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
(2011年3月24日)
201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全力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呈现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高位运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投资高速增长、财政税收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运行环境大为改善的格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28.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3.5%,“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7%。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60.45 亿元,增长6.13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54亿元,增长19.1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78亿元,增长13.8%。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3%,上半年增长 13.4 %,1—9月增长14.1%,全年增长13.5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27.75:38.26:33.99调整为 26.43:40.01:33.56。
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1%,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增长32.74%。财政支出75.31亿元,增长22.50%。
据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调查: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 104.5 %,较上年上涨4.5个百分点。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
2010年 比上年涨跌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4.5 4.5
食品类 108.5 8.5
烟酒及用品 100.0 持平
衣着类 102.5 2.5
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7 2.7
医疗保健 104.1 4.1
交通和通讯 103.5 3.5
娱乐文教服务 101.9 1.9
居住 101.7 1.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139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236人,全市输转劳动力41.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
二、农业
2010年,全市上下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加快畜牧业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0.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6.13 %,“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6%。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65.37万亩,下降0.0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5万亩,下降3.38%;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比例由2009年的63.71:31.11:5.18调整到2010年的61.58:34.13:4.29。优质作物面积达240.0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69%,高产高效作物播种面积65.3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7.88%。粮食总产量达到97.08万吨,增长1.86%。全年蔬菜产量达到176.52万吨,比上年增长8.7%。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减(%)
粮 食 吨 970771 1.86
油 料 吨 90929 63.78
棉 花 吨 16300 0.8
水 果 吨 102737 9.92
蔬 菜 吨 1765243 8.7
瓜 类 吨 177658 1.72
药 材 吨 14592 -25.71
畜牧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较上年增长12%,在农林牧渔服务业中比重占31%。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1.93万吨,增长9.28 %。
2010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减(%)
大牲畜年末存栏 万头 60.32 6.53
牛存栏 万头 51.77 9.4
生猪存栏 万头 102.88 6.41
羊存栏 万只 289.64 6.65
牛出栏 万头 18.46 8.14
生猪出栏 万头 106.9 8.35
羊出栏 万只 141.87 13.95
奶产量 吨 7998 6.37
鲜蛋产量 吨 13211 12.35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18.78万亩,较上年增加3.18万亩。机电井11283眼,本年内减少配套机电井725眼。年末全市机械总动力 341.6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09%;大中型、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19867台,增长9.87%;农用运输107110万台,增长3.69%;化肥使用量(折纯)155897吨,增长8.48 %;农村生产用电量50023万千瓦时,下降1.18%。
三、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60.47 亿元,比上年净增1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9.69%,“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01亿元,增长21.6%,“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0.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26亿元,增长25.52%;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85亿元,增长21.3%;饮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增长3.8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5.15亿元,增长24.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9.25%;纺织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下降14.62%;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89亿元,增长3.1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7.52亿元,增长27.33%。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77%,较上年提高15.1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6.71%,较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25次/年,较上年提高0.26次,产品销售率为97.03%,较上年下降0.5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9230.1万元,较上年下降11.59%,盈利企业盈利额44028.9万元,较上年增长36.59%,实现利润34798.8万元,增长59.67%。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减(%)
白酒 吨(千升) 6186.49 -23.5
葡萄酒 吨(千升) 14464 33.2
啤酒 吨(千升) 74985 20.5
原煤 万吨 246.48 39.25
供电量 亿千瓦时 35.77 15.5
电石 万吨 15.74 5.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饲料 吨 278942.87 23.3
小麦粉 万吨 185.91 -4.72
皮棉 万吨 2.17 33.95
铁合金 吨 52453.94 6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续建和新开工项目达46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4个,较上年增加24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17亿元,较上年增长49.02%,“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4.1%。其中,城镇投资167.41 亿元,增长6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76亿元,下降15.62%。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1.57亿元,增长46.05%;第二产业投资75.62亿元,增长1.32倍,其中工业投资70.39亿元,增长1.8倍;第三产业投资59.04亿元,增长36.32%。全年房地产投资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0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81亿元,增长7.03%,商品房竣工面积7.72万平方米,增长4.3%。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万平方米,增长5.3%。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全年共签约合同项目122项,到位资金42.88亿元。
五、交通、邮电
2010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51亿元,增长10.3%。交通业完成公路客运量3530万人,比上年增长90.7%;客运周转量198060万人公里,增长57.77%;公路货运量935万吨,下降39.4%,货运周转量263782万吨公里,增长137.7%。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60790万元,比上年增长0.05 %,市内电话用户21.5万户,减少0.0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2.6万户,新增0.13万户,电话普及率85.2%。移动电话用户59.5万户,本年新增0.79万户。
六、国内贸易、外贸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5.36亿元,较上年增长17.59%,“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6.9%。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0.62亿元,增长17.8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4.74亿元,增长17.1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8.76亿元,增长17.9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6亿元,增长16.42%。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达1200万美元,增长68.54%,其中,实现外贸出口额1150万美元,增长61.52%。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8.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实现旅游总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70.2%;接待入境旅游7736人,同比增长16.65 %;旅游创汇200.8万美元,同比增长57.31%。
七、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3.48亿元,比年初增长23.88%;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22.03亿元,比年初增长23.2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1.13亿元,比年初增长37.53%;其中,短期贷款62.73亿元,比年初下降5.27%,中长期贷款97.79亿元,比年初增长93.84%。
全市保险系统实现保费收入76207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6863万元;寿险业务保费收入59344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医疗给付7739万元,其中寿险业务医疗给付1905万元,财产业务赔付583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组织实施星火科技项目18项,鉴定各类科技成果70项;省部级奖励 3项。实有在册民营科技企业117家。
全市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1312所,比上年减少138所,在校(园)学生(幼儿)37.62万人,比上年减少1.24万人。其中:高职院校1所,在校学生4697人,比上年增加813人;中等职业学校18所,比上年新增2所,在校学生1.87万人,比上年增加679人;普通高中25所,比上年减少2所,在校学生5.64万人,比上年增加2401人;初级中学119所,比上年减少1所,在校学生10.5万人,比上年减少6522人;小学910所(教学点166个),比上年减少75所,在校学生15.66万人,比上年减少9432人;幼儿园238所,比上年减少62所,在园幼儿3.48万人,比上年减少29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4%,巩固率达99.96%,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58%,巩固率99.63%,毕业率100.23%;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为83.38%(其中升入普通高中学校的比率为55.24%,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比率为28.1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有艺术表演机构3个,文物机构9个,乡镇文化站93个,图书馆4个。有广播电台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0.01%;电视台1座,卫星地面收转站66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46%。
有乡镇以上卫生机构155个,床位6613张,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3812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164人,其中临床执业(助理)医师4896人;每千人有医师2.55人,每千人有床位3.45张。全年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16990例,报告死亡10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885.68/10万,死亡率0.52/10万。
体育人口达88.51万人,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5.1%。全市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1465 次,参与人数20.3万人次,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1192所,达标率97%。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41枚,银牌34枚,铜牌27枚。为25个行政村实施了一村一场建设,配备了一副篮球架,两副乒乓球台,一条健身路径,配套资金75万元。为6个乡镇建设高标准体育健身工程,配套资金60万元。
十、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地表水水质监测状况显示,2010年末,全市满足III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66.7%,比上年下降16.7个百分点;满足IV类标准的断面为33.3 %,提高16.7个百分点。
全市有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查机构5个,环境监测和监理人员110人,自然保护区 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2个,工业污染企业废水达标率达到70.7%,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90.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212起,死亡80人,受伤178人,直接经济损失302.8万元,亿元GDP死亡人数0.35人,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88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7.55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1元,较上年净增1104元,增长10.57%,“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4551元,净增579元,增长14.6%,“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4.79%,城镇居民家庭为32.52%。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统筹人员62555人,收缴失业保险费2267.46万元,领取失业金人数4497人,发放失业保险金930万元;全市城镇职工有12.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8.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56493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229298人,农村五保供养10234人。年末全市有福利院1所,福利院床位200张,在院人数108人,农村老年福利机构35个,床位数2222张,在院人数1835人。有城镇社区70个,从业人员386人,服务设施10个。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并经省统计局评估。如有变动以《武威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均按现行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3、保费收入为全社会口径。
4、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暂不含“限额以下产业活动单位和其它”部分零售额数据,其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5、从2010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采用新的分组,即将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组由“市”、“县”、“县以下”改为“城镇”、“乡村”;取消按行业分组,新设按“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额”两种消费形态的分组。
6、2010年是人口普查年,有关2010年人口数据拟于2011年4月发布武威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