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延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0:12:13 来源:延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00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两带动,一支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制约着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脆弱,主导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还相当困难,效益低下;社会再就业压力增大。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据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0%,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0、0.3个百分点,也是我市近四年来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65.15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30.77亿元,增长7.7%。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三产业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9.7%下降到19.2%,下降了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重由上年的53.6%上升到54.9%,上升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重由上年的26.7%下降到25.9%,下降了0.8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2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压缩粮食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棚栽、林果业、草畜三大特色产业,为全市农业生产整体稳步发展、农民增收、总体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初步统计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为22.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率提高1.4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40.19亿元,增长7.68%,其中蔬菜、林果、畜牧业产值达2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7%,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9.59%上升到53.84%,上升了4.25个百分点;农村社会总产值达63.99亿元,增长12.47%(含价格因素)。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农业产值为28.50亿元,比上年增长9.49%。全年生产粮食62.76万吨,增长10.96%;薯类(实物量)65.16万吨,增长13.13%;水果55.85万吨,增长11.54%,其中苹果52.14万吨,增长13.30%;年末实有大棚45336棚,增长1.32倍,当年新增25808棚;蔬菜产量22.88万吨,增长64.37%。

林业生产下降。2002年全市林业产值为3.41亿元,比上年下降9.79%。当年造林115.83千公顷,下降18.80%。

畜牧业生产呈现出恢复性增长。2002年全市牧业产值达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4%,是拉动我市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77万吨,增长18.72%。大家畜年末存栏28.56万头,比上年下降10.36%;生猪年末存栏50.62万头,增长7.70%,生猪当年出栏45.18万头,增长4.29%;羊子存栏106.80万只,增长12.78%,羊子出栏66.16万只,增长53.72%;奶类产量2622吨,增长25.33%;禽蛋产量16020吨,增长6.77%;羊毛产量454吨,增长12.38%;羊绒产量212吨,增长5.47%。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2002年渔业产值0.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1%。水产品产量1801吨,增长3.68%。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饮业等非农行业全面稳步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产值达2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68%(含价格因素,下同),其中建筑业增长37.81%;工业增长12.73%;商饮业增长10.51%;运输业增长9.19%。乡镇企业生产与效益同步增长。年末全市乡镇企业单位数达4.29万户;从业人员14.94万人,增长1.73%;完成总产值30.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24%,其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实交税金增长3.58%,比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骨干和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是我市经济增长率稳步快速提高的主要力量。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55.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5.9%上升到46.9%,上升了1.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率增长5.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石油工业一枝独秀,是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实现增加值48.64亿元(含长庆油田下同),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7.3%,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96%,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0.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率提高4.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1.87亿元(不含长庆油田),按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2%。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中省工业好于地方工业。地方工业完成产值122.46亿元,增长12.70%;中省工业完成产值9.41亿元,增长38.17%,其增长速度比地方工业高出25.47个百分点。二是市属工业好于县区属工业。县区属工业完成产值29.45亿元,增长10.22%;市属工业完成产值93.01亿元,增长13.41%,其增长速度比县区属工业高出3.19个百分点。三是重工业受支柱产业的拉动增长较快,轻工业随着卷烟生产形势的好转一举扭转上年下滑局面,呈现出增长态势。重工业完成产值125.04亿元,增长16.83%;轻工业完成产值6.83亿元,增长4.90%。四是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全年生产原油377.57万吨,增长20.12%,原油加工量434.88万吨,增长15.74%;原煤351.23万吨,增长1.70倍;发电量35215万千瓦小时,增长1.11%;卷烟12.10万箱,增长0.83%。

工业整体经济效益随着石油价格的回升迅速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3%;实现利润总额13.76亿元,增长72.65%;实现利税总额32.14亿元,增长35.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54%,比上年提高16.74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

建筑业随着投资规模扩大稳步发展。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率提高0.8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4.78亿元,增长9.10%;集体经济投资2.69亿元,增长9.35%;城乡个人投资2.67亿元,增长23.04%;其他经济投资5.16亿元,增长2.02倍。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34.68亿元,增长1.96%;更新改造投资13.88亿元,增长44.70%;房地产开发投资5.45亿元,增长1.04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一是地方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5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4%,占到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8.2%。二是随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开展,全市用于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在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2.56%上升到34.06%,上升了1.50个百分点。用于第二产业方面投资34.51亿元,增长9.4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4.22%下降到62.92%,其中用于工业方面投资34.38亿元,增长9.36%,占到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的62.69%;用于第一产业方面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22%下降到3.02%。三是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开发十分活跃。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倍,在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15%上升到9.04%,上升了3.89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国道309宜川至茶坊二级公路改造、省道205线甘谷驿至白家川等四条通县油路、子长-南沟岔三级公路改造、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输配工程等12个项目已完工投用。延塞高速公路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已全部完工,路面工程已完成60%;永坪至姚店油品管输工程姚店联合站已全部完工,永姚原油、汽油、柴油输油管线已开工建设;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工程已完成治理面积113.36平方公里。经济适用房翟子沟二期工程、延安报社新闻大厦、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续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公路运输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1025万吨,比上年增长17.82%;完成公路客运量1553万人次,增长16.7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收入达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3.27万户,比上年增长22.47%,其中住宅用户19.39万户,增长32.72%,公用电话7570部,增长11.83%;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35万户,增长88.0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95万户,增长57.73%;电话普及率为11.4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89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步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从城乡来看,城市市场好于农村市场。城市(宝塔区)消费品零售额8.64亿元,增长15.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4.77亿元,仅增长8.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和私营经济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4.4%、77.1%;集体经济下降2.6%。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76亿元,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3.00亿元,增长11.7%;其他行业零售额6.65亿元,增长7.3%。

市场物价总体有所回升,其中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外开放取得了新成绩。2002年成功主办参加了第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洽谈会上共签订合同、协议66项,资金总额达到28.6亿元,其中引进外地资金24.3亿元。签订合同项目39个,总投资16.5亿元,其中引进外地资金13.3亿元;协议项目27个,总投资12.1亿元,其中引进外地资金11亿元。利用外资项目合同2个、协议5个,总投资13882万美元。吸引外地资金780.1万元,建成高标准希望学校10所。投资环境整治和市政务大厅管理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延安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新的贡献。

随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开展,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其中海外旅游者7129人,增长35.9%。旅游综合收入达10.44亿元,增长44.2%,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重由上年的6.81%上升到8.79%,上升了1.98个百分点,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5.54%上升到33.93%,上升了8.39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106.93万美元,增长35.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随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进一步好转和增收节支活动的开展,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7.72亿元(原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41.8%,加上上划两税财政总收入达31.79亿元,增长27.9%。地方财政支出26.58亿元,增长26.8%,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41亿元,增长1.06倍;城市维护费1.04亿元,增长28.9%;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7.42亿元,增长20.4%;行政管理费支出4.82亿元,增长12.6%;支援农业生产支出0.68亿元,增长7.1%。

金融机构存贷款迅速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36.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37%,较年初增加25.04亿元,其增加额比上年增长74.71%。各项贷款余额105.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0%,比年初增加14.22亿元,增长1.01倍,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38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39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02%,现金支出394.09亿元,增长28.68%,收支相抵表现为货币净回笼0.20亿元,比上年减少88.51%。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参加家庭财产保险达到8.3万户;参加企业财产保险384户;参加人身保险23.35万人。保险费收入达18224万元,比上年增长9.27%,其中财产保险6926万元,增长8.42%;人身保险11298万元,增长9.80%。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6795万元,增长53.25%,其中财产保险4057万元,增长32.89%;人身保险2738万元,增长98.2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5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2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680人,比上年增加130人;拥有民营科技企业70户,比上年增加13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项;市级重大科技成果41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4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15项;市级15项。

各类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858所。大学在校生6672人,比上年增长17.36%,当年毕业1326人,增长55.8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145人,当年毕业2687人;职业中学在校生9944人,当年毕业343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6.41万人,增长14.83%;小学在校生31.62万人,减少6.72%,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79%,小学毕业升学率93.60%,分别比上年提高0.69、3.10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395人;幼儿园131所,在园幼儿达3.67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4%。富县、子长两县通过"普九"达标验收,教育"四制"改革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学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在教育体制改制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上省线人数达1616人,比上年增加258人,增长19.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551人;文化馆(站)155个,从业人员603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1人,藏书41.03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223人。拥有电视发射(转播)台1967座;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13965座,增长6.13%;电视覆盖率92.43%,广播覆盖率90.52%,比上年分别提高0.88、0.99个百分点。《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20期,共计1002.43万份,比上年增长8.23%。小戏调演、周末文艺、广场演出、春节文艺汇演、灯展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对促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3个;床位530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129张;卫生技术人员802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355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380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541人。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与妇幼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2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1尊;银杯2尊。金牌56枚;银牌47枚;铜牌64枚;获奖数量与等级均比上年明显提高。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5%。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0.74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2.59万人,增长1.31%。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5377人,比上年减少8.68%,出生率为9.21‰,比上年降低1.5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420人,死亡率4.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2‰,比上年降低0.08个千分点。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65人,比上年增加99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169人,比上年增加23人。环境监理站14个,监理人员305人,增加84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2.29亿元。石油开发区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同时全面划定了应用水源保护区,开展了生态示范县建设工作。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市经济运行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领取,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宝塔区对区内50户157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25元,比上年净增加192元,增长3.6%。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39元,增长14.03%。农村粮食增产和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其净增加额创近几年最高水平。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7元,比上年增加104元,增长7.0%。居民存款持续增加。2002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3.39亿元,比年初增加14.44亿元,其增加额比上年增长70.21%,人均存款4154元,比上年末增加674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两个低保"得到了较好落实。2002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5.6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22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63%、70.7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达12.12万人;参加离退休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达1.48万人,比上年增长9.5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2.92万人。2002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28个,床位1049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10.08万人,其中城市4.58万人,农村5.50万人。

注:1、国内生产总值及部门增加值为初步统计数,其余数据均为2002年正式统计年报数。

2、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均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