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甘肃

定西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4-20 18:29:30 来源:定西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283次

定西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定西调查队(二O一一年四月七日)

201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的重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提质增效、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全市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2010年,初步核算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6.02亿元,增长10.5%,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7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1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9.13亿元,增长12.1%。一二三产结构为31:25:44,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第一产业17%,第二产业31%,第三产业5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二、农业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市上下继续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支柱产业开发、劳务经济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抗旱增产能力,尤其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全市粮食产量实现了“三连增”,达到119.86万吨,比上年增加8.47万吨,增长7.6%。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27.2万亩,增加39.26万亩,增长5%。其中粮食作物654.49万亩,增加39.51万亩,增长6.42%。粮经比为83.6:16.4,粮食作物所占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夏秋比为21.6:78.4,秋粮所占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全市共筹集和整合资金3014.09万元,对农户实行物化补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268.03万亩,其中玉米189.5万亩,马铃薯78.52万亩。

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稳步推进。一是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在基地建设、良种繁育、贮藏体系、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315.35万亩,总产量52.45万吨。实施马铃薯订单种植180万亩。全市建成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1.6万亩,建立一级种基地18.7万亩、二级种基地75万亩。全市改造、新建各类贮藏窖(库)10.93万眼(座),建设、提升贮藏能力124.06万吨。外销马铃薯99.3万吨,其中铁路外销2352个车皮、14.1万吨,发送专列1列2520吨。二是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继续以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切实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增加值。全市种植中药材101.07万亩,建设种苗基地3.45万亩,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55个、34万亩(其中GAP示范基地36个、30.16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6.61万吨。全市注册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取得了当归GAP基地认证。全市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93家,年内有7户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GMP认证企业达到41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20万吨,年交易量30万吨,交易额32亿元。

畜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基础母畜扩群、玉米秸秆青贮氨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畜牧业开发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出栏生猪91.23万头、禽类231.3万只,存栏生猪85.68万头,羊79.57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8.21万吨,禽蛋产量9096.9吨、牛奶产量3895吨。全市订单种植饲用玉米7.28万亩,建成青贮窖(池)37.2万立方米、氨化窖(池)24.44万立方米,完成玉米秸秆青贮氨化133万吨。青贮氨化技术的全面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内部结合调整,全市饲养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达200万头(只)。

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按照“政府补贴、项目配套、银行贷款、群众自筹”的方式,落实到位补贴资金3031万元,落实银行贴息贷款2423.9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920座、1180亩,新建塑料大棚2564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28万亩,较上年增加7.23万亩、增长29%,总产量48.44万吨,增加5.66万吨。新建畜禽养殖小区66个,新建规模养殖企业51个。

生态建设和能源建设显着。一是全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全市完成植树造林3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2.6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5.7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4万亩,面山绿化4.5万亩,绿色通道267公里,义务植树749万株。完成补植补造27.6万亩,新增文冠果基地5万亩,沙棘基地5万亩。启动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落实到位资金615万元,在12个国有林场实施危旧房改造194户。二是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全市完成投资5672.86万元,建成沼气池12785户,完成“三改”12744户,其中点火使用12018户。建成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2个。同时,加大大型沼气池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大型沼气池1户、1000立方米,累计达到5户、4200立方米。

农业基础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2010年旱农中心实施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15项、市级项目7项。以新大坪、陇薯3号、定薯1号为主繁育马铃薯脱毒组培苗2200万株,微型薯3500万粒。开展当归、党参、黄芪新品种选育及研究试验25项,成功选育出中药材新品种8个。开展小杂粮、小麦、胡麻、菊芋新品种选育项目9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通过省级鉴定科技成果8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先后引进国外专家10多人次。

三、工业、建筑业和公路运输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把工业开发区和集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主抓手,进一步加大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实施,加强节能减排,推动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4.59亿元,增长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96亿元,增长17.7%,增速比上年加快5.2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48亿元,增长37.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48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51.91亿元,增长25%。产品销售率94.8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盐、铝材、金属紧固件、碳化钙、中成药、塑料制品、原铝(电解铝)和发电量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产量分别达到14.2万吨、6.22万吨、4948吨、5.09万吨、759吨、7330吨、3.91万吨和6.94亿千瓦小时,分别增长51.5%、43.6%、41.4%、25.4%、28.6%、29.5%、15.5%和16.2%。原煤和水泥生产平稳,产量分别为5.52万吨和46.13万吨,分别增长2.4%和2.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9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58亿元,同比增长12.7%。

公路运输日益兴旺。全市道路运输业共完成客运量212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7亿人公里,货运量2199万吨,货物周转量14.4亿吨公里。全市公路营运车辆达到20229辆,其中客运车辆1239辆,货运车辆18990辆。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上“发展抓项目”的战略部署,抢抓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政策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项目工作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主抓建设、狠抓争取、紧抓储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98亿元,增长54.4%,增幅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城镇投资165.05亿元,增长53.1%,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8.31亿元,增长84%;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8.93亿元,增长62%。

五、贸易、消费和非公有制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368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6万美元,增长6.71%。其中,出口完成670万美元,增长34%。进口完成698万美元,下降10.74%。产品进出口完成993万美元,下降9.23%。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经济开展食品、药品、农资等专项整治活动,有效改善了消费环境,规范了市场秩序。全市消费需求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2亿元,增长17.41%。2010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为44.33亿元,增长20.07%。2010年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8.19亿元,增长12.01%。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总数为55058户,累计注册资本102.76亿元,其中:内资企业1738户,注册资本(金)40.71亿元;私营企业2567户,注册资本(金)44.75亿元;个体工商户49964户,注册资本(金)11.8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789户,注册资本(金)5.41亿元。

六、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把科技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中央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以及国家、省上科技计划项目投资政策,紧密结合中医药、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工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需求,加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力度,全年共向国家、省上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19项,其中科技部24项,省科技厅95项。共批复立项科技项目38项,争取项目资金3514万元,较上年增长243%。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名列全省第三位。同时做好到期项目的鉴定验收工作,取得各类科技成果近30项。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环境不断净化。一是秦剧《百合花开》巡演和进京演出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先后到新疆、青海、山西太原等省市开展《百合花开》巡演活动,共演出25场次。市直文化单位积极开展文化“三进”活动,市秦剧团演出189场(次),其中公益性演出达46场(次),市文化馆、陇中画院组织书画家义写义画书画作品500多幅,受到广大群众和部队官兵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成功举办了《陇中景象-全市首届花鸟画提名展》、《陇中意象-全市书法提名展》,市文化馆成功举办了全市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首届美术作品展,参观人数达8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日常监管和深入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稽查队共出动检查人员近200人次,单独执法和联合公安、工商共同执法检查经营单位450余家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30余家次,收缴非法制品120余件,没收盗版教材2151册。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2010年,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6587个站点,覆盖195108户农户100万人口,中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良好运行,259981面卫星接收设施全面转星调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91592场次的放映任务,有线电视通达62个乡镇,覆盖农村人口约8.5万人,定西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开播。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0.35%,电视覆盖率达90.50%。

教育事业成绩显着。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统筹教育资源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切实强化教育管理,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至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905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4575人;成人高校1所,在校(册)学生4027人;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学生36576人;高级中学17所,完全中学32所,独立初中1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7所,小学1430所,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82306人、165310人、241828人;特教学校1所,特教阶段学生1088人;幼儿园160所,在园幼儿37184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33248人,其中专任教师31788人。2010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初中入学率达到98.5%。全市有4500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活动,获奖383名;有6386名小学生参加了全国小学英语竞赛活动,获奖443名。全市高考本科上线7512人(不包含体音美考生),比上年增加136人,本科上线率达21.6%。全市共录取新生18794人,比上年增加1449人,增长8.4%,是自恢复高考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本科院校录取10271人,比上年增加了1577人,增长了18.1%,本科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54.7%,占全省本科录取总数的11.2%。全市高考总分平均超出全省1.2分(2009年超出1.01分);文理科平均成绩除理科综合和理科英语外,其它各科平均成绩均高于全省平均成绩。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卫生工作以深化医改为统揽,着眼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抓基层、抓重点、抓改革、抓落实,着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全市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卫生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市新农合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150元,农民参合231.43万人,参合率91.78%。全市7县区于6月份相继开展门诊统筹。2009年-2010年全市共计执行项目258个,总面积25.1万平方米,总投资4.658亿元。其中,中央扩大内需卫生项目99个,已竣工94个,主体完工2个,在建3个,已完成投资14579万元,占投资总量的97.16%。灾后重建卫生项目(含红十字会系统)124个,其中投入使用31个、竣工待验78个,主体完工9个,在建4个,整合2个,已完成投资14324万元。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20.19万人,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2.5万人,乳腺癌检查2000人,对1.59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为1.94万名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679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农村水质工程完成率98.36%,水样监测完成率81.56%,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13万个,已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培训2424名农村卫生技术人员,105名社区人员培训和120名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全面完成。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共成功实施较大体育项目6个,完成投资1400万元,在建体育项目3个,投资3470万元,是全市体育项目建设历史上实际投资最大的一年;全市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72次,参与人数达到40多万人(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高潮,有11个集体、19名个人受到省体育局表彰。我市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周亚敏参加广州亚运会并获得3枚金牌,填补了定西籍优秀运动员参加亚运会并获奖的历史空白,创造了甘肃省优秀运动员在一届亚运会比赛中夺得奖牌数的历史纪录。全市在省级以上竞技体育大赛中夺得74枚金牌、73枚银牌、64枚铜牌。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8万人,占总人口的28%;省市县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00所,各级各类体育协会7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754人,各类健身活动站点78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标率达到100%,达标率达到94.2%。

七、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预算执行良好。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培植财源,狠抓增收节支,不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全面落实民生政策,稳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预算执行力,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59亿元,增长43.4%,增速比上年高14.7个百分点,收入增幅是历年来最高的一年。全市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25亿元,增长43.65%,比去年增幅高9.1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支出90.72亿元,增长24.8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46个百分点,支出增量是历年来最大的一年。

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各级税务部门坚持依法征税,据实征收、应收尽收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税制改革等政策措施对财政增收的影响,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监控,及时通报收入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税收收入的全面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税务部门完成各项税收12.44亿元,同比增长38.37%,其中国税完成5.03亿元,增长28.67%,地税完成7.41亿元,增长45.83%。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深度调整,个人投资渠道狭小,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银行储蓄受到城乡居民的信赖。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69.98亿元,增长26.45%。各项贷款余额143.60亿元,增长23.54%。储蓄存款余额170.96亿元,增长23.89%

保险业继续完善壮大。2010年,全市完成保险总保费5.66亿元,增长41.5%。其中:完成财产险保险费2.14亿元,增长49.65%,完成人身险保险费3.52亿元,增长39.69%。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物价高位运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0元,增长9.46%。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02元,增加322元,增长13.53%,增速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8077元和2419元。全市城镇职工人数为10.63万人,增加3499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24元,比上年增加4158元,增长17.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744元,比上年增加4262元,增长18.2%。

社会保障事业成绩显着。年内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一是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全市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1550万元,为907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221.5万元,支持9000多人走上了创业之路,直接带动就业22000多人。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人数稳定在6165人,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的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到10000多人。全市新产生零就业家庭220户,户均安排1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二是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到6138人,就业5069人,就业率为82.58%;三年择业期内沉淀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共5296人,就业2478人,就业率为46.79%。三是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数分别达到8万人、9.01万人、12.81万人、4.84万人和4.75万人,参保人数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四是劳务经济成效显着。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打造优势工种,强化组织输出,搞好维权服务,有效提高了劳务输转的层次和水平。年内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65.73万人,其中:组织输出39.65万人,自谋输出25.86万人,创劳务收入56.7亿元。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

2.产值指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