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咸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51:28 来源:咸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20次

2002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使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增长,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继续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25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高于全国、全省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7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89.07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比重为22.09:42.37:35.54,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1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其中,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类的价格指数依次比上年下降1.1%、0.9%、2.6%、4.4%,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指数依次比上年上升4.0%、4.3%、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1.9%。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2002年计划安排的35户企业已全部退出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已批复,各企业正在组织实施,部分企业已实施完成。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40万人,在岗职工37.50万人。全年安置下岗职工1.52万人,劳务输出12.4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建设资金短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增长较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证体系支撑作用有待加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  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1.82亿元(现价,下同),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农业产值为72.53亿元,增长0.71%;林业产值2.11亿元,增长0.47%;牧业产值16.65亿元,增长11.74%;渔业产值0.53亿元,增长14.47%。

农业获得较好收成,产业化步伐加快。2002年粮食总产量178.55万吨,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夏粮增长2.82%;以精细菜、反季节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带动蔬菜生产快速增长,蔬菜总产达到170.64万吨,增长14.59%,其中大棚菜发展到5万多亩,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14.21%。水果总产206.44万吨,与上年持平,但由于水果品种结构的逐步调整,其产值仍比上年增长1.1%。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2002全市完成整片人工造林3.7万公顷,飞播造林0.92万公顷,封山育林2.15万公顷,零星植树1446万株,中幼林抚育1.51万公顷,育苗0.13万公顷。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顺利通过阶段性验收。全年全市水利投资2.83亿元,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兴修“四田”8.2万亩,解决饮水困难15万人。

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市肉类总产量11.86万吨,比上年增长19.2%;奶类产量20.45万吨,增长24.38%;禽蛋产量8.05万吨,增长17.69%。年末大牲畜存栏33.7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1.56%;猪存栏108.74万头,增长14.03%;羊存栏61.45万只,增长11.83%。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2002年我市大力调整渔业内部品种结构,成功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全年水产品产量0.72万吨,比上年增长10.77%。

农村非农产业稳步发展。全年非农产业总产值为314.9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为201.81亿元,增长8.03%;农村建筑业总产值39.03亿元,增长7.87%;农村运输业总产值29.46亿元,与上年持平;农村商饮业总产值44.58亿元,增长1.16%。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7.42%。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不变价)为37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2%;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60.93亿元,比上年增长9.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较前改善。2002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4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21.84亿元,增长20.29%;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98.11亿元,增长10.69%。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6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9%;重工业产值153.85亿元,增长24.66%。股份制和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发展迅速,股份制及其它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分别为62.73亿元和75.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08%和26.86%。部省属工业发展快于市县区属工业,

部省属工业总产值1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98%,市县区属工业总产值95.59亿元,比上年下降0.33%。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市以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1.58%,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为97.17%,上升2.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4.54%,下降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99.24%,上升6.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2%,下降6.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16次,与上年基本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2.41%,下降0.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1388元/人,上升4.3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增长。在1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机制纸及纸板、天然气、彩色显像管、彩色电视机等12种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化学肥料、水泥等4种产品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

建筑业发展迅猛。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8.22

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31.4%;实现增加值15.89亿元,增长2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2.2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2.5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创历史最高纪录。基本建设作为投资的主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市基本建设投资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3%,比上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年末有开发活动的房地产企业45家,完成投资6.55亿元,增长50.4%;更新改造投资14.36亿元,由于受上年彩虹技改投资6亿元,基数大的影响,同比下降12.3%。农村集体投资2.28亿元,增长17.3%;城镇和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分别为4.02亿元和7.19亿元,依次增长1.9%和3.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非国有经济投资高速增长。非国有经济投资43.38亿元,增长60.4%,国有经济投资42.74亿元,下降4.2%。市县区以下投资成为拉动我市投资的重要力量。市县区以下单位投资61.3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71.3%,同比增长32.0%;省属单位投资10.38亿元,增长61.6%;中央属单位投资14.36亿元,下降23.4%。第一产业投资速度加快。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6.84亿元,同比增长52.8%,用于第二产业的投资25.15亿元,增长8.3%,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54.13亿元,增长23.1%。

全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中成药1030吨/年,原煤开采195万吨/年,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210公里,化学农药100吨/年,医疗器械制造3565台/年,奶粉3150吨/年,软饮料1.6万吨/年,方便主食品1.73万吨/年,粮食仓库5800平方米,新改建公路129公里,造林面积52万亩,中、小学校及其他院校学生席位1.32万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3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9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6公里,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58辆。

51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托普西北软件园、泾淳二级公路、三原至旬邑通县油路、羊毛湾水库除险加固和光明乳业(泾阳)股份有限公司等19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城建10件实事基本完成,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公路客运量38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4%,客运周转量239794万人公里,增长1.8%;货运量2022万吨,增长2%,货物周转量250866万吨公里,增长31.38%。

公路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市公路建设投资8.64亿元,新改建干线公路190公里,新改建县乡公路111公里,新铺油路346公里,新修村级公路349公里。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8.8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2.3%,电信业务总量增长33.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4.7万户,其中乡村电话19万户,“小灵通”用户2.66万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5万户。

六、国内贸易

流通业稳步发展,消费品市场趋旺。2002年,全市狠抓以集贸市场和成品油市场为重点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共检查各类市场229个,查处违法经营案件420起,推动了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1.7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4.52亿元和12.94亿元,依次比上年增长7.2%和7.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0.25亿元,增长8.1%;餐饮业零售额5.54亿元,增长9.8%;制造业零售额5.23亿元,增长5.1%;其他行业零售额1.57亿元,增长10.6%;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6.62亿元,增长5.6%。

七、对外经济及外事旅游

外贸进出口平稳发展。2002年我市克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不利影响,外贸进出口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1亿美元,其中出口1.61亿美元,同比增长7.13%,产品出口五大洲71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了12个,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增长较快,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7.4%上升到58%。自营进出口企业已达到60户。利用外资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2002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85个,总投资72.04亿元,合同引进市外资金68.3亿元,实际到位24.3亿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户,总投资额0.33亿美元,合同外资0.24亿美元,占计划的118.3%;实际利用外资0.18亿美元,占计划的102%。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金额549.7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41.5万美元,占计划110.9%。年末在外人数496人,分别派往新加坡、日本、蒙古和台湾等12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引进项目2个,共330万美元。

外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内全市共接待外宾36批353人次,比上年增长11%。目前我市在国外的友好城市已达6个,有友好交流关系的8个,对外友好交往关系已从亚洲扩展到美洲、欧洲、大洋洲。

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3%,其中过夜外宾3.4万人次,增长8%;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增长33.1%。旅游市场管理得到加强,成立执法检查机构11个,150多人,设立举报电话80多部,聘请旅游行风监督员90多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7亿元,同比增长6.7%,加上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全市财政收入15.07亿元,增长7.2%,其中工商税收完成增长11.2%;财政支出21.74亿元,增长6.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17.27亿元,比年初增加45.6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2.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0.45亿元,比年初增加5.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4.76亿元,中长期贷款57.04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687.99亿元,支出709.96亿元,货币投放21.97亿元。

保险事业迅猛发展。2002年全市保费收入5.84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7.4%,寿险、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增长60.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13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0.62亿元,寿险、意外伤害保险赔款0.5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2年我市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兴市的切入点,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年内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实施率和转化率不断提高。评出2001年市科技进步奖4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6项,四等奖6项,强化乳化油工艺等6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6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65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亿元,增长45%,其中,上亿元的有6家,过千万元的56家,上百万元的有282家。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新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人数达4万多人。全市有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个,监督抽查产品261批次,抽查商品632批次;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万台件。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创建“文明校园”13所,涌现出400名省、市优秀学生干部和600名省、市三好学生。年末有高等学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职业中学36所,普通中学334所,小学校2830所;有专任教师人4.96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2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0.05万人,普通中学1.97万人,小学2.68万人;在校学生107.36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依次为4.3万人、1.1万人、40.35万人、61.61万人。初中和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5%和0.66%之内。社会力量办学秩序大为改善,全市共清理整顿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34家,取缔无证办学机构106家,正在取缔和待审批的28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文化精品节目及作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重排的《郑国渠》受到了省市领导和国家、省戏剧专家的一致好评;在省文化厅举办的“陕西省秦腔秦声乐手大赛、武戏绝技调演”中,我市选手有二人获二等奖,三人获三等奖。年内全市共取缔无证照印刷企业3家,查缴非法出版物1.5万册,检查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89家,关闭不符合开办条件的经营场所142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5.4万张,查处非法电子游戏厅16家,收缴线路板120块,游戏机45台,对46家违法违规单位实施了行政处罚。

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村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6%以上,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6万户。

卫生工作迈出较大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303个,病床床位1.1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61万人,其中医生0.72万人。年内新建社区服务站14个,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0个,覆盖社区居民34.74万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0.77万份。卫生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果,全市组织大规模的检查整顿4次,清理医疗机构326家,查处违规人员130名, 共没收假冒伪劣药品300余种。年内全市共出动监督员1.2万人次,没收不合格食品18吨,吊销卫生许可证17个,取缔生产加工黑窝点11个,罚款20万元。

体育事业蓬勃开展。2002年,全市运动员在全国、全省共取得73枚金牌,59枚银牌

,55枚铜牌。其中在全国少儿游泳昆明分区比赛中,参赛的10名队员中获得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3枚;在‘东方巨龙杯“全国室内射箭锦标赛上,我市代表队获得男女团体第一名;在省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70枚金牌,54枚银牌,52枚铜牌,6名运动员先后18次创、超、破省运动会单项纪录,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三。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2年,加大了对建筑施工扰民的检查力度,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0.22万人次,检查单位460余家,处罚120余家;秦都、兴平、三原、泾阳、武功等县采取果断措施,对辖区内8家化学制浆造纸厂关闭,30余家“十五”小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关闭了淳化白玉造纸厂,结束了冶峪河水质污染长达18年的难题。综合治理“三废”污染,城市“污水横流”、“白色污染”、“垃圾围城”的现象得到控制;城市用燃气人口达46万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280公顷,比上年增长22.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23公顷,增长7%。

十二、人口、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81.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8‰。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4元,比上年增长15.2%,比上年增幅高出7.8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6.3%,离退休金收入增长28.3%;城镇(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80.84元,增长7.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长8.4%,衣着支出增长18.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27.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45.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5元,比上年增长5%。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由税改前的147.97元减少到82.26元,减负率达到44.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0.51万人,27.19 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9.62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全年累计发放养老金6.02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证金1.19亿元,失业救济金0.11亿元,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9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末,全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33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2个。全市城镇100%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8.45万名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49.8万元,接收社会捐赠117万元。

注:1、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邮电业务总量系按2000年不变价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的数字,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