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0日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按照“两个率先、五个突破”的目标任务要求,积极应对非典疫情挑战,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努力加快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进步。
一、综合
2003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生产总值12310.6元(按总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4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3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9.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0∶23.8∶66.2。生产总值占全自治区GDP的34.8%。
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537万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市本级收入16793万元,同比增长9.51%;县(区)级收入7744万元,同比增长11.39%。财政支出完成100435万元,比上年增长6.0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6176万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20万元;教育支出22269万元;卫生支出5799万元。
各项税收收入完成2.33亿元。其中:增值税4709万元,增长12.25%;营业税12910万元,增长9%;企业所得税1614万元,增长13.34%。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比上年上涨0.5%,略有回升。其中:食品类上涨1.0%,衣着类上涨2.6%,交通上涨1.3%,其他类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2003年,全市民营企业达到512家,比上年增加148家,注册资本3.09亿元,增长60.9%。个体工商户达到18395户 比上年增加1198户,注册资金2.8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纳税额为1.78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6.7%,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拉动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市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较小,财政自给率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不快,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城乡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合理布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三是劳动力素质不高,观念落后,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四是民族工业的规模小,效益低,旅游经济市场活力不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2.9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3.13万亩,比上年减少3.64万亩;油料播种面积7.28万亩,比上年增加1.1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72万亩,比上年增加2.37万亩。农业结构稳定调整,“粮、经、饲”比重由上年的79.8∶17.9∶2.3调整为73.0∶20.3∶6.7,蔬菜、畜牧产值在整个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特色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8.35万吨 -5.25
油菜籽 1.41 万吨 12.8
蔬菜 7.81 万吨 -18.13
年末牲畜存栏 165 万头(只) -0.1
其中:牛 67.22万头 4.67
猪 2.7万头 -7.22
羊 91.62万只 -3.16
牲畜出栏率 31.92 % 2.2个
肉类总产量 2.34 万吨 9.35
奶类 2.25 万吨 6.9
羊毛 516.06吨 -34.86
2003年,全市植树造林完成6.6万亩,比上年增长3.61%;完成封山育林2.28万亩。
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农用拖拉机达1.56万台,比上年增加3866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4.98千公顷;农牧区用电量333万千瓦时。
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0.6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65亿元、农村工业总产值0.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0.5亿元、运输业总产值0.6亿元,商业总产值0.33亿元。乡镇企业实现产值5.28亿元,比上年增长70.7%;完成多种经营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三、工业、建筑业及国有企业改制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亏损面下降,总体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市属乡及乡以上各经济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74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87.01万元,下降1.5%,集体企业完成14536.7万元,增长32.9%,股份制企业完成1241.4万元,减少21.1%,其他经济类型400.05万元,减少4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79亿元,增长39.5%;产品销售率112.28%,比上年提高了23.68个百分点。
2003年完成了3家国有企业的兼并、租赁和改制工作,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净利润2681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在扩大投资政策的有力拉动下,建筑业持续快速增长。列入我市统计范围内的31家建筑业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8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1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市属基本建设计划投资规模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7%,当年完成投资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0.2亿元其它投资完成2.5亿元。2003年在全市基建和更改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7.6亿元,比上年增长73.57%。基础设施投资中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完成3.7亿元,增长46.32%。
市属全年固定资产项目257个,本年投产项目166个,竣工房屋面积19.8万平方米,本年新增固定资产7.8亿元。建成了一批农林牧、水利、生态环境、市政道路、文化、卫生、乡镇基层政权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2003年,完成公路货运总量63.5万吨,增长27%,完成公路客运总量6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4%;完成管道运输12万吨,完成航空运输旅客吞吐量69.9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4万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3年城市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0万门比上年增加8.13万门,增长6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54万户,比上年增加 2.85万户,增长33%;移动电话用户17.43万户,比上年增加5.07万户,增长41%;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295万元,比上年增长18.26%。
六、国内贸易、旅游业
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7.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6%。其中:市的零售额20.75亿元,增长7.2 %县的零售额4.64亿元,增长6.02%,县以下零售额1.77亿元,增长9.05%。
全市旅游企业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4.57亿元。其中:归口我市行业管理的旅游涉外宾馆、饭店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1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35%。其中:外国游客1.46万人,比上年减少43.85%;完成旅游营业收入1.17亿元,增长3.54%。
七、金融业
金融运行良好,存贷正常。到2003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年末存款余额216.31亿元,比年初增长10.54%。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137.07亿元,增长4.71%;居民储蓄存款50.05亿元,增长30.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7.33亿元,比年初增长16.46%。其中:短期贷款47.21亿元,增长7.77%;中长期贷款49.46亿元,增长29.33%。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20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54%,累计现金支出206.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31%,累计现金净回笼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0.73%。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教育事业2003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48所其中:高等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中学24所,特殊学校1所,完小109所,教学点304个在校学生9.53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2003年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0个病床位150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431张。医疗卫生人员2847人其中医生1042人,护师、护士664人药剂人员129人检验人员101人。
科技事业,2003年重点科技项目35个投入总资金1071万元 其中:市财政拨款318万元国内外科技援助235万元含设备折款 自治区科技厅支持273万元项目承担单位配套投入245万元,完成了《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拉鲁湿地对拉萨气候的影响及保护恢复对策研究》、《拉萨边远农牧区“光明工程”实施》等10项科技成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和科技储备。
文化事业,全市有专业和业余艺术表演团20个,电影机构37个,群众文化、艺术馆站48个。2003年出版图书824万册、报纸3605万册、各类杂志64.2万册。新建各类广播电视台(站)203座,完成了林周、当雄、尼木、曲水、墨竹工卡五县县级电视发射系统改造,城关区、当雄、曲水、堆龙德庆、达孜五县(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自治区验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77 %和92.75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全市年末常住人口 52.1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2.08 万人,增加13514 人。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156748 万人,增加10112人,乡村人口(农业人口)264079万人,增加1260 人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11.57‰ ,死亡率6.65 ‰ ,人口自然增长率4.92 ‰ 。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全市就业人员23.64万人,比上年增长2.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城乡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64.68元,同比增长8.5%。消费性支出8012.88元,比上年增长1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65.1元,比上年增长14.7%。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19.93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21.4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15家,参保人员538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14人,保障标准人均180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市直单位有141个,参保职工和退休人员为21691人。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了全市各乡镇村,覆盖率达95%。农牧民人均拥有合作医疗费47元,城关区农牧民和居民达到64元。
注:
1本公报统计范围为拉萨行政辖区内全部社会经济活动。
2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3年拉萨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为准。
3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统计局的要求,我市GDP的中文名称改为拉萨市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不变。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仍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全市人口数按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所得,户籍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的人口年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