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铜川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39:01 来源:铜川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61次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低温冰雪、特大地震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5523”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民生十大工程建设,共克时艰,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一、综   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128.6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4.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62元,较上年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57.5:34.8调整为7.5:59.9:32.6。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47.04亿元,较上年增长16.6%;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控制物价上涨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3%,涨幅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2.5、2.4、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7.2%;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1%;衣着类价格上涨0.7%。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5.9%。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灵活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2008年新增就业人口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实现再就业人员7367人,劳务输出7.7万人次。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一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二是农业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民增收机制尚需完善;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亟待加强,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在医疗、住房、物价、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尚待解决;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二、农 业

农业发展良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13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7.9%。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8.35万亩,增长6.4%;全年粮食总产量22.99万吨,较上年增长26.1%。其中,夏粮总产9.28万吨,增长29.5%;秋粮总产13.71万吨,增长23.9%。全市水果产量37.39万吨,较上年增长11.5%,其中,苹果总产35.57万吨,增长9.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8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2.99万吨             26.1

水果          37.39万吨             11.5

#苹果       35.57万吨              9.4

油料          10471吨               17.5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8770吨,较上年增长16.6%;禽蛋总产量6728吨,较上年增长9.2%。牛奶产量9743吨,增长39.3%。水产品产量1040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8.43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3.48亿元,增长22.5%。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5亿元,现价增长32.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8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1746万吨         -0.2

水泥        725万吨           6.2

水泥熟料    539万吨          -9.98

电解铝       21.38万吨       26.9

变压器     721350千伏安      19.9

服装       149.37万件        37.3

支柱行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统计监测的15个主要行业中, 14个增长,1个下降。其中,煤炭采掘业当年完成产值51.25亿元,增长3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27.28亿元,增长16.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32.67亿元,增长14.4%;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33.53亿元,增长150.5%。华能铜川电厂全年发电量568531万千瓦时。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26亿元,增长42.6%;实现利税10.36亿元,比上年下降25.6%。其中,税金总额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4%;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0.93,比上年回落1.97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共有三级及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25家,全年实现利润1177万元,增长28.2%;实现税金4098万元,增长31.9%。全年房屋竣工面积61.28万平方米,增长4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增长14.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5.92亿元,增长14.2%。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分产业看,2008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3亿元,增长16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84亿元,下降1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7.01亿元,增长 12.2%;按投资构成分,建筑工程完成投资27.79亿元,增长5.9%,安装工程完成投资6.75亿元,下降3.4%,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3.96亿元,下降11.5%,其他费用7.69亿元,增长1.9%;分行业看,采矿业完成投资7.81亿元,增长126.4%,制造业完成投资9.13亿元,下降13.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业完成投资9.9亿元,下降43.1%,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9.81亿元,增长6.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业完成投资10.2亿元,增长232.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5.8亿元。玉皇阁大桥、照金红色旅游、日产3万平方米墙地砖等11个项目建成或投运,完成投资6.16亿元;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声威第二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旺旺二期、南市区基础设施等19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9.57亿元;陕重汽零部件加工基地建设、陶瓷挂板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大唐煤矸石热电联产、声威年产500万吨粉磨站、龙潭水库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争取中央新增投资效果明显。全年争取项目14类110个,总投资2.64亿元,其中中省资金1.1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总额1.73亿元,增长17.8%;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25.65亿元,增长26.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9.13亿元,增长22%;其它行业0.7亿元,增长15.9%。城乡市场保持良好增长。市的零售额28.79亿元,增长24.6%;县的零售额1亿元,增长26.6%;县以下的零售额7.42亿元,增长25.3%。

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其中,接待国外游客1.6万人,比上年增长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28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进口额1225万美元,增长10.9%;出口额1660万美元,增长49.6%。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约各类项目116个,涉及金额60.14亿元。其中,当年签约各类合同项目98个,涉及金额41.31亿元。全年招商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8亿元。其中当年签约项目到位资金8.49亿元。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客货周转量23.1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公路客货周转量17.39亿吨公里,增长14.6%;铁路客货周转量5.79亿吨公里,增长11.1%。

年末境内铁路里程177公里(含企业自营铁路),境内公路总里程4009.12公里,其中,国道213.57公里(含铜黄高速公路);省道68.7公里,县道578.98公里,乡道900.38公里,村公路2247.49公里,专用公路58.61公里。全年建成县乡油路119公里,通村油路(含水泥路)237.5公里。总投资1.55亿元的玉皇阁大桥建成通车。

邮电通信业发展平稳。全年实现邮电主营业务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04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6.0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6.58万户,小灵通用户5.1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9.1万户,其中当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7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亿元,增长3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25%。财政支付力度明显加大,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支出25.42亿元,增长52.3%。

金融业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8家,营业网点146个。各项存款余额165.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27亿元,增长33.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70.2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46亿元,下降2.1%;中长期贷款余额32.06亿元,增长10.8%。全年货币净投放3.23亿元,下降39.9%。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0091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寿险保费收入21251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全年累计赔付7573万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财产险当年赔付5566万元,比上年增长57.9%;人寿险当年赔付2007万元,比上年增长47.3%。

九、科技、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成效明显。全年共推广转化科技成果8项,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69家,其中,当年新增7家。全年申请专利97件。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200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54所,在校学生12.87万人。全年普通高中招生7361人,在校学生21437人,毕业生6672人;普通初中招生12956人,在校生43699人,毕业生15777人;普通小学招生8181人,在校生54916人,毕业生12956人。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80所,在园儿童679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3204 人,较上年增加935人。全市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658人,较上年增加174人,增长11.7%。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文化站42个,公共图书馆5个。成功举办建市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来我市成功演出。全市建成博物馆4个,档案馆7个,年末馆藏案卷26.11万卷;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5万户,比上年增长5.5%,当年新增用户5000户。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04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809张。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16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856人,注册护士1372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383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08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36个,床位540张,卫生技术人员378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7%。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20次;向省级各运动中心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8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439万元。民生体育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印台区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铜川市迎奥运倒计时100天暨第五届市直机关全民运动会和铜川市第七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3.93万人。人口出生率9.97‰,死亡率5.55‰,自然增长率4.42‰。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关闭了1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221万吨,限期治理污染企业35家,改造燃煤锅炉41台,新建水煤浆锅炉5台,新增天然气用户4200户。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99吨和844吨。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33天,较上年增加37天。

创卫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铜川市被正式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74人,比上年下降10.8%,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58人,比上年下降23.9%。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8元,比上年增长3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91元,比上年增长25.6%。

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0.73万人,比上年增加0.43万人,增长4.2%;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06万人,增长8.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8.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3.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个,拥有床位1059张。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0.99万人,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提高到83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达到45元。

注: 1、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已经省统计局评估。

2、增加值、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年末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