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铜川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23:58 来源:铜川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13次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不期而至的洪涝灾害,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沉着应对,科学决策,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取得了抗非救灾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双重胜利,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创“九五”以来最好水平。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济增长速度创8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3.2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33亿元,增长10.8%。人均GDP达到5804元,同比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1:45.2:44.7调整为8.4:47.8:43.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扬。居民消费价格在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涨升的拉动下,走出了较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出现小幅上扬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3,其中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价格分别比上年增长3.4%、9.1%和1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2.0%。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42.1万人,全年进行就业前培训8358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2592人,开发劳动就业岗位1076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企机制不活改革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就业压力沉重;部分居民生活困难。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7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51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3%;林业产值5440万元,下降3.3%;牧业产值14481万元,增长7.2%;渔业产值574万元,增长19.8%。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624公顷,比上年下降35.5%。其中退耕还林4176公顷,封山育林5734公顷,零星植树620万株,育苗361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10639吨,比上年增长8.9%,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9793吨,增长8.5%;禽蛋产量5827吨,增长12.1%;奶类产量6725吨,增长37.5%;水产品产量855吨,增长6.9%。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3%;农用拖拉机4661台;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400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3年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表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工业的主体地位更趋稳固。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8.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64亿元,增长14.5%。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09亿元,增长17.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产值25.21亿元,增长8.0%;集体工业2.41亿元,增长55.3%;股份制工业12.45亿元,增长1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4.82亿元,增长49.6%;重工业完成37.27亿元,增长12.3%。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支柱行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统计的15个主要行业中,12个行业增长,3个下降。其中建材工业增长18.1%,煤炭工业增长23.3%,医药工业增长75.2%,饮料工业增长46.3%,变压器制造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8.6%;此外,全市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工作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81.6,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9680元/人,同比提高33%;资产负债率58.1%,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6536万元,增长12.2%;利税总额34203万元,增长9.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31600万元,增长7.9%;亏损企业亏损额10500万元,同比下降11%。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794万元;实现税金1681万元,增长4.7%。全年施工房屋面积84.7万平方米,增长10.4%;房屋竣工面积34.8万平方米,增长3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我市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2434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748万元,下降19.6%;更新改造投资79652万元,增长62.3%;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26777万元,增长80.3%。城乡集体经济投资4406万元,增长46.8%;城镇私人建房11690万元,增长85.2%。

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全年非国有投资88283万元,增长1.1倍,非国有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由上年的25.2%上升到41.6%;国有投资完成124151万元,增长4.0%。按投资主体划分,市县属完成投资143672万元,增长16.5%;中省完成68762万元,增长51.4%。按生产用途划分,全年完成生产性投资93384万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工业投资7.36亿元,同比增长16.5%。

重点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年内旺旺食品、华圣果库、麟字电池、农网二期改造、西环线、新区道路一期、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相继投产或完工。鑫光铝业技改项目、秦岭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众城首条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全面开工;柳崾二级公路改建竣工通车,金崾二级公路、宜白路、耀旬路相继开工建设。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虽然春季爆发的“非典”疫情对商贸、餐饮等行业构成一定冲击,但消费趋旺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61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6424万元,增长10.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9194万元,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3151万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70529万元,增长8.0%。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7002人次,比上年增长20.7%,接待国内旅游者239.4万人次,增长1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2亿元,增长18.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在美元贬值、出口退税政策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全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731.6万美元,同比增长17.4%,其中进口514.4万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1217.2万美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加快11.2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年来,全市上下继续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确立人人都是投资软环境的全方位招商引资新理念,年内成功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杨陵农高会及赴珠三角、长三角大型商贸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累计签约各类引资项目188个,签约金额196.3亿元,其中合同91项,金额91.5亿元;协议62项,金额27.2亿元,项目履约率60%,是建市以来招商引资成果最多最好的一年。特别是总投资50亿元的华能铜川电厂和声威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项目的成功签约,必将对我市工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境内铁路里程177公里(含企业自营铁路),境内公路里程1863.15公里,其中,国道213.57公里;省道66.53公里。全年客货物周转量13.3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2%。其中,公路客货周转量9.35亿吨公里,增长8.6%;铁路客货周转量3.98亿吨公里,增长7.5%。

公路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公路基础设施投资1.89亿元,创历史最高记录。柳崾二级公路全线竣工,金崾二级公路、宜白三级公路和耀旬三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开工。全年铺设县乡油路36.4公里,村级公路升等253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3.9%。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53万门,增长29.5%;固定电话用户17.4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8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4.58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0万户,年末用户达到19.9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0.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6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9013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2003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财政政策,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成功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加上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共实现财政总收入3.34亿元,增长13%。其中,各项税收1.75亿元,同比增长11.4%。财政支付力度明显加大,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支出5.29亿元,增长9.2%。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0.03亿元,增长4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09亿元,增长19.8%。各项贷款余额52.97亿元,增长10.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07亿元,增长3.3%;中长期贷款余额21.46亿元,增长20.2%。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03亿元,增长36.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31.17亿元,现金支出140.89亿元,货币净投放9.73亿元,比上年增加0.88亿元。

保险业迅猛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9453.4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75.5万元,比上年增长5.3%;人寿险保费收入15577.9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全年赔付额3805.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204.1万元;人寿险赔付金额1601.4万元。

九、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5万人。全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170家,技工贸收入2亿元,较上年增长25%。全年获国家专利16项。此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合作交流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明显进展。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836所,在校学生157712人。全年普通高中招生6030人,在校学生16452人,毕业生4148人;普通初中招生17128人,在校生51177人,毕业生14030人;普通小学招生10216人,在校生85526人,毕业生17996人。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24所,在园儿童6555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99.7%。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2003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纪念中央五部委做出“向郭秀明同志学习”决定发表两周年文艺晚会和放歌新铜川“秦之声”铜川专场大型文艺演出。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进社区活动76场次,参加演出人员800人,演出各类节目120多个,放映影片40多部,受教育观众达15万人次。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4个。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村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发射机和转播机289座,其中,发射功率一千万以上电视发射机和转播机2部。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6%,年末有线电视用户7.85万户。全市95%以上的村实现了“村村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加强。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74个,其中,医院31个,卫生院37个。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482名,其中医生1992人。年末实有病床3680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例上升到99%,全市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82人。

抗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全市成立了86人组成的专家组和5支流行病调查队,设置检测点10余个,排查返乡人员11047人次,发放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品11.4吨。全市未出现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抗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年内组团参加了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取得了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5枚的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了2003年全民健身周活动。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8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4万人,占53%;非农业人口39.44万人,占47%。当年出生7999人,死亡3815人,出生率9.52‰,死亡率4.54‰,自然增长率4.98‰。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66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3个,总投资390万元。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334.54万吨,废水排放达标量308.8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3%,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1.88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排放总量74.4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8.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00天,占全年的54.8%,较上年有明显提高。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2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60元,比上年增长6.4%。恩尔格系数41.3,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但部分低收入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两个确保”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企业571户,参保职工6.75万人,全年实际发放养老保险金11000万元,发放率100%。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758.6万元,享受低保人数61766人。

医疗、失业保险稳步推进。全市当年新增医保单位91个,扩面12237人,累计参保单位1056个,参保职工1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869个,参保职工14.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新建2个街道老年福利服务活动中心和10个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活动站。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681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4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84.5万元,衣被6.3万件。

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2003年我市遭受数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袭击,损失严重,其中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5.26万亩,成灾14.87万亩,倒塌房屋窑洞1.86万间孔,危房3.37万间,受灾人口23.33万人,紧急转移灾民4.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全市共下拨救灾款851万元,救灾粮168万斤,棉被5125床,衣物10万余件,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接收城镇退伍义务兵198人,安置150人,安置率75%。

注:1、国内生产总值为省统计局评估数。

2、增加值、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计生部门抽样调查数。

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