用新型91件,外观设计7件。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环境不断净化。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博览中心(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合建)占地面积32.29亩,建筑面积22908.5平方米,估算投资1.26亿元。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和大剧院合建)占地面积35.1亩,建筑面积23191平方米,总投资1.24亿元。两大工程今年3月开工建设。二是文化艺术精品创作迈出新步伐。组织13个剧目参加了第三届甘肃省“红梅奖”大赛,创排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捧得剧目最高奖“红梅大奖”,定西秦剧团演员毛玲、谭强二人问鼎个人表演最高奖“红梅大奖”,其他13名参赛演员分别获等次奖,定西市获奖等级和数量位居全省地州市院团第一。书画创作方面,田向农、王盛祥创作的《红色南梁-连环画》丛书全国发行,张卫平创作的《榜罗会议》、赵晓玲创作的《黄河铁桥》入选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包少茂等多人参加全省文化系统美术书法展并获奖。全市文保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文物保护项目库33个,总金额15107.45万元。三是坚持以规范和发展文化市场为目标,加强对各县区执法情况的督导检查。全市文化主管部门共查办文化市场案件36件,办结32件,移交4件,警告文化经营单位96家,责令停业整顿16家,罚款73780元。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569件。对全市75家网吧实行“零时断网”措施,杜绝了网吧超时经营的问题。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2011年,全市广播影视工作以“创新发展、提速快跑”为总体思路,以“乐于学习、乐于创新、乐于实干、乐于奉献”为广电精神理念,以“数字引领、事业支撑、产业带动、城乡协调”为发展主线,全市广播影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产业发展取得明显实效。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4.3万户,发展双向用户3600多户。完成对通渭、渭源、临洮、漳县、岷县等5个县“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195108套设备的检查验收。全年完成了22884场的公益放映任务,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11年,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0.4%,电视覆盖率达到90.85%。

教育事业成绩显着。全市教育工作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统筹教育资源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切实强化教育管理,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783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4628人;成人高校1所,在校(册)学生4783人;中等职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33269人;高级中学21所,完全中学27所,独立初中1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6所,小学1301所,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83945人、154504人、218474人;特教学校2所,特教阶段学生1088人;幼儿园160所,在园幼儿40504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34375人,其中专任教师31318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84%,初中入学率达到98.66%。全市共有352项课题立项,其中省级课题45项,市级课题307项;2所示范校的课题被确定为省级优秀课题;6人获全省首届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27人荣获全省高中语文等9学科的讲课、说课竞赛一、二、三等奖。211篇论文获全省一、二、三等奖。65人荣获全省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录像课评选一、二、三等奖。获艺术水平A级和体育运动水平一级证书分别为102名和81名学生;获艺术水平B级和体育运动水平二级证书分别为693名和362名学生。全市高考本科上线8505人(不包括单招单考和音体美考生),比上年增加993人,本科上线率达23.4%,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一本上线2326人,比上年增加138人,二本上线6179人,比上年增加855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全市卫生机构542个(不包括村卫生室),其中医院23个,卫生院1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门诊部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26个,采供血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监督所7个,健康教育所2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全市有床位9052张,比上年增加1538张。全市有卫生人员8620人,比上年增加6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498人,比上年增加553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2209人,执业助理医师760人,注册护士2055人。2011年,全市有村卫生室1947个,村卫生室从业人员2124人,其中乡村医生1983人,卫生员61人,执业助理医师76个,注册护士4人。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2011年,体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为宗旨,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力求突破,为推动定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投资3000多万元,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同比增长16%。其中市上实施项目6个,投资2000多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300万元;县区实施较大项目2个,投资1000多万元,全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二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8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施标率、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4.2%;建立各级体育总会和协会53个,119个乡镇全部建立文体活动站,晨晚健身站点达到100多个,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520人;全年组织开展市级以上群体竞赛活动50多次,参加人数达1万多人。三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组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16次,共获得奖牌71枚,其中金牌19枚;组织参加全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名列奖牌榜第七;有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业余体校7所,体育传统校100所,常年在训学生1000多人,向上培养输送张新艳、王满意等优秀运动员100多人,在全国城市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较好成绩。四是体育产业开发跃上新台阶。市场营业额全年达到5500万元,同比增长16%。其中体育彩票年发行量达3900万元,增长12%,占全市彩票市场份额的42%,市场份额占有比例全省排名第一位。各类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用品消费、健身技术培训全年市场营业额达到1600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预算执行良好。全市财政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稳物价、抓项目、重招商、兴产业、强工业、建城镇、惠民生”的总体工作要求,切实把握工作重点,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积极组织收入,加大争取力度,调优支出结构,努力提高保障能力,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强化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预算执行良好。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7.76亿元,增长30.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1亿元,增长38.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0.7个百分点。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17.66亿元,增长29.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各级税务部门坚持依法征税,据实征收、应收尽收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税制改革等政策措施对财政增收的影响,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监控,及时通报收入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切实强化依法治税工作。2011年完成各类税收收入14.59亿元,增长27.4%。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深度调整,个人投资渠道狭小,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银行储蓄受到城乡居民的继续信赖。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24.01亿元,增长20.14%。各项贷款余额178.91亿元,增长24.58%。储蓄存款余额211.89亿元,增长22.94%。

保险业继续完善壮大。2011年,全市完成保险总保费6.64亿元,增长17.3%。其中:完成财产险保险费2.58亿元,增长20.56%,完成人身险保险费4.06亿元,增长15.34%。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物价高位运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0元,增加1500元,增长13.9%。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74元,增加372元,增长13.8%。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8981.66元和3005元,分别增长11.2%和24.22%。全市城镇职工人数为10.93万人,增加3027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042元,比上年增加4718元,增长17.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717元,比上年增加4973元,增长17.9%。

社会保障事业成绩显着。一是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867人,全市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224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359万元,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11393人,带动就业28000人以上,全市共完成创业能力培训3066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1985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5449人,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172人。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数累计达到9862人,379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3859人。二是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公开招考,997名高校毕业生择优选拔到基层教育、卫生、农业、畜牧、旅游、社保等岗位工作,853名高校毕业生选拔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进村社区”、特岗教师和到村任职等服务。83名高校毕业生被择优选拔到市直事业单位工作,1845名被择优聘用到县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三是不断加强人力资源交流开发服务工作。年内全市登记报到大中专毕业生8166名。全年共接收托管各类档案9753份,办理人事代理513人。为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办理、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1544本。省内外200多家用人单位和全市15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及农民工参加了就业推介洽谈活动,达成就业协议3263个。四是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2011,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4万人、8.33万人、30.76万人、7.01万人和6.24万人。全市完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40383万元,完成失业保险费收入3246万元,完成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23595万元,完成工伤保险费收入889万元,完成生育保险费收入460万元。全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30.76万人。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提高输转的层次和水平。全市共建立5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1340处,其中:10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26个,500—1000人之间的劳务基地117个。全年输转城乡劳动力65.25万人,创劳务收入64.34亿元。六是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围绕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合同签订等11次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共查处各类违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案件90件,督促用人单位与9940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为2974名劳动者(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849.5万元,责令112户用人单位为6042名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889.57万元,收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989.53万元,已退还保证金856.75万元。查出未经许可和登记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组织和个人5户,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用人单位15户,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和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的职业中介机构6户,已全部责令改正。全市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5件,立案查处劳动争议63件,涉及经济标的150万元。案外调解劳动争议2件。共处理来信来访65件次。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52%。加强企业劳动用工备案工作检查,全市940户企业中已有658户企业进行了劳动用工备案,备案率达到了70%。

九、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0.40万人;常住人口为270.51万人,其中:男性为137.65万人,占50.89%;女性132.86万人,占49.11%;0—14岁的人口为49.72万人,占18.38%;15—64岁的人口为197.39万人,72.97%;65岁以上人口为23.4万人,8.65%。人口出生率为12.21‰,死亡率为6.65‰,自增率为5.56‰。城镇人口为66.09万人,城镇化率为24.43%。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

2、产值指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