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咸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59:06 来源:咸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04次

咸阳市统计局

2007年3月

2006年是我市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在全国性的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周期中,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为先”的基本思路,齐心抓发展,携手促和谐,全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速度和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  合

宏观经济在高位区间平稳运行,工业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4亿元,增长12.6%,比上年和计划均提高了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同比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为20.3:45.0:3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7%、57.9%和30.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723元,按当前市场汇率计算,约合1250美元。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持续走高。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农业持续丰产,工业加快发展,投资高位运行,消费市场活跃,为建设和谐咸阳和西部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经济总量看,秦都GDP达到102.9亿元,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渭城、兴平分别实现95.8亿元和51.1亿元,居全市前二、三位。从经济增速看,各县市区在工业经济的强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彬县GDP以20.9%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渭城、永寿分别以15.2%和15.1%分列第二、第三位。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消费价格平稳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9%,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以“平稳”为主基调,呈先扬后抑逐月回落之势。全年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3.3%,整体走势先抑后扬,稳中有升。居住类价格水平因建筑材料及上游能源材料涨价较上年上涨7.2%。市区物价受粮食、蔬菜价格回升的影响上升2.1%,农村物价相对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4%,农资价格由上升期逐步进入稳定期,当年下降0.8%。

劳动就业稳中有增。2006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6.5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6.03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897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0.7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4%的控制目标。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98.7万人次,劳务输出79.8万人。我市先后打造了纺织女工、电子青工、果业农工、足疗技工和土织布工等劳务输出知名品牌,使我市外出务工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高。我市的务工人员还输送到美国、日本、约旦、苏丹等国家和地区,境外务工人员达到2500多人,年创经济收入过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一产比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银行存贷差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本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低于同期经济增速;工业七大支柱长短不齐,电子工业低位运行;经济增长对地方财政和就业拉动作用有限。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农村生产经营环境日渐好转,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2亿元,同比增长7.2%。 “粮果牧菜” 四大主导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种植业喜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4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3%,全年粮食总产209万吨,比上年增长4.9%,高于1993年的201.6万吨和2004年的200.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粮食生产连续3年丰收,质量和总产同步提高,为稳定市场、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油料播种面积2.5万公顷,减少2.7%,总产量3.5万吨,减少22.9%。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按照“粮食做专、果业做优、畜牧做大、蔬菜做强”的总体思路,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科技推广,果畜菜三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完成果树大改形54万亩,强拉枝110.3万亩,巧施肥171.1万亩,完成果实套袋150.1亿只,其中苹果127.2亿只。全市水果总产313万吨,增长20.6%,其中苹果266万吨,比去年增产48万吨,优质果率达68%,比去年增加3个百分点。新建果园16.5万亩,其中新栽苹果13.97万亩。蔬菜总产达到260万吨,增长7.1%,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57个,基地面积 12.9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全市肉类总产量16.7万吨,比上年增长9.4%;奶类产量43万吨,增长6.4%;禽蛋产量8.8万吨,增长7.9%。年末大牲畜存栏52.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7.6%;其中奶牛存栏15.8万头,增长10.3%,生猪存栏155.9万头,增长7.5%;羊存栏85万只,增长7.7%。

林业重点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全市共有286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1184万株,公益造林1万亩。全年飞播造林9.6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育苗2.2万亩;完成退耕地造林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1.5万亩;抚育管护39.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使我市林业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能化工业引领规模工业全面增长。在石化、煤炭、食品、建材等优势资源工业的强力拉动下,我市工业增速进一步加快。全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452亿元,增长26.6%。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同比增长21.6%。一是工业七大支柱全面增长。七大支柱实现产值441.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8%。能化、食品、建材三大支柱迅猛发展,分别实现产值197亿元、57.3亿元、15.6亿元,同比增长41.3%、39.3%和31.4%,增速位居前三。电子工业完成产值76.2亿元,增长1.7%。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51.2亿元、纺织服装工业完成产值25亿元、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19.3亿元,分别增长20.8%、13.5%、和21.5%。二是县属工业高速增长。驻咸部省属工业完成产值257.4亿元,增长25.3%,市县区属工业完成产值190.8亿元,增长28.7,其中县属工业完成产值142.5亿元,增速高达40%,有力的推动了县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三是电子工业扭亏为盈,带动工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5,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6亿元,增长93.4%。尤其是电子工业扭亏为盈,由上年亏损3.9亿元到当年实现利润1.5亿元,工业整体经济效益趋好。四是60种主要产品产量有七成增长,其中果汁饮料、原油加工量、原煤、水泥等都有较高的增幅。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9.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4.2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6.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投资结构明显改观。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下,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3亿元,同比增长27.6%。一是第二产业投资高速增长。二产投资总量达134.2亿元,增长50.1%,总量和增速均居三次产业之首,加快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地方投资优势明显。2006年地方投资220.2亿元,增速37.8%,比上年加快9个百分点,已占到全市投资总额近九成; 三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形成。在全市投资保持高增长的同时,民间资本更加活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目前已接近80%。我市投资的高增长有力的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投资拉动成为近年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为新咸阳建设铺就硬轨。全市公路建设投资28.5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银武高速全线掀起施工高潮,路基、涵洞工程完成总量的85%,泥河沟大桥、官牌特大桥、火石咀高架桥等一批控制性工程提前贯通。机场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咸阳桥改建工程提前建成通车,关中环线咸阳段、阳光大道、沣河桥、杨临路武功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全市共建成通村公路2418公里,完成投资5.6亿元,使1316个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同时,新打通村公路“底子”780公里,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奠定了基础。保畅和治超工作取得新进展,合理引导车辆分流通行,确保了干线大通道的畅通。强化治超工作,境内超限超载率下降至4.1%,实现了强化治超第一阶段的目标。公路养护水平明显提高。投资1.5亿元,完成了专项路面大修工程和5条干线大中修工程。投资9800万元,开工建设了11个县乡公路改建项目,新改建县乡公路140公里,全市路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87.6%,农村公路达到79.3%。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公路客运量4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6%,旅客周转量29.4亿人公里,增长6.1%;货运量2784万吨,增长6%,货物周转量31亿吨公里,增长5.4%。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亿元,增长25.8%,电信业务总收入12亿元,增长11.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4万户,其中乡村电话3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6.4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9.6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连锁经营迅速扩张。随着我市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观,消费品市场异常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6亿元,同比增长13.7%。一是城市消费增速略快于农村。分区域看,市、县、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68.1、44.7、4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4.3%和12.4%。二是餐饮业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餐饮环境的改善,居民在外就餐的机会明显增多,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1亿元,增长15.1%。三是连锁经营迅猛发展。近年现代连锁经营迅速扩张,国内、国际知名连锁经营企业纷纷登陆咸阳,网点增多,销售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日益提高。全市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10.4亿元,同比增长达85%,市场份额已升至6.8%,连锁经营规模扩张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七、对外经济和外事旅游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近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2亿美元大关,达到2.4亿美元,增长32.4%;进口0.6亿美元,下降27.5%。实现贸易顺差1.8亿美元。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0多个。全市进出口企业新增加30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已发展到120户,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6户,形成国有、外商投资、民营、集体企业多路并举的新格局。加快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争取省上309.8万元资金,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我市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电子产品、纺织品、农副产品为龙头的三大支柱出口产业已经形成,分别占出口总额的 57.6 %、26 %和 13.5 %。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也为我市实现关中地区率先发展,建设和谐咸阳打造了良好的基础。我市采取主动出击、以商招商、优化环境等措施,共引进合同项目643个,合同引进资金3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32亿元(含续建项目43亿元)。其中农业类项目38个,合同引进资金7.6亿元,完成投资额2.3亿元;工业类项目309个,合同引进资金281亿元,完成投资额53亿元;服务业及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296个,合同引进资金92亿元,完成投资额26亿元。从项目投资规模看,引进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都在进行各项前期工作;引进资金在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48个,25个开工建设;引进资金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83个,7个建成,53个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拉动全市GDP增长0.7个百分点,仅果、奶、粮三项可增收30多亿元。招商引资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县级财政的重要来源。

利用外资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先后组织160余户企业、150个项目参加“西洽会”、“厦洽会”等14个专项贸易洽谈活动,洽谈签约金额1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户,总投资2亿美元,同比增长243 %,合同利用外资 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0.3亿美元,同比增长3.9%。截止2006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0户,总投资近2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 8.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5.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日益增强,上缴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22%~24%,吸收就业人数已达1.7万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相继成为我市的纳税大户和出口大户。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我市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分别在博次瓦纳、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等非洲国家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外派劳务。积极寻找商机,拓展渠道,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子。全市外派劳务人员655人;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1114万美元,同比增长26%,成为扩大再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国际无偿援助项目进展顺利,中/澳咸阳农村卫生综合项目、中/意秦都职业培训中心等5个援助项目,共计获得援助资金1367万美元,受益群众超过百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旅游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养生休闲旅游渐成气候,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优秀旅游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全市有各类宾馆、招待所122家,其中星级以上宾馆26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7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9亿元,为全面建设小康咸阳、和谐咸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市通过采取政府投入、强力招商、八方借力、优化服务等多种措施,使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成开业和落户咸阳。政府投资1亿多元、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于当年三月底正式建成开放,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汉文化旅游核心景区,每天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投资3000多万元的咸阳中地温泉水疗中心率先建成开放,打开了我市地热旅游资源开发的崭新局面。投资5.6亿元的港中旅关中温泉度假城和五星级酒店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地热开发利用项目。陕西国际温泉旅游度假会议中心项目正在积极规划之中。积极实施以旅助农工程,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全年发展农家乐接待户超过200家,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旅游收入2129.6万元,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新亮点。咸阳博物馆、汉阳陵博物苑、唐家民居等14个单位积极申报创建A级景区,已有的8个A级景区全部参加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支出大幅上升。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5.1亿元,增长1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亿元,增长16.7%。全市地方财政支出42.8亿元,增长36%。其中文教科学事业费13.5亿元、农林水气支出3.3亿元、城市维护费2.5亿元,比上年增幅提高17~25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现金呈投放态势。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544.2亿元,比年初增加7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393.4亿元, 比年初增加3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0.8亿元,比年初增加24.9亿元。现金继续呈现投放态势,累计投放43.9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市保费总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亿元,增长26.7%,占总保费收入19.4%;人身险保费收入10.3亿元,增长8.8%,占总保费收入80.6%。全年支付各类赔(给)付款1.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1.2亿元,人身险赔(给)付0.6亿元。截至2006年底,全市主体公司已发展到16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1家,寿险公司5家。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率先发展。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投资6646.5万元,改造薄弱学校103所,建成寄宿制学校51所,撤并农村中小学229所。完成高中标准化建设项目30个,其中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工程19个,规划总建设规模近1.1亿元,加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资金,基本完成1.8亿元的总投资目标。年末有高等学校14所,普通中学342所,职业中学36所,小学2313所;有专任教师5.62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49万人,普通中学2.26万人,职业中学0.16万人,小学2.71万人;在校学生109.73万人,其中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依次为9.39万人、46.24万人、5万人、49.1万人。认真落实各项义务教育经费措施,投资1.9亿元,全面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趋于优化,培训教师2.67万人次;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7个、市级教育强乡镇 10 个。认真组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春秋两季全市免除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杂费1.59亿元,补助公用经费0.13亿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0.21亿元,补助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0.18亿元,受益学生155.6万人次。对全市农村高中贫困学生实行就餐补助84万元,受益学生7000人次;规定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部免收借读费,基本解决了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全市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9.5%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了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提高到了9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达到86.3%以上。全年共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5所,创建市级德育学校21所、德育基地300多个;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29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4所、农村市级示范幼儿园21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示范校107所、绿色文明示范校27所、健康教育示范校20所。全市建成县级职教中心11所,省级重点职业中学8所。全市二年制以上学历教育毕业生6285人,当年就业6230人,就业率99.1%。创建省级示范乡镇农技校7所。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38.6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5500人。全市共完成中小学教师培训10大类26701人次,完成校长培训393人。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市共申报市级科技项目320多项,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近百项,共有60多项列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组织100多项科技成果参加科学技术奖评审,其中7项获得省级奖励,43项获得市级奖励。全市专利申请量超过500件,居全省第二。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艺创作成果丰硕。2006年咸阳文化艺术展演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独具特色、成效显著。央视《同一首歌》两进咸阳,成功举办了“走进旬邑、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快板剧《一路阳光一路歌》荣获中央文明委金奖,电视剧《大秦帝国》顺利开拍。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12座,当年新增广播节目1套,累计广播节目11套,电视节目14套,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30万户。新建广播电视传输光缆5315公里,传输干线总长达9425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8.9%,电视覆盖率达98.9%。为38个自然村安装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累计有119个自然村已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解决了盲村收看问题。市电视台发射塔北移重建后增高106米,提高了本市电视节目覆盖面。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5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5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0.8万人,注册护士0.5万人。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5个试点县参合农民104万人,参合率85.9%,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4644万元,补助参合农民19.5万人次,补助资金3189万元,人均补助673元,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年无偿献血2.3万人次,已采血823万毫升,成份输血800万毫升,占临床用血的99%,无偿献血率达到1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我市体育健儿在各类大赛中成绩斐然。4月份在国际射联世界杯飞碟赛清远站的比赛中,我市射箭运动员史红艳以总分97中的成绩夺冠,并打破该项目世界记录。8月份在山东举行的全国重点体校射箭锦标赛上,我市射箭运动员李联龙一人独获男子双轮全能、男子50米双轮、男子30米双轮三个项目的冠军。在省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夺得78枚金牌、47枚银牌、72枚铜牌。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全市各级组织的群众竞赛和健身活动达两千多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人数超过159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生育、低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7.4万人,同上年基本持平。人口出生率为8.52‰,死亡率为4.93‰,自然增长率为3.59‰。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2元,同比增长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2元,同比增长9%,连续三年高于城市居民增长速度。从消费特点看,发展和享受型及服务类消费如教育、通信、旅游、医疗保健、居住等比重继续上升,而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商品类消费如食品等比重有所下降,这一升一降表明了我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养老保险参保 26.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9.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3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1万人。为1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10亿元,为2.3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0.7亿元,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支付医疗费1.9亿元,为工伤职工支付待遇226万元,为生育女工支付待遇201万元,各项社会保险的保障作用充分显现。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发放救济款1.2亿元,救灾粮878 万斤,棉被9860床,棉衣裤3790套,捐赠衣物3.4万件,重建倒塌房屋2446间,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共接收捐款86.7万元,衣物6.7万件。捐赠款物已全部发放到了困难群众手中。全市城市低保对象达到3.6万户,8.9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对全市1.2万分类施保对象,每人每月增发了20元的补助金。全年共发放低保金6480万元。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共为5万名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066万元。共救助各类患病农村困难群众3.6万余人,支出医疗费680万元。救助城市患病困难群众2066人,支出城市医疗救助金130余万元。我市第六次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武功、泾阳、三原、旬邑、礼泉5县被命名为双拥模范县,还有7个双拥先进单位和7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全市各类优抚资金总额达到7093万元。共向5018 户义务兵家属兑付优待金1027万元,户均1425元。全市共接收退伍军人3086人,其中转业士官136名,需安置的1099人。目前市直已安置485人。采取“一村一策”措施按期完成了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收尾工作,全市共有2790个村完成换届选举,占村委会总数的99.3%。全面完成合村并村工作,全市共减少村委会877个,占原村委会数的30%。全年共接待求助人员3500 人次,按政策实施救助2600人次。全年福彩销售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4亿元,为我市筹集福彩公益金1055万元。用省市33万元福彩公益金(其中市级21万元)资助114名贫困大学生入学,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十二、土地、环境与城市建设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我市全年建设占用耕地673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3599公顷,其中生态退耕减少耕地1481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64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10435公顷。

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投资1.9亿元的市东郊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0万吨,当年10月投入商业运行,年可减少COD排放量5千吨。总投资0.12亿元的东郊污水处理厂中水工程,日处理中水3万吨,已完成投资700万元。总投资1.2亿元的市西郊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8万吨,预计2007年10月底前建成投运。礼泉县投资2800万元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3万吨。兴平、乾县、三原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或进行前期工作。累计治理尾气不合格车辆7千多辆,建成天然气汽车加气站4座,完成双燃料车改造1130辆。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到300天。造纸、果汁、印染行业结构性污染整治成效显著,“七河一渠”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新建沼气池1.7万口,累计3.1万口,建成秸秆气化站10个。

扎实推进“双创”工作。市委、市政府按照“让咸阳天天有变化,使百姓人人都受益”的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双创”工作作为切入点,以构建和谐咸阳为目标,全面推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累计投资30多亿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城市道路、桥梁60多条;改建道路80多条;疏通下水管道1.2万米;清淘下水井和排水管道8000多米。狠抓城市公厕改造建设,同时对沿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厕所进行规范管理后,向群众开放。市区现有公厕299座,其中二类以上公厕达20%以上。共改造、新建市场38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超前决策,加大投入,建设污水、垃圾和粪便处理场,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8.4%,粪便处理率达到70%以上。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建成7座垃圾中转站,在市区和城中村配置密闭垃圾收集点150多个,新增果皮箱3000多个,购置了垃圾压缩车、机械化清扫车和多功能洒水车。实施渭河、沣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建设引石过渭供水工程,“咸阳湖”形成水面1860亩,改善了城区人居环境,成为渭河上游的一颗明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50多项绿化和80条道路的亮化工程,实施拆墙透绿和排污渠绿化覆盖,使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达545公顷。咸阳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了专家组检查验收。国家“创模”28项考核指标25项已经达标或基本达标。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人口数为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