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咸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52:05 来源:咸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40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使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扩张,增速加快。2003年全市GDP达到28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9%,为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为21:43:36,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960元,按当前市场汇率计算,约合720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上涨幅度最高的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11.1%;其次为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3.2%;再次为衣着类,价格指数为101.9%;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5%,为三种价格指数中涨幅最高。

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3万人,在岗职工37.5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实现了就业岗位增量大于下岗失业增量,达到了消化存量的新阶段,全年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3万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28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大力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战略,劳务输出工作在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全年劳务输出21.6万人,比上年增长77.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工作任务较重;市场消费不够旺盛;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6.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为73.3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1.5亿元,增长2.1%;牧业产值21.5亿元,增长11.1%;渔业产值0.5亿元,增长13.7%。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粮食产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扩大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03年粮食总产量178.8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夏粮增长0.6%;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万公顷,增长11.6%,蔬菜总产达到200.8万吨,增长17.7%,其中大棚菜发展到3614公顷,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15.3%。水果面积达到17.3万公顷,增长16.6%,水果总产223.8万吨,增长8.4%,果品质量显著提高。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完成整片人工造林4.5万公顷,飞播造林0.5万公顷,封山育林2.8万公顷,零星植树1634万株,幼林抚育0.7万公顷,育苗0.2万公顷,退耕还草0.1万公顷。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7平方公里,渭河中游防护工程新修、加固堤防19公里,兴修“四田”0.4万公顷,整修渠道820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2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万公顷,解决饮水困难28万人,重氟改水14.6万人。

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市肉类总产量12.8万吨,比上年增长7.9%;奶类产量29.6万吨,增长44.8%;禽蛋产量8.3万吨,增长3.0%。年末大牲畜存栏39.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8.2%;其中奶牛存栏10.3万头,增长37.4%,生猪存栏126.2万头,增长16.0%;羊存栏70.6万只,增长14.9%。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大力调整渔业内部品种结构,成功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全年水产品产量0.8万吨,比上年增长10.4%。

农村非农产业稳步发展。全年非农产业总产值为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为227.1亿元,增长12.5%;农村建筑业总产值42.1亿元,增长7.9%;农村运输业总产值31.1亿元,增长5.4%;农村商饮业总产值50.6亿元,增长13.4%。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8.4%。农村10件实事除改厕工作外已基本完成。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为4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4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52.6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14.6亿元,增长11.9%。轻工业增速加快。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重工业产值177.1亿元,增长15.9%。股份制和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分别为77.5亿元和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31.3%。部省属工业发展快于市县区属工业,部省属工业总产值1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市县区属工业总产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市以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1.6%,比上年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为96.6%,下降0.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8.9%,上升4.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88.1%,下降11.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5%,上升1.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9次,加快0.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2%,上升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6066元/人,上升11.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增长。在1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机制纸及纸板、水泥、彩色显像管、彩色电视机、电子元件等12种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化学肥料、纱、平板玻璃等3种产品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

建筑业发展迅猛。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14.2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29.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2.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5.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再创历史新高。基本建设规模继续扩张,总量稳居投资第一,全市基本建设投资73.1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3%,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继续升温,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6亿元,增长77%;更新改造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投资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因受前期“非典”、后期阴雨影响,城乡个人投资相对减少,农村集体投资1.9亿元,下降16.7%;城镇私人建房投资为3.8亿元,下降6.6%;农村私人建房投资7.5亿元,增长3.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我市以北部煤炭和中部石灰石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工业投资步伐加快,投资总量迅速增大,全市工业完成投资35.5亿元,增长64.4%。其中采矿业投资4.9亿元,增长80.8%。

市县区投资贡献份额增大,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市县区以下单位投资87.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74.6%,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速加快。2003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7.1亿元,同比增长3.1%,用于第二产业的投资37.9亿元,增长50.6%,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72.4亿元,增长33.7%。

70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咸阳国贸中心、佳园购物商场、金奎大厦、彬县火石咀煤矿二期技改、咸高公路咸梁段改建工程、黑松林水库除险加固、奥星医药大厦等10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城建10件实事基本完成,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公路客运量39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旅客周转量24.8亿人公里,增长3.5%;货运量2151万吨,增长6.4%,货物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增长4.2%。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6亿元,增长21%,电讯业务总量8.7亿元,增长1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7.7万户,其中乡村电话23.3万户,“小灵通”用户5.6万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6.6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餐饮业逐渐升温。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5亿元和1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8.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8.9亿元,增长8.7%;餐饮业零售额13.8亿元,增长11.6%;其他行业零售额2.4亿元,增长25.2%;从经济类型看,私人个体零售额为293.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45.2%,比上年上升15.2个百分点。从消费品类型看,金银珠宝类增速高达77.5%,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速为24.8%,成为消费的新亮点。

七、对外经济及外事旅游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2003年我市克服了非典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外贸进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出口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6%,进口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4%。产品出口五大洲77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了6个,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9.2%,浓缩果汁出口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63.4%,纺织品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

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2003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898个,合同利用资金209.5亿元,实际到位63.8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417.5%和254.2%。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户,总投资额0.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4%,合同利用外资0.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8%;实际利用外资0.2亿美元,占计划的119.8%。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242.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554.1万美元,同比增长62.4%。年末国外劳务人数1365人,同比增长175.2%,分别派往新加坡、日本、约旦、苏丹、毛里求斯、英国、马来西亚和蒙古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外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全市共接待外宾15批87人次,目前我市在国外的友好城市已达6个,对外友好交往关系已从亚洲扩展到美洲、欧洲、大洋洲,法国勒芒市及其所在的萨特省与我市的农牧业方面合作紧密。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较大。200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7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5.2%,旅游综合收入25.7亿元,增长3.6%。旅游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全行业共聘请旅游行风监督员90多名,设立举报电话85部,对旅游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点和旅行社进行了复查审核、新批星级酒店6家,新批国内旅行社5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7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工商税收完成6.5亿元,增长13.3%;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完成3亿元,增长7.6%;财政支出23.8亿元,增长9.6%。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67.4亿元,比年初增加4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3.3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4.5亿元,中长期贷款68.4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880.6亿元,现金支出898.2亿元,货币净投放17.7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保费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亿元,增长29.3%,寿险、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6.0亿元,增长27.3%。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1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0.8亿元,寿险、意外伤害保险赔款0.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我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施情况良好,有7个项目列入2003年国家级火炬计划,12个项目列入省级重大产业化项目,8个项目审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全面启动了“数字化咸阳”建设工程,以宽带城域网、电子政务、制造业信息化、教育网络、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等为主的25个一期项目已开始实施。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6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67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亿元,增长17.6%,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有4家,上千万元的42家,上百万元的有186家。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新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人数达3万多人,印发科技书籍、技术资料6万余份。全市有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个,检验农副产品2368批次、棉花1200批次,监督抽查建材、音响、水泵等产品153批次;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9万台件。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创建“文明校园”24所,示范中小学25所,市级重点高中5所。高中标准化建设投资6052.7万元,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投资5550万元,危改面积11.4万平方米。年末有高等学校10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职业中学38所,普通中学337所,小学校2730所;有专任教师5.2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0.1万人,普通中学2.1万人,小学2.7万人;在校学生107.8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依次为5.5万人、1.3万人、42.5万人、58.5万人。初中和小学辍学率控制在3%和1%之内。民办教育持续发展,全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85所,教职工6929人,在校学生10万余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我市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大赛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在全国第三届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中,我市有一人获金奖、一人获银奖;在第二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音乐小品《找特点》获铜奖;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华商杯”秦腔演唱大赛和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加强,全市查处违法网吧50家,吊销《网络文化准营证》2家,取缔无证照印刷企业3家,查缴非法印刷品0.6万册,收缴音像制品4.1万张,收缴电子出版物1万张,收缴书刊2.4万册,收缴游戏机20台。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12座,广播节目10套,电视节目14套,调频发射机319部,电视发射机690部,“村村通”工作成效显著,共为294个行政村配备设备,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17万户。

卫生工作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277个,病床位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其中医生0.6万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9个,覆盖社区居民60万人。卫生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果,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4.8万次,依法取缔28个食品经营单位,销毁不合格食品475公斤,查封不合格饮料4800瓶。积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省级试点县彬县已于2003年9月1日正式运行,3871名农民受益,永寿、旬邑两个市级试点县正在积极筹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体育事业蓬勃开展。2003年,全市有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射箭比赛,一名运动员获得铜奖,实现了我市在该项目比赛中奖牌零的突破。在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中,我市取得总分全省第三的好成绩。春秋季举办了两次市直机关运动会,有500人次参加比赛。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3年,我市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市区拆除燃煤锅炉91台,治理机动车尾气不合格车辆0.5万辆,治理15家餐饮业油烟超标企业。开展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对渭河支流的新河、沣河、太平河沿岸工业污染源进行专项整治,全市累计关闭造纸企业134家。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秦都、渭城、兴平、武功四个重点县区共出动检查人员0.1万人次,检查235家企业,查处违法企业73家。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

十二、人口、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8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6‰。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5.9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工薪收入增长25.8%。城镇(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40.1元,增长8.2%,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长3.5%,衣着支出增长19.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8.3%,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3.6%,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5.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1.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08.4元,比上年增长7.5%。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人均税费支出80.6元,比上年减少15.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0.3万人,26.4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3.8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为10.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3亿元,为2.2万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证金0.5亿元,发放失业救济金0.3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3.7万户,9.5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低保金4741.6万元,做到了动态化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新建老年活动站30个,安置2234名残疾人就业,下拨救灾款2463万元,救灾粮1030万斤,救灾衣被1.3万床套,共救济受灾群众22.2万人次。

注:1、GDP、农业和工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数字,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