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统计局
(2002年4月)
2001年,全市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围绕“农业抓产业、工业抓特色、基础抓三通、全局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等项工作,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
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据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1.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23.7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19.72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37.57亿元,增长10.2%。各县区GDP增长情况如下:(万元)
县区 总 量 增长%
镇坪 14591 8.6
紫阳 48953 7.9
白河 34457 7.7
岚皋 42758 7.6
汉滨 282011 7.0
汉阴 52141 6.7
平利 47103 5.8
石泉 49998 4.1
旬阳 130710 4.0
宁陕 25915 -2.4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0%,八大类项目分别为:食品99.1%,其中:粮食97.7%,鲜菜91.3%;衣着96.1%;家庭设备用品98.1%;医疗保健98.3%;交通通讯工具98.0%;娱乐教育文品及服务115.6%;居住99.9%。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3.03万人,比上年减少0.05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12.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2万人。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8100人,较上年末增加2055人。3983名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7%,比上年末下降0.36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企业规模小,资金困难;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
农 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4.7%。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在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的条件下,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总产量达到99.8万吨,较上年增长1.6%。其中:小麦17.7万吨,减少3.80%,稻谷21.8万吨,增长3.81%,玉米34.6万吨,增长1.17%。
多种经营中,油料总产40437吨,比上年减少1.8%;魔芋、黄姜、食用菌、茶叶、干鲜果等主导产业产量进一步增长,品质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增长,面积达20206公顷,总产26.7万吨,增长4.30%。
植树造林有所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5.1千公顷,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成幼龄林面积45.7千公顷。森林面积继续扩大。
畜牧、水产平稳发展。全年肉产量达92702吨,增长5.5%,水产品产量2739吨,增长41.8%。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0.74亿元,较上年增长0.1 %。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亿元,下降2.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73亿元,下降6.52%;集体企业0.35亿元,下降40.68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96.79%。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品 种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同期增减%
原 煤 吨 20664 59.63
烟 万箱 84142 -16.7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3.95 -22.67
白酒 吨 2182 -16.62
丝 吨 926 3.81
丝织品 万米 400 49.02
农用化肥 吨 31746 1.74
化学原料药 吨 75 92.31
中成药 吨 52 -5.45
水泥 万吨 24.62 3.58
工业经济效益基本稳定。全市1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027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面由上年42.22%上升到45.19%;总资产贡献率由上年的6.56%上升到7.51%;资产负债率58.9%;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6次,下降0.24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5903元,增加了1012元。
建筑业稳定增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72亿元,增长4.5%。全市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58个,实现利润1745万元,比上年增长6.18倍;施工工程529个,其中:招投标承包工程42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总数的80.34%;施工面积11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4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9.97万平方米,增长26.68%;有亏损企业4个,亏损面为6.90%。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8.34%,其中:国有投资18.8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集体投资1.51亿元,增长8.32% ,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5亿元,增长14.72%,其它类型投资4.22亿元,增长64.84%。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3.66亿元,增长5.14%;更新改造投资3.65亿元,下降18.48%;房地产开发投资4.48亿元,增长33.37%。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上升。农林牧渔业投资1.04亿元,增长15.99倍,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32%上升为3.57%;能源工业投资4.8亿元,增长26.5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4.18%下降为16.41%。
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8.64%,比上年下降8.27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5.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7.23%,比上年下降7.01个百分点。
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力发电1.3万千瓦;水泥12.24万吨;新建公路24公里;新建公路桥梁8座734延米。
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513所,其中:大专以上3所,高级职业中等学校(含中专和技工学校,下同)23所,高中35所,初中180所,小学2272所。在校学生54.6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0.32万人,高级职业中等学校1.57万人,高中2.28万人,初中13.70万人,小学37.22万人。初中适龄生入学率88.1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22%,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4.17%和1.48%。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招生18人,在校学生145人;幼儿园招生2.86万人,在园儿童3.40万人,增长8.97%。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据市成教办统计,2001年全市有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点)3224所,举办农民技术培训4047期,50.1万人次参加了技术培训,培养农村技术骨干5540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年末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3.61万人,增长6.80%。全市有1项科技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
质量、标准化和计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质量检验机构1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0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万台件。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公路13.22亿吨公里,增长8.09%;水运0.21亿吨公里,增长22.65%。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公路20.71亿人公里,增长7.98%;水运0.38亿人公里,增长14.02%。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696公里,新增99公里。公路质量等级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建四级路99.0公里,二级公路增加30.2公里,三级路增加112.4公里。内河航道保持495公里。
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总量29878万元,比上年增长26.8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3.77万门,移动电话户数11.06万户,比上年增加6.3万户。全市固定电话18.6万户,其中:农村用户7.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7.0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78部/百人。互联网注册拨号用户4208户。
旅游保持较快增长。西康铁路的正式运营,给安康旅游业带来新的契机,“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长假来安旅游人数迅速上升,全市共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1%。
国际旅游稳步发展。全年海外入境游客2050人次,比上年增长13.89%,其中:港澳台游客1380人次,外国游客67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6.0万美元,增长3.70%。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51亿元,增长5.40%;县的零售额7.21亿元,增长4.99%,县以下零售额9.46亿元,增长5.44%;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达3.52亿元,下降29.21%;集体经济1.41亿元,下降32.47%;私营经济1.27亿元,增长60.29%;个体经济11.29亿元,增长24.48%;其它经济6.02亿元,增长3.13%。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37222万元,增长10.7%。地方一般预算总支出119204万元,增长22.85%。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72亿元,增长12.9%,其中:企业存款19.86亿元,减少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0.30亿元,增长16.32%。各项贷款余额81.77亿元,增长4.5%,其中:短期贷款42.60亿元,增长3.35%;中长期贷款33.14亿元,增长1.91%;中期流动资金5.89亿元,增长35.0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15575万元,增长42.59%。支付各类赔款2822万元,增长23.45%。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表演场所3个,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98个(其中:乡镇文化站76个)。博物馆3个,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6万户。有中短波广播发射机928部,发射功率3.228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部11千瓦。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9.76%,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6.75%。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33个,床位4082张;医院、卫生院有医师(士)2922人;护师(士)1482人。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卫生技术人员380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农村乡镇卫生院258个,床位1652张,卫生技术人员259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6枚。全市发展等级运动员168人,有17.5万人达到国家体育煅炼标准。
环境保护
2001年,全市有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34人,在监测的104个工业企业中,有专职环保人员117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1.2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1.1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1.06%。
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人口293.10万人,增加66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7‰,死亡率6.45‰,出生率6.82‰。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5元,比上年增长8.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11%。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71元,增长12.50%。人均生活费支出1237元,增长5.87%;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9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51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7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460人;有9.15万名职工和8.8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8.88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有床位1020张,在养865人。城镇社区服务单位3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全市城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85万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