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宝鸡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43:36 来源:宝鸡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58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四市”建设和“两个最佳”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民经济跃上新的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0.3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5个和1.6个百分点,同比加快1.9个百分点,名列关中第一,创1994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84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0.21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25亿元,增长8.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700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2.4:53.2:34.4;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7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8%,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其中城市价格上涨4.6%,农村价格上涨1.6%。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9.5%和10.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1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4%。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4.16万人,其中: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国有、集体及其他所有制)32.3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4.8万人,私营从业人员10.6万人。全年通过各种渠道新增就业3.85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500人,其中,1.77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全市新增劳务输出24.6万人,外出务工总人数达到62.3万人。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市财税总收入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1.1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市税收总额(含关税和农业税)39.1亿元,同比增长26.9%。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弱,农民收入持续稳固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仍然较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农林牧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实现总产值66.34亿元,同比增长12%。种植业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2%;粮食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增产19.9%,其中,夏粮总产74.5万吨,增产24%;秋粮总产71.5万吨,增产15.8%。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的趋势,是近六年来的最好收成。蔬菜和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6.3%;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9.5%和13%。

畜牧业持续发展。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8%。主要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15.5万吨,比上年增长8.6%,奶类产量31.9万吨,增长25.5%,禽蛋产量7.89万吨,增长22.8%;年末牛存栏53.6万头,增长5.3%,猪存栏111.9万头,增长9.9%,羊存栏80.4万只,增长4.9%,家禽存栏1180万只,增长20.3%。

林业建设良性发展。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13.3%。完成造林面积3.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8万公顷,飞播造林1.1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6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6%;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加快实施“8355”工程,产权招商迈出新的步伐,完成了10户企业的改革改制,30户企业的资产重组正在加快推进,26户企业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顺利挂牌,国企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实现工业增加值108.94亿元,增长26.3%。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4%;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增长16.3%,轻重工业比例为27.5:72.5。按经济成分划分,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21亿元,增长28.6%;集体企业完成18.79亿元,增长45.1%;股份制企业完成134.29亿元,增长36.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28亿元,增长28.4%。

企业规模成长迅速,10户骨干企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8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户。全市10户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总资产贡献率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增长4.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提高1.2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6.97亿元,增长28.76%,税金总额24.7亿元,增长20.6%。盈亏相抵后赢利7.75亿元,增长65.12%。企业亏损面为35.9%,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见表一)。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市资质等级在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达到100户。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确保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投资,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20.1亿元,增长26.8%;城镇私人建房和农村投资完成20.05亿元,下降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投资完成84.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为扩大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社会事业投资完成36.5亿元,增长46.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25.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为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计划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45个大项目共完成投资52.8亿元,同比增长21.9%。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阜丰宝鸡生物工程园、陕汽集团重型车桥及汽车零部件扩建、华龙日清公司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中国联通CDMA扩容三期工程、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竣工;千阳大桥、凤太公路、陇马公路、益马公路等县际公路建成投用。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宝鸡忠诚机床集团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宝华公司高新区扩建改造、温州时代商城及新福路、福谭大桥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全市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见表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土地购置面积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7.3%;竣工房屋面积65.6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65.2万平方米,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占98%;商品房销售额8.6亿元,增长20.7%,其中销售给个人所占比重为93.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0.87亿元,同比增长14.4%,所占比重为65.2%;县及县以下零售总额32.5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77.52亿元,同比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14.22亿元,增长19.9%,其他行业零售额1.63亿元,增长1.4%。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全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4个,合同引资183.5亿元,同比增长43%,实际到位资金85.5亿元,增长85.1%,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68%。先后组织经贸代表团赴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进行专项招商,开展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共签订合同项目63个,引资47.29亿元。使青岛啤酒、河北华龙集团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宝鸡。

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104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进口总额5131万美元,增长45.4%,出口总额5310万美元,增长17.5%。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0.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7.3%;有色金属制品出口增长82.3%;医药化工产品出口增长1.7倍;农产品出口增长1.1倍。全年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户,合同外资金额2166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1739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702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35亿人公里。全市现有营运载客汽车5627辆,比上年同期增长0.5%,货车7339辆,增长13%。

新建成千阳—北道区、陇县—张家川、益店—马家镇、彬县—麟游等四条县际公路;S212千河大桥建成投入使用。新改建农村公路182公里,新铺油路138公里。

邮电事业迅猛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共有邮政服务网点180处,其中农村网点139处;全市邮路85条,总长度4194公里;发行了“青铜器•逨鼎”专用邮资信封——《诚信宝鸡》形象封。电话业务持续发展,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9万户,比上年增长21.9%;小灵通用户16.2万户,增长54.3%;移动电话用户66.3万户,增长6.9%。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7.3万户。

旅游业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盛会——2004•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中等城市发展市长论坛和第四届“两节一会”。全年共接待游客62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16%。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3家,AA级3家,A级1家;森林公园10个;国际、国内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35家。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金融机构当年存款增加量创新高。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92.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8%,当年存款增加量突破50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净增35.11亿元,占存款增加量的比重达到69.6%,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存款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6.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3%。各项贷款余额230.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全市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呈双降态势。

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股票成交额82.82亿元,增长27.6%;国债成交额3.18亿元,下降43.9%。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5亿元。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1.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0.7亿元,寿险给付0.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04万人,在校生2.3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96万人,在校生4.2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32万人,在校生7.99万人;初中招生7.12万人,在校生22.78万人;小学招生4.6万人,在校生35.72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76%,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9.64%。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65人;在园幼儿(含学前班)5.6万人。全市共建成省级重点中学10所,省级示范中小学29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9所,省级示范幼儿园7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3所。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和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年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项;省级60项;市级50项。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7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7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49项。专利申请量131件,授权量111件。全年培育新生民营科技企业29户,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170户。

高新开发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实现经营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66.8亿元,占全区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为64.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82万元,增长32.4%。全年新增入园企业80家,新引进项目28个,合同引资39.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74亿元,同比增长4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艺术表演场所16处,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78个,公共图书馆12个。话剧《又一个黎明》被列为文化部“五个一”精品工程,秦腔剧《考官记》(牛县令传奇)在全省庆祝建国55周年暨纪念振兴秦腔2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名列全省第一。小品《寂静的山坡》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类演出和创作二等奖。市区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域拥有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6%和98.34%。

年末全市共有博物馆12个,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国家级55件。2004年眉县发现挖掘青铜器的五位农民当选全国“文化十杰”。考古工作有新的突破,周公庙遗址发现西周贵族墓群。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社区服务中心)1306个,其中,医院93所,乡镇卫生院172所,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机构16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市县疾控中心和急救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医院床位数达到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万人,其中,医生6566人,护士(师)4092人。年内无偿献血2.1万人次。儿童“四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达到97.4%,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接种覆盖率达到93.53%;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2.75/10万和20.82‰;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25.32/10万。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市共建64处全民健身路径,健身站(点)300多个。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运动员在残疾人奥运会中荣获男子铁饼F54级冠军;在2004年全省青少年运动会16个项目比赛中,我市代表团奖牌数和总分居全省第2位。

十一、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

200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正式考核验收,成为西北地区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宝鸡市区渭河生态环境建设”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政府授予我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全市完成近20条道路改造,购置公交车辆112台投入营运,新开公交线路2条,调整延长线路15条,营运里程达到326.5公里。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清姜路、陈仓园等4个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180万平方米;渭河拦河闸蓄水工程顺利竣工,形成了140万平方米的金渭湖,蓄水量达到238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39%,比上年提高3.8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7平方米。

公用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全市用水量为62735万立方米;市区自来水用水量为6662万立方米,市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市区天然气销售量达到406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9.7%,城市气化率达到74.52%。城市热力管网供热面积达到51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热面积达到405万平方米。

环卫设施明显改善。十里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1.22%。陵塬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使我市垃圾处理能力走在了全省前列。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全市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市区内无劣五类水质。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99天,占监测天数的81.7%。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8项指标全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7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23‰,死亡率为4.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6‰,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1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工薪收入7103元,同比增长11.8%;人均消费支出5693元,增长8.9%。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粮价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迈上2000元台阶,达到2031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增长10%;人均消费支出1523.4元,增长6.4%。加快实施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全市移民搬迁1005户、4667人,9.3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解决了农村10.1万人的饮水困难;积极实施农民“舒心家园”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27.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3.27万人,国有企业参加统筹率为99%;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0.6万人。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年1.1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2078万元。全市共有8.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54元/月。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床位1680张,收代养人员1110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36个。全年下拨救灾救济款1007万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可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