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陕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8:51:04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47次

陕西省统计局

2006年2月24日

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机遇,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全省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之势,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为“十五”目标全面完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陕西生产总值367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8.6亿元,增长7.9%,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4%;第二产业增加值1848.97亿元,增长15.9%,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3%;第三产业增加值1407.18亿元,增长10%,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人均生产总值9844元,比上年增长12.2%。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原材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煤、电、油、气、运供应偏紧;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镇部分居民和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

2005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发展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兑现支农惠农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畜牧业强势发展,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3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8.1%。

种植业抵御了前期低温干旱、后期阴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产量因灾略减,油料和棉花受市场影响,播种面积下降、总产量减产,烤烟恢复性增长,蔬菜、茶叶产量较快增长;水果产量稳定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2005年,全省积极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林木管护力度,依托各类工程林建设,积极发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以经济林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林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全省林业生产从过去的以退耕还林、增加造林面积、封山绿化为主,向提高林木质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业产品产出方向转变。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畜产品产量增加,生产效益提高。2005年,我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把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加大畜牧产业化发展力度,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7.36万吨,比上年增长7.3%。

农业机械化装备和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406.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9.88万公顷,与上年持平略增;化肥施用实物量543.07万吨,增长2.9%。按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1947.6公斤,比上年增长3.2%;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5.1千瓦,增长8.5%。按播种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生产粮食3300公斤,比上年减少4.4%;生产棉花1107公斤,增长7.8%;生产油料1638公斤,增长0.7%。按年末农业劳动力计算,劳均粮食产量1200.5公斤,比上年减少1.0%;劳均肉类产量141.3公斤,增长10.4%;劳均水产品产量7.8公斤,增长7.6%。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05年,我省以非公和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机遇,通过调整结构、创新技术和实施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已经跃升到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平台,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社会贡献增加,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因素,发挥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主力军作用。年末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18.21万人,当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3.36万人;完成增加值735.85亿元,较上年增长14.7%(2004年基数与经济普查进行了衔接);实现利润156.26亿元,实交税金49.77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210.1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0.2%、31.2%和9.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56.42亿元,增长20.9%,轻工业完成210.77亿元,增长17.5%。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5%,增加0.2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工业拉动作用明显。能源化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6.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8个百分点;有色冶金工业完成366.57亿元,增长5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其他支柱产业中装备制造工业增长17.5%,食品工业增长25.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8.2%,医药制造业增长2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2.1%,纺织服装工业增长1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资产合计5004.14亿元,增长21.2%;实现利润385.9亿元,增长59.8%;税金总额236.42亿元,增长26.7%;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9.64%,提高32.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较快增长。能源类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原煤生产增长15.3%,天然原油增长16.4%,天然气增长2.8%,发电量增长2.6%,原油加工量增长19.8%;多数化工产品保持增长,其中硫酸生产增长4.9%,氢氧化钠增长0.1%,碳化钙增长69.2%,合成氨下降2.4%,化肥下降3.6%;主要建材类产品保持增长,其中水泥增长11%,生铁增长34.9%,粗钢增长39.5%,钢材增长45.8%;家用电器及通讯类产品有升有降,其中空调器用压缩机下降9.9%,程控交换机下降40.4%,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63.6%,彩色显像管增长23.1%,彩色电视机下降3.6%;在其他产品中,汽车生产下降13.4%,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8%,变压器增长8.3%。

建筑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9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实现利税总额25.19亿元,增长25.1%,其中实现利润7.58亿元,增长37.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3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31.73万平方米,增长23.3%;房屋竣工面积1584.1万平方米,增加135万平方米,增长9.3%。亏损企业个数104个,比上年增加1个,亏损面为12.4%,比上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我省继续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加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项目的建设力度,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9.2亿元,增长30.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1.32亿元,增长8.3%。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教科文卫等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从三次产业看,2005年,全省第一产业投资完成32.21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649.61亿元,增长35.7%,其中工业投资完成639.61亿元,增长36%。在工业投资中,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完成214.2亿元、276.46亿元和148.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8%、22.6%和27.8%,工业投资的强劲增长,不仅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而且增强了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157.38亿元,增长29.8%。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教科文卫等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力度加大。2005年,教育业投资91.95亿元,比上年增长4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31.87亿元,增长4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5.92亿元,增长39.9%;卫生业投资13.74亿元,在上年增长74.7%的基础上增长26.6%。

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高。2005年,全省交通运输业投资229.17亿元,投资总额首次超过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公路建设投资188.5亿元,增长11%,占交通运输业投资的82.3%,其中在建高速公路完成投资额1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有6个,分别是:禹门口-阎良高速公路完成10.9亿元、延安-黄陵高速公路完成12.14亿元、吴堡-子州高速公路完成13.5亿元、子州-王圈梁高速公路完成13.1亿元、靖边-安塞高速公路完成17.38亿元和户县-洋县-勉县高速公路完成28.54亿元;全省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4.03亿元,增长近2倍;随着我省西安-延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武汉-安康铁路复线工程、安康-重庆铁路复线工程、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工程以及郑州-西安客运专线工程等先后开工建设,我省铁路建设步入快车道,成为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新亮点。2005年,铁路建设投资完成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倍,增速远远高于交通运输业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其中西(安)延(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投资完成4.2亿元;武汉-安康铁路复线工程(陕西段)投资完成5亿元;安康-重庆铁路复线工程(陕西段)投资完成3.3亿元;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工程投资完成9.5亿元;郑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投资完成2.3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商品房销售趋旺。2005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29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占全省城镇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2%和15.0%。住宅投资仍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点。2005年全省商品住宅开发投资211.05亿元,增长40.3%,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0.8%;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44.18亿元,增长27.8%;办公楼开发投资11.84亿元,下降38.1%。受市场需求和个人购买住房的刺激,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2005年,全省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846.97万平方米,其中销售给个人796.1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6.3%和69.3%;全省商品房屋销售额155亿元,其中销售给个人143.53亿元,分别增长75.8%和82.7%。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开发和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建成投产项目451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0.0%;新增固定资产944.4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2.2%;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727.30万吨,天然原油开采459.99万吨,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584.72公里,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518.50万千伏安,水泥506万吨,新建公路894.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4.94公里,改建公路2440.80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655.40公里,造林面积247.92万亩,水库总容量6.5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9.80万亩,城市道路扩建长度75.5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74.26万平方米等。

五、交通、邮电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1723.6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6%。其中,铁路完成1459.83亿吨公里,增长9.9%;公路完成254.46亿吨公里,增长7.5%;民航完成9.04亿吨公里,增长27.3%。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发送量4.37亿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2.01亿吨,增长13.9%;公路运送货物2.35亿吨,增长10.4%;水运完成货运量114万吨,增长0.9%;民航货物发送量3.9万吨,增长21.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发送量3.77亿人,比上年增8.3%。其中,铁路发送旅客3736.96万人,增长11.1%;公路发送旅客3.36亿人,增长8.1%;水运发送旅客344万人,下降3.4%;民航发送旅客389.53万人,增长20.1%。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3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电信122.84亿元,增长11.4%;邮政14.35亿元,增长4%。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49.55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电信333.12亿元,增长42%;邮政16.43亿元,增长12.8%。

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32.58万门,比上年增长19.3%。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97.42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59.32万户,增长8.5%;移动电话用户938.1万户,增长18.9%,移动电话用户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3.1部/百人和25.22部/百人。城市电话用户561.84万户,增长3.8%;农村电话用户297.47万户,增长18.7%;无线市话用户205.92万户,增长21.6%。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66.36万户,增长42.9%。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2005年,我省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的新措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为促进陕西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拉动作用日益显现。2005年,我省消费品市场延续了前两年的增长走势,连续第三年保持在千亿元以上。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2005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消费增幅差距缩小。随着一系列惠农措施的落实到位,农民购买力有所增强,农村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消费增幅差距缩小。分城乡市场看,2005年,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县及县以下的零售总额完成467.8亿元,增长11.6%,城乡增幅比上年缩小0.5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贸易业增长稳健,住宿餐饮业增势趋缓。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完成1155.62亿元,增长14.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完成140.09亿元,增长12.5%;其他行业零售总额完成26.70亿元,增长7.8%。

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热点继续升温。随着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的提前实现,消费市场出现新变化,消费热点继续升温,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2005年,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23类主要商品零售额统计,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金银珠宝、五金电料、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0%以上;日用品、中西药品、机电产品及设备、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2%以上。

200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沿袭两年来上涨趋势,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城市上升0.9%,农村上升1.8%。2005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七、国内国际旅游

2005年,我省狠抓古遗址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三大系列精品品牌建设,深化旅游市场管理工作,大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客源市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大幅度增长,境外客源市场在开拓中取得新的突破,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353.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6%,创历史最好水平,特色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内旅游发展迅速。以东部发达地区为重点,以红色旅游为热点,兼顾周边地区和省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促进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兴旺与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987.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5%;国内旅游收入316.30亿元人民币,增长16.9%。

国际旅游取得新突破。我省进一步加大对主要客源国客源市场的重点促销力度,来陕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游客增长幅度均在20%以上。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者92.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旅游外汇收入4.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

八、对外经济

2005年,我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外贸易实现新的突破。全年进出口总值45.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创外贸进出口历史最好记录。其中出口30.76亿美元,增长28.3%;进口15.01亿美元,增长20.5%,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5.75亿美元。外贸出口仍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25.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1.9%,比上年增长31.3%。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56个,比上年下降5.5%;合同外资15.82亿美元,增长50.9%;实际使用外资6.28亿美元,增长19.3%。到2005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367个,实际使用外资54.08亿美元。累计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陕西投资。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共完成营业额2.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3%;年未在外劳务人员3850人,增长14.2%。到2005年底,全省具备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达到47家,累计完成营业额15.52亿美元,劳务输出3.74万人次。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商业流通和服务业与全国大市场全面贯通,陕西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为吸收投资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九、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2005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可比口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446.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48.77亿元,增长10.9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33.97亿元,增长19.87%。金融机构可比口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83.1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01%,其中,短期贷款1678.44亿元,下降5.87%;中长期贷款1914.81亿元,增长19.84%。

2005年末,全省境内有各类证券公司4家。其中,证券营业部63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比去年减少2家。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179.44亿元,比上年下降37%。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额845.06亿元,下降28%;国债现货回购成交额190.87亿元,下降70%。

2005年末,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1492家,比上年增加120家;保险中介机构60家,增加23家。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5年保险业务收入9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1%,其中,财产险收入24.79亿元,增长10.62%;寿险收入72.60亿元,增长20.77%;健康险收入4.59亿元,增长9.65%;意外伤害险收入2.79亿元,增长19.89%。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5年赔付额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9%,其中,财产赔付12.58亿元,增长17.54%;寿险赔付4.98亿元,增长3.88%;健康险赔付1.61亿元,增长13.21%;意外伤害险赔付0.81亿元,下降10.44%。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快速增长。2005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07万人,在学研究生5.8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25%、17.03%。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含民办学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0.89万人,在校学生66.6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55%、14.21%。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成人高中)在校生共计147.6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7%,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2.80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28.99%。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新进展。到2005年底,全省又有6个县通过了“普九”验收,全省累计“普九”达标县(市区)103个,人口覆盖率97%。全省共有初级中学2092所(其中职业初中4所),招生69.90万人,在校学生214.22万人。(其中普通初中2088所,招生69.81万人,在校学生213.93万人)。全省小学20711所,招生43.59万人,在校学生340.08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2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6.46%,比上年提高0.7百分点。

2005年全省地方经登记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3项。其中:农、林、牧、渔业62项,采掘业16项,制造业75项,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项,建筑业22项,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5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47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4项,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8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9项。在重大科技成果中,居国际领先水平的16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93项,居国内领先水平的141项,居国内先进水平的58项。授理专利申请量4166件,专利授权量189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45件,实用新型专利1131件,外观设计专利318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省全年成交技术合同3392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2222项,技术转让合同183项,技术咨询合同275项,技术服务合同712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8.90亿元。

2005年全省产学研共建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15个,参加产学研人数1.96万余人。产学研达成合作项目110项,其中重大项目10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91亿元。

2005年全省共有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95个,在陕的国家检测中心13个。全年共制订、修订各类地方标准45个,在监督抽查百姓反应强烈的19个大类14865个批次的产商品中,合格11044个批次,合格率74.3%,比去年同期增长0.7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粉增长0.4%、食用植物油增长6.5%,水泥增长9.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5年,全省文化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市场在规范中求发展,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8个,图书馆111个,文化馆111个,艺术馆11个,博物馆88个,与去年相比持平。

2005年,我省广播电影电视业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至2005年末,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7座,同上年末数。全省共播出88套广播节目,较上年新增2套(汉中、渭南广播电台各增加1套)。广播节目中,省台7套,市级台15套、县级广播电视台66套。全省共播出123套电视节目,同上年末数。其中,省台无线节目3套,有线节目6套;市级台无线节目11套,有线节目15套;县级广播电视台节目88套。

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网干线皮长15490.55公里。较上年末新增1394.03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293万户,较上年末新增41万户。2004年12月28日开播数字电视,全省现有数字电视用户25432户。

全省共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2座,发射功率456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4座,发射功率191.6千瓦,一千瓦以上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20座,发射功率148千瓦,同上年数。全年广电系统共生产电影故事片6部,科教片3部,电视剧18部312集,动画电影2部26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获广播奖2项,电视奖1项。

全省广播综合覆盖率93.21%,电视人口覆盖率94.36%。分别较去年末92.68%、93.66%增加0.53和0.70个百分点。

2005年全省出版报纸种类53种,6.88亿份,31.36亿印张,出版各类杂志种类265种,4865万册,2.34亿印张,出版图书种类4936种,1.74亿册,10.43亿印张。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有119个,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其中省档案馆2005年接待1550人次,查阅档案34300卷。

2005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5366个(不包括个体办诊所6335个),比上年增加229个,主要是由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而增加。全省共有床位10.6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8.03万张,卫生院病床1.92万张。全省有卫生人员16.53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6.04万人,注册护士3.85万人。农村卫生室覆盖率为85.11%。截止2005底,全省有11个试点县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数231.63万人,参合率达81.99%。其中获得门诊或住院医疗费补偿的人数占参合人数的20.73%。

2005年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5年我省群众体育工作以“全民健身回顾展望年”为核心,坚持不懈地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基本做到:全年有安排,月月有活动,形成声势,达到全民广泛参与的目的。全年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达350多次,参与群众达70多万人次。我省共有59个先进单位、51个先进个人、10户全民健身好家庭、1个优秀体育公园、12个优秀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站点、2个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表彰。全省共完成1.6万人的体质监测,布置了45套健身路径、3条篮球长廊、6条乒乓球长廊。第四期“雪炭工程”,即汉中市汉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铜川市新区体育馆的已开工建设,杨凌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已在5月份投入运行。

2005年陕西体育共获得世界冠军2个、亚洲冠军3个,全国冠军10个。在全国十运会上,我省共派出了180名运动员参加了14个大项、113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金牌3枚,银牌7.5枚,铜牌8.5枚,奖牌总数19枚,总分471.5分,使我省体育代表团取得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创历史最好成绩,并荣获全国十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陕西争得了荣誉。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今年2月成立了我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开发小组,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体育产业开发。全年共发行电脑型体育彩票发行6.2亿元,比去年增加3.3亿元,比去年净增加了114%,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十二、环境保护与治理

2005年,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加强监管。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正式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五个专项行动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区域污染防治;以渭河治理为突破口,水环境治理取得较大进展。全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得到加强,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治理取得成效,全社会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2005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45个,总面积9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为7个。10个地级市空气环境质量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37,较上年下降9.2%。酸雨发生频率为9.1%,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6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2.26。与2004年相比,主要污染浓度都有所下降。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嘉陵江、丹江水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4.49、1.02、0.61、0.328、0.314、0.305。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与上年基本持平。

十三、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20万人。其中男性1913.6万人,占51.44%;女性人口1806.4万人,占48.56%,性别比为105.9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7.2万人,出生率为10.02‰;死亡人口22.3万人,死亡率为6.01‰;全年净增人口14.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01‰。城镇人口1385万人,占37.23%,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62.77%。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76%,15-64岁人口占7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2元,比上年增加780元,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人均消费支出6656元,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54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52元,比上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农村竣工住宅面积0.15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82%。

2005年末,我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34.19万人,比上年增长0.79%。2005年度,我省登记失业人数21.54万人,劳动部门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3.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1.3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4.18%,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省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2005年度,我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477.97亿元,比上年增发了61.79亿元,增长14.8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796元,比上年增加1772元,增长13.61%。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2005年度,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326.6万人,比上年净增1.07万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9.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68.2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107.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348.8万人,比上年增加25.8万人,占全省应参保职工人数的88.0%。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5.0万人,达到145.0万人;生育保险新增参报人数5.3万人,达到41.6万人。

2005年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1.6万张,收养1.2万人。城市低保制度不断完善,全省共保障33.3万户、79万人,对其中11.6万人实行了分类施保;资金管理实现了由商业银行向农村信用社转轨,使发放更加便捷,管理更加规范。已纳入农村低保对象38.1万户97.6万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已救助13.1万人,其中大病救助6.73万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城镇建立各种服务设施7379个。安置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1.25万人。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总人口为扣除了机械变动(迁出、迁入)差额后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