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陕西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8:47:31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9次

陕西省统计局

2003年2月28日

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跨越式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过2000亿元新台阶,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035.96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79亿元,增长4.2%,一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第二产业增加值925.78亿元,增长12.2%,二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5%;第三产业增加值806.39亿元,增长9.2%,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23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财政收入252.28亿元,增长1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29亿元,增长17.6%。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型矛盾依然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种植业效益偏低;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城镇部分居民和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

2002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山川秀美”工程,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突出抓好果业、畜牧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9.08亿元,较上年增长6.2%。

种植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总量增加,农产品质量提高。2002年,由于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加之有利的气候条件,全年农作物单产较上年增加,其中棉花、油料、麻类、糖料、蔬菜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除棉花、烤烟因面积减少较多总产量比上年减少外,其它农作物总产量均较上年增加,油料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林业生产发展迅猛。由于我省认真兑现国家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各地植树种草积极性空前高涨,2002年,全省退耕还林(草)势头强劲,主要林产品呈恢复性增长。

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对加快我省畜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以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区畜牧业逐步走出有散养、放养到舍饲的转型期,产品畜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产出水平提高。畜禽存、出栏、畜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

2002年,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166.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1.5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31.89万吨,增长0.6%。按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462公斤,比上年增长2.4%;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4.1千瓦,增长7.9%。按播种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生产粮食2960公斤,比上年增加6.6%;生产棉花1004公斤,增产1.5%;生产油料1464公斤,增产13.6%。按年农业劳动力计算,劳均粮食产量1010.7公斤,比上年增长2.0%;劳均肉类产量106.4公斤,增长8.9%;劳均水产品产量6.4公斤。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省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8.08亿元,增长13.3%;集体企业完成26.08亿元,增长5.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5.98亿元,增长18.7%;股份制企业完成177.43亿元,增长1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54.05亿元,增长9.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8.97亿元,增长16%。按轻、重工业分类,全省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9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7.46亿元,增长11.4%。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我省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全省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加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6.23亿元,增长22.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33.11亿元,增长22.4%;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92.9亿元,增长12.4%;医药制造业完成82.34亿元,增长20.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完成80.81亿元,增长10.6%。以上六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8.4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1.9%。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4.26,比上年增加10.71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442.07亿元,增长14.5%;实现利税总额204.42亿元,增长28.1%,其中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90.76亿元,增长46.7%。亏损企业亏损额29.1亿元,下降2.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55.05亿元,医药制造业9.02亿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62亿元,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17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54亿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82亿元,以上六个行业共实现利润81.2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总额的67.8%,比上年增加20.07亿元,占全省增加额的69.5%,增长32.8%。

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较快增长。能源类产品均保持较快增速,原煤、天然原油、天然气、发电量、原油加工量增长13-28.9%;化工产品稳中有增,合成氨、化肥增长5%以内,硫酸生产增长12.3%,电石增长70.3%;建材、冶金、机械、有色类产品有升有降,汽车、生铁增长70%以上,钢、成品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6.7-29.3%之间,平板玻璃、变压器出现下降;家用电器及通讯类产品增降幅度较大,空调器用压缩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10%以上,彩色显像管增长26.7%,彩色电视机增长61.2%,家用电冰箱生产下降59.7%,程控交换机下降12.8%;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省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利税总额10.50亿元,增长13.1%,其中实现利润2.35亿元,增长14%。施工工程个数为1438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1271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8.4%;房屋施工面积33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1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333万平方米,增加413万平方米。亏损企业个数125个,比上年减少6个,亏损面为15.5%,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800.77亿元,增长14.2%;集体经济投资48.10亿元,增长22.7%;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25.52亿元,增长14.3%。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515.52亿元,增长15.9%;更新改造投资148.44亿元,增长6.8%;房地产开发投资123.58亿元,增长23.8%。在全省投资总额中,地方项目投资779.47亿元,增长21.7%。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今年以来,随着种草种树退耕还林生态建设项目的启动,农业水利业投资大幅提高,全年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3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9.39亿元,增长14.7%,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67.4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17.62亿元,增长15.8%,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46.49亿元,增长3.0%;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业投资3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全年商品房建设投资9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商品房施工面积1844.97万平方米,增长43.8%;竣工面积636.07万平方米,增长9.9%。住房制度改革政策效应显现,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72.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437.16万平方米,增长27.4%。在商品房销售面积中,个人购房比重已达93.8%,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全省89项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12.02亿元,为年计划的100.8%。到位资金193.28亿元,到位率为91.9%,是近五年来资金到位率最高的一年。城市天然气气化工程、西安北石桥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程、铜川市污水处理厂、宝鸡市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竣工,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得到控制,推动了城市发展;亨通泰乐菌素200吨/年扩建工程、神木浮法玻璃厂、绿色出版示范工程、拓普西北软件园、西安康鸿片型化压电陶瓷变压器示范工程等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安至户县高速公路、榆林至陕蒙界公路建成通车,使我省公路“米”字型主骨架基本形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的完成,提高了农村用电质量;国家粮库建设项目、汉中监狱迁建工程、西安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基本建成,社会效益逐渐显现。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239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5.0%;新增固定资产393.4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9.3%;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498万吨,天然原油开采113.7万吨,天然气管道输送长度25公里,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598.6公里,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79万千伏安,水泥355.6万吨,光纤通讯电缆986芯公里,啤酒5万吨,新建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营运里程384.1公里,新建公路67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9公里,改建公路2464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360公里,造林面积4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等。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稳步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110.3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1%。

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817.6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8%。其中:铁路651.39亿吨公里,增长11.7%;公路165亿吨公里,增长3%;水运0.24亿吨公里,下降4%;民航1.0亿吨公里,增长5.3%。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455.2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4%。其中:铁路232.89亿人公里,增长5.1%;公路170亿人公里,增长2.7%;水运0.5亿人公里,增长4.5%;民航51.93亿人公里,增长6.7%。

邮电主营业务收入95.27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38.53万门,比上年增长61.9%。本地电话年末用户538.93万户,比上年增长26.6%,新增113.1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58.88万户,比上年增长20.7%,新增61.6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80.06万户,比上年增长40%,新增51.48万户。移动电话年末户数达到481.33万户,比上年增长65.2%,净增189.93万户。

国际旅游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全年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8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外国人71.8万人次,增长12.6%,港、澳、台同胞13.2万人次,增长8.5%;分国别看,外国游客主要来源于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韩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全年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增长13.6%。

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73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158.1亿元人民币,增长11.2%。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国内需求逐渐回升,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1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9.05亿元,增长10.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39.11亿元,增长7.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6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餐饮业零售额85.00亿元,增长17.7%;制造业零售额61.72亿元,增长10.2%;其他行业零售额119.49亿元,增长0.7%。其中,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103.15亿元,下降0.9%。

全省物价水平基本平稳,除烟酒及用品类较上年上升1.5%外,其余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较上年下降1.1%,其中城市下降1.8%,而农村上升0.4%。2002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值达22.25亿美元,创外贸进出口总值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8.0%,其中出口13.77亿美元,增长24.3%;进口8.48亿美元,下降11.0%。全年实现贸易顺差5.29亿美元。外贸出口仍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11.7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5.1%,增长25.8%。2002年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和香港。

外商在陕投资稳步增长。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203个,合同外资840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实际使用外资41064万美元,增长12.6%。从项目来源看,外商投资主要为香港、美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积极融资放贷,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02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7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22亿元,增长1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08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短期贷款1493亿元,增长8.4%,中长期贷款1042亿元,增长2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省境内有各类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63家(含外地公司在陕的营业部)。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2年保险业务收入61.8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其中,财产险收入14.8亿元,寿险收入43.6亿元。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2年赔付额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和短期人身险赔付6.7亿元,寿险赔付5.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在改革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继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省招收研究生1.22万人,在学研究生3.0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0.9%和26.3%。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9所(含民办高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4.7万人,在校学生41.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4%和29.7%。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共有各类学校1302所,在校学生105.3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41.1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38.6%,与上年持平。义务教育工作成效明显。到2002年底,全省又有4个县通过了“普九”验收,累计“普九”的县(市区)已达90个。全省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14.1万人,比上年增长6.2%。小学在校生433.2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8.4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3.37%,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2002年成人高等教育招收本、专科学生8.1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在校学生20.6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含普通中专成人班)4.1万人,成人中小学在校学生17.0万人。2002年底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7万人,基本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

2002年全省地方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47项。其中:农、林、牧、渔业77项,采掘业13项,制造业50项,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项,建筑业9项,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0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33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74项,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6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6项。在重大科技成果中,居国际领先水平的14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94项,居国内领先水平的115项,居国内先进水平的49项。全年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的科技成果224项。授理专利申请量2527件,专利授权量1524件。

2002年全省地方国有事业、企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4万人,其中高级职务1.1万人,中级职务18.3万人,初级职务38.7万人。

全省全年成交技术合同549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16亿元。

2002年全省产学研共建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12个,参加产学研人数1万余人。产学研达成合作项目110项,其中重大项目11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45亿元。

2002年全省共有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97个,在陕的国家检测中心13个。全年共制订、修订各类地方标准10个,监督抽查产品2600批次,抽查商品1200批次,定期监督检验11020批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8个,文化馆111个,博物馆88个。2002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地、市以上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电视台1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7座,较上年增加20座(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调整后,原67座已批县级广播电视台除上划1座外,全部纳入省公共频道管理。原报总局待批的21个县级广播电视台也全部纳入省公共频道管理)。至2002年末,全省共播出84套广播节目。其中,省台6套,市级台12套,县级广播电视台66套。全省共播出123套电视节目,其中省级台无线电视节目4套、有线电视节目4套,地市级台无线电视节目11套、有线电视节目17套,县级台有线电视节目87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5572小时;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2.87%,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2部,其中电影《美丽的大脚》获得中国第2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4个奖项,这是我省自电影《野山》获得中国第6届金鸡奖后再获此殊荣。全省出版报纸6.7亿份,出版各类杂志5365万册,出版图书1.78亿册。全省共有档案馆118个,并面向社会开放了大量的各类档案。

2002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5240个(不包括个体办诊所7130个),由于撤乡并镇,比上年减少323个。全省共有床位10万张,比上年增加0.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9.5万张。全省有卫生人员16.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3.5万人。全省共有执业医师6万人,注册护士3.7万人。由于2002年全省行政村数31197个,较去年增加181个,加之卫生机构分类代码的调整,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为85.9%,较上年降低了2.3个百分点。

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首次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特奥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在亚运会上,我省共有8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代表我国参加比赛,并取得4金、4银、1铜的好成绩;组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非奥运项目)比赛,获得1金3银。国力足球俱乐部和东盛男篮继续保留在甲A联赛赛场,扩大了陕西省的体育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在2002年的国际比赛中,全省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8个、亚军5个;全国冠军10个,亚军10个。

十一、环境保护与治理

2002年末全省有各级环境监测站74个,环境监测人员1687人。2002年全省工业污染源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步伐明显加快,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环境保护投入显著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开工建设160多个重点环保工程及污染源治理,总投入达48.1亿元。批准新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使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2个,占国土面积3.84%。批准划定17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使全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总数达到51个,全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良好。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完成改造,北石桥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投入运行,铜川、延安市污水处理厂已进行调试。编制完成了渭河、汉、丹江水污染防治、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一线两带环境保护以及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保护等五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与2001年相比,全省水环境按功能区达标的地级以上城市个数占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0%,主要水体国控断面满足三类标准的比例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1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5项污染物控制指标,分别比2001年下降8.3、9.6、11.5、6.6、10.0个百分点。全省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3.15,比上年下降7.4%;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35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5%;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3%。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延河、无定河6条主要河流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7.47、0.40、0.86、0.41、1.66、0.72,延河、无定河水质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水质基本与上年持平。固体废物排放量以及声环境基本维持上年水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

根据200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缓。由于计划生育力度逐步加大、生育观念的改变和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继续减少,2002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0.48‰,人口死亡率为6.36‰,人口自然增长率4.12‰,比上年下降0.04个千分点。据此推算,全省年末总人口为367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5.17万人,乡村人口2538.53万人。总人口中,男性1888.28万人,占51.40%;女性人口1785.42万人,占48.60%;男女性别比105.7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因近几年受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全省人口年龄构成中,0-14―岁的人口为821.07万人,占22.35%,比上年下降2.1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为2558.37万人,占69.64%,比上年上升0.8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4.26万,占8.01%,比上年上升1.28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31元,比上年增加847元,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6%;人均消费支出5378元,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7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96.25元,比上年增长5.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1.20元,比上年增长12.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9%。

农村竣工住宅面积0.27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09%。

2002年末,我省城镇从业人员为331.61万人。比去年减少1.51万人,下降0.45%。到2002年末,我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9.2万人,比上年减少2%。2002年劳动部门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6万人,职工再就业人数为6.8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3%。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2002年是我国工资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省在岗职工工资快速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度,我省职工工资总额为333.23亿元,比上年增发了36.87亿元,增长12.4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351元,比上年增长13.5%。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2002年度,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315.72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261.3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90.8万人,比上年增长8.9%。到2002年末,全省10个地市和杨凌示范区的107个县(区)全部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260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占全省应参保人数的68.3%。另外,今年我省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达到73.5万人,比上年增长1.3倍,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1.65万张,收养1.16万人。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保障人数已达95.4万人。建立起各种服务设施32138个,共安置志愿兵和城镇义务兵1.1万人。全省有乡镇数1613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数826个。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总人口为扣除了机械变动(迁出、迁入)差额后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