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铜川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32:55 来源:铜川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17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总量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为把握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16.1%;第二产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3.88亿元,增长10.3%。人均GDP达到7000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4:47.8:43.8调整为8.9:50.6:40.5。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扬。居民消费价格在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涨升的拉动下,继续出现小幅上扬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其中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价格分别比上年增长28.2%、8.2%和25.9%。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1.9%。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42.5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19万个,组织劳务输出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国企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产品成本的传导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三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消费率偏低。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快速发展。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全市粮食种植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总产、单产、效益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含农民家庭兼营工业)9.36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6.1%;粮食总产量23.46万吨,比上年增长14%。苹果、核桃、花卉、优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苹果总产24万吨,增长16%。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造林面积25.4万亩。肉类总产量1.2万吨,增长14.1%;禽蛋总产量5442吨,下降6.6%;牛奶总产量9241吨,增长52.3%。全年水产品产量833吨,下降2.6%。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4.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农用拖拉机4729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4年,全市工业系统努力化解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生产要素制约加剧、市场环境变数增多以及陈家山11.28矿难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强化煤炭、水泥等支柱工业的比较优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4.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4.9%。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77亿元,现价增长26.8%。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产值33.15亿元,增长30.2%;集体工业2.87亿元,增长12.6%;股份制工业14.7亿元,增长19.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5.9亿元,增长35.6%;重工业完成47.87亿元,增长25.8%。

支柱行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统计的15个主要行业中,12个行业增长,3个下降。其中煤炭工业当年完成总产值21.34亿元,现价增长48.9%;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4590万元,增长3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66亿元,增长7.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8.86亿元,增长17.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094万元,增长83.1%。此外,全市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工作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赢利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上缴税金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3.6,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5418元/人,同比提高7030元;资产负债率60.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1.49亿元,增长36.2%;利税总额4.94亿元,增长40.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4.38亿元,增长35.1%;亏损企业亏损额1.1亿元,同比下降10%。全市煤炭行业全年共赢利1.4亿元。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市共有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28户,实现利润195.7万元,实现税金1250万元。全年房屋竣工面积33.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8263万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9807万元,增长58.3%;更新改造投资104690万元,增长31.4%;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32150万元,增长20%。城镇私人建房11001万元,下降5.9%。

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省道305线金锁关—崾岘二级公路续建项目、富平—耀州三级公路、宜白公路、新区锦阳路相继竣工通车。鑫光铝业技改项目、声威日产5000吨和秦岭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建设顺利,华能铜川电厂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项目可研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中心区商业广场、市区照亮工程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324万元,比上年增长9.9%。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4650万元,增长7.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4671万元,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1580万元,增长7.3%;餐饮业零售额85796万元,增长13.6%。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4亿元,增长1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外贸出口在克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国际贸易争端增多等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0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出口1503万美元,增长23.3%,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年来先后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杨陵农高会和陕港合作周等大型招商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累计签约招商引资合同130个,涉及金额20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88个,实际到位资金5.7亿元。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境内铁路里程177公里(含企业自营铁路),境内公路里程2006.35公里,其中,国道213.57公里;省道66.53公里。全年客货周转量13.9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公路客货周转量9.29亿吨公里,增长7.8%;铁路客货周转量4.65亿吨公里,增长16.5%。

公路建设取得新成绩。省道305线金锁关—崾岘二级公路续建项目、富平—耀州三级公路、宜白公路、新区锦阳路相继竣工通车。农村公路升等改造380公里,新铺油路7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基础设施投资1.96亿元。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年末本地交换设备容量23万门,增长1.4%;固定电话用户18.1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3.0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4.5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8万户,其中,当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1.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0.7部/百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5%,创历史最好水平。加上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共计实现财政总收入5.7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1.3%。财政支付力度明显加大。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支出6.37亿元,增长20.6%。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8.1亿元,增长4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27亿元,增长14.3%。各项贷款余额55.62亿元,增长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11亿元,增长0.1%;中长期贷款余额22.89亿元,增长6.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84.66亿元,现金支出191.66亿元,分别增长40.8%和36%;全年货币净投放7亿元,比上年减少2.73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7599万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57万元,比上年增长7.3%;人寿险保费收入13442万元,比上年下降13.7%。全年累计赔付4824万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财产险赔付2292万元;人寿险赔付2532万元。

九、科技、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成效明显。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7万人。全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项,新增民营科技企业6家,实现技工贸收入超过2.5亿元,申请专利20件。此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合作交流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明显进展。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763所,在校学生15.47万人。全年普通高中招生6582人,在校学生18344人,毕业生5078人;普通初中招生15940人,在校生50310人,毕业生16149人;普通小学招生8900人,在校生76680人,毕业生16514人。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21所,在园儿童605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

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提高。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工程、新区阳光中学高中部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耀中创建省级重点中学顺利实现。全市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870人,较上年增加327人,增长21.2%。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站)4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4个,档案馆7个,年末馆藏案卷23.26万卷;全市共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269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90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3.01%和97.57%。年末有线电视用户8.8万户,比上年增长12.1%。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加强。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7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51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09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031人,注册护士1330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0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5人。乡镇卫生院37个,床位433张,卫生技术人员45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91人。

疾病防控体系日趋完善。铜川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宣告成立,全市分设急救站7个,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相互支持的医疗救治机制初步形成。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体育设施232个,其中健身路径57个,棋牌室140个。全年举办各类运动会200次,向省级各运动中心输送体育后备人才7名,完成成人体质监测850人,新增体育人口1万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720万元。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市直机关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全市体育三下乡活动以及全民健身周活动启动仪式。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绩。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84.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44万人,占52.70%;非农业人口39.89万人,占47.30%。当年出生9330人,死亡4014人,出生率9.36‰,死亡率5‰,自然增长率4.36‰。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25.7平方公里。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41.24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29.27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6.95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28.63万吨。

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年内成功关闭川口地区9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10天,占全年的57.5%,较上年增加10天。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4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10元,比上年增长9%。城镇居民恩尔格系数39.6,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但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基本做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达到6.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1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4.2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725张,收养211人。全年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4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个;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88万人,筹集福利资金15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12.1万元。

注:

1、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已经省统计局评估。

2、增加值、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计生部门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