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西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9:20:04 来源:西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283次

西安市统计局

2006年2月9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西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完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27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08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39.6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666.45亿元,增长12.7%。“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

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5925元,是2000年的1.8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9:44.0:49.1调整为2005年的5.0:42.5:52.5。“十五”期间三次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3%、15.7%和12.3%。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3%,其中居住价格上涨5.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3%。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工业总量较小,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2005年,全市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狠抓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全年粮食总产量205.53万吨,比上年增加近10万吨,增长5.0%。粮食亩产320公斤,创历史新高。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9.9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分别摆脱了连续6年、4年的下滑局面。

全年蔬菜种植面积83.32万亩,比上年增长7.4%,总产195.70万吨,增长8.1%;园林水果实有面积55.55万亩,增长4.0%,总产量51.29万吨,增长10.8%。畜牧业快速发展,奶类生产成为最大亮点,全市奶类总产量42.22万吨,增长9.9%。

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223.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67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74.98万吨,增长6.4%;农村用电15.58亿千瓦小时,增长3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1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0%;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2.10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30.32亿元,增长14.3%,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8%和5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6.37亿元,增长16%,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中央企业完成总产值358.67亿元,增长21.6%;规模以上县区属企业完成总产值149.95亿元,增长25.3%,分别比全市增幅高出6.2和9.9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60.27亿元,同比增长92.2%,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8%提高到6.3%,成为拉动西安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2.36亿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利润总额26.52亿元,下降28.3%。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62.49亿元,产品销售率97.2%,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施工面积1954.8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97.2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4%和35.6%。建筑企业效益有所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14.28万元/人,增长7.5%。施工工程竣工率46.9%,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76.33亿元,增长26.8%。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最大亮点,受能源、化学、汽车、通信工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项目的拉动,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40.44亿元,比上年增长46.6%,工业投资占全市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8.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402.17亿元,比上年增长44.4%,高于同期国有投资增幅30.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48.2%,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成为全市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四区一基地”共完成投资212.97亿元,较上年增长38.2%,占全市城镇投资总量的27.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投资106.25亿元,增长20.7%;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投资63.30亿元,增长40.4%;曲江新区完成投资33.19亿元,增长69.3%;浐灞生态区完成投资7.11亿元;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完成投资3.12亿元,增长126.1%。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09.7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2.8%。各类房屋竣工面积1131.41万平方米,竣工率28.1%。共有957个城镇建设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建成投产率54.2%。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79.3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2倍,年均增长29.2%,比“九五”时期高出11.5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89.16亿元,增长15.9%;市的零售额600.95亿元,增长15.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5.53亿元,增长13.4%。

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6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2.14亿元,增长83.9%;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7.69亿元,增长1.2倍。商品房销售继续大幅度增长,全年共销售商品房面积497.34万平方米,增长62.8%,其中销售给个人476.39万平方米,占全部销售面积的95.8%。

超市、连锁店等新兴零售业发展强劲,全年限额以上商贸连锁企业实现销售额1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全市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19个,成交额61.82亿元。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3.2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2.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贸易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9.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出口26.34亿美元,增长29.5%。机电产品仍然是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额为10.40亿美元,增长26.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9.5%。

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7个;批准合同外资额14.05亿美元,增长33.0%;外商直接投资5.71亿美元,增长107.0%,比上年全年多2.95亿美元,创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7634万美元,增长23.0%;完成营业额6067万美元,增长25.0%。年末在境外劳务人员2412人,增长20.0%。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128.7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80.76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7.6%和19.9%;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4.83亿美元,年均增长29.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640万人次,铁路货运量424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2.8%;公路客运量8249万人次,公路货运量1150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7.4%;民航旅客发送量389.5万人次,民航货运量6.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1%和23.1%。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53.39万辆,比上年增长4.1%。

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62.3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邮政主营业务收入4.71亿元,增长8.4%;电信主营业务收入57.63亿元,增长7.4%。年末全市电话用户741.4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21.48万户,比上年增长9.6%;移动电话用户419.96万户,增长20.0%。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19.25万户,比上年增加12.38万户,增长11.6%。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国内游客2346万人次,海外游客77.6万人次,分别增长12.8%和19.3%。旅游总收入178.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5.2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9亿美元,分别增长14.3%和24.0%。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旅游者人数9956.6万人次,年均增长9.1%;累计旅游创汇收入14.95亿美元,年均增长8.7%,累计国内旅游收入560.8亿元,年均增长11.6%。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新口径)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一般预算收入73.05亿元,增长18.2%。地方财政支出1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教育事业费、城市维护费等支出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27.1%、14.0%和31.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99.70亿元,比年初增长16.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37.37亿元,比年初增长6.5%。各项贷款余额2158.10亿元,增长12.0%;其中,短期贷款830.68亿元,比年初增长2.4%;中长期贷款1013.32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781.73亿元,增长13.9%,现金支出6563.33亿元,增长15.5%;现金净回笼218.40亿元。

全年证券市场证券交易总量1179.44亿元,代理期货交易额930亿元。年末全市有上市公司17家,总股本36.69亿元。

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7家,比上年增加3家;保险中介机构37家,增加3家。全年保费收入44.94亿元,比上年增长9.7%,是2000年的3.3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16亿元,下降1.7%;人身险保费收入33.79亿元,增长14.0%。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财产险、人寿险分别为6.04亿元和3.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2万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70项,投入市级科研经费4900万元。列入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省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129项,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8412万元。全年共实施18项重大科技项目,72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市场交易额7.7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全市专利申请量2950件,专利授权量1280件。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7家,年末全市在册高新技术企业1164家。

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4所,普通中学460所,小学1980所。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53.06万人、55.74万人、60.4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1.12万人,比上年增长30.8%。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和99.0%。全市拥有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21所,民办普通中小学92所,民办职业学校40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4个,文化站177个;全市有电视台、广播电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各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7%,广播人口覆盖率99.4%。

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重点工作,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卫生执法监督,食品、公共场所、学校、职业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覆盖率91.0%以上。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54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79个;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7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3.28万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85.3%。

全市有全国和全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6个,全国农村体育先进示范站20个。全市已有65.0%的社区建立了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全民健身广场260个。成功举办了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培养输送了25名运动员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十运会,获得2枚银牌、1枚铜牌。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建设完成道路项目22个,改造背街小巷366条,城市桥梁工程11个,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15座,新建改建公厕333座,新建、翻建改造道路及人行道12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道159公里,新增天然气高中压管道54公里,城市绿地18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自来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75.31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3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3.4%;城市燃气普及率92.0%。公共交通标准运营车辆4310标台。新建了一批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569.4公顷。

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大口径)14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530.8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年均增长17.4%。

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198.70平方公里;建成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81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良好)以上的天数达到290天,比2004年增加了30天,占当年总天数的79.5%,优良天气率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两项环境监测指数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05年西安市获得了“省级卫生城市”称号,国家爱卫会已将西安列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重点调研范围。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1.73万人,其中男性382.02万人,女性359.71万人,性别比106:100。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08.59万人,非农业人口333.14万人。

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654元,比2000年增加847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元,比上年增长12.7%,比2000年增加3264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比上年增长10.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1%。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0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14.3%,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7.0%和36.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16.76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5.80平方米。

全市新增就业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全年劳务输出35.4万人。

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7.7万人、144.8万人、128.2万人和76.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10.9%、1.8%和99.5%。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率100%,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率98.0%。

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1家,床位0.4万张,收养各类人员0.25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42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286.1万元。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衔接。

4、人口数为市公安局户籍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