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德宏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5:02:33 来源:德宏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18次

德宏州统计局

2007年3月12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州委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战胜经济发展中各种困难因素的影响,全州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70.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18.70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增加值29.6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33.1∶21.6∶45.3,调整为31.3∶26.6∶42.1。

物价总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类上涨1.4%,主要是由于食糖价格上涨27.4%、鲜菜价格上涨8.3%;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3.8%,其中:生产资料上涨7.1%。

劳动就业再就业取得新的成就:全年社会从业人员63.95万人,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5.6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4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8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6%,比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060人。

二、农   业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9%;粮食播种面积138.57万亩,比上年下降1.0%;油料面积15.79万亩,下降15.0%;甘蔗种植面积88.99万亩,增长35.8%;茶叶种植面积19.35万亩,增长18.5%,蔬菜种植面积14.23万亩,增长7.6%。

全年粮食总产量40.97万吨,比上年增长1.7%,油料产量13019吨,下降12.9%;甘蔗产量408.1万吨,增长25.0%,茶叶产量8868吨,增长27.1%,蔬菜产量10.53万吨,增长14.7%;水果产量达到11.78万吨,增长37.3%;以柠檬、麻竹、咖啡、澳洲坚果、滇皂荚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面积达到36.81万亩,初具规模。

畜牧业发展较快,渔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出栏肉猪429351头,比上年增长8.3%;肉牛35180头,增长12.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9953吨,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44903吨,增长9.6%。蛋、奶产量分别为1970吨和1585吨,增长18.5%、30.5%。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年末,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8847万瓦特,比上年增长6.8%;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95万瓦特。拥有农用小型拖拉机35681台,农用运输车1173辆,机动脱粒机1855台,联合收割机685台,碾米机6961台,磨面机2047台,其中:农用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碾米机、磨面机分别比上年增长7.0%、22.5%、2.6%、10.6%。全年机耕耙面积136.1万亩,其中:机耙面积68.5万亩。机收面积33.5万亩。全年有效灌溉面积89.04万亩,其中: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21万亩;新增2.87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6.48万人,新增2.97万人;治理水土流失170.4万亩,新增5.25万亩。全年农村用电3637万千瓦小时,增长8.1%。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7.6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4.62万亩,森林覆盖率62.79%。年末全州城市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6155亩,建立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6.93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等级旅游景点6个,即:4A级旅游景区3个,2A级景区2个,1A级景区1个。园、景区面积827.8万平方米。

三、工   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紧紧围绕“工业富州”的发展战略,加快优势资源整合,巩固壮大以制糖、电力、水泥、电冶、电解铝、硅为主的骨干工业,挖掘培育新的增长亮点,与此同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生产能耗,全州工业生产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95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实现增加值148854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18523万元,比上年增长8.1%;集体企业产值13589万元,比上年下降10.8%;股份合作企业产值3061万元,比上年增长10.2%;股份制企业产值280631万元,比上年增长21.4%;外商和港澳台商企业产值5145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它经济产值48608万元,比上年增长4.8%。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91.9%,比上年提高76.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户,亏损19户,亏损面32.2%,比上年的44.6%缩小1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140万元,比上年10263万元,增加25877万元,增长2.5倍;实现利税59305万元,比上年25141万元,增加34164万元,增长1.4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壮大,重点建设成绩显著。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城镇投资346874万元,增长15.1%;农村投资17534万元,下降2.8%;房地产投资45822万元,增长67.3%。在投资总额中:上亿元项目33个,比上年增加9个。完成投资总额207838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7%,其中:电力投资拉动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个百分点。

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入运行。能源建材方面:大盈江三级电站、木笼河三级电站实现当年投入运行,装机总容量为24万千瓦,年产45万吨奥环水泥建成投入生产;市镇方面:以芒市宾馆、芒市会堂、中缅友谊馆、华丰商城为主的城区建设及道路改造相继完工投入使用,极大地强化了市政基础设施,全州市容市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五、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965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79万元,增长14.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82386万元,增长7.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196653万元,比上年增长7.8%;餐饮业零售额35137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他行业零售额22175万元,比上年增长65.3%。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全年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339343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批发额302904万元,增长6.8%;零售额36439万元,增长40.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出口增长,进口下降。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6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出口总额33515万美元,增长23.7%;进口额9101万美元,下降23.6%;实现贸易顺差24414万美元,比上年增加9222万美元。引进外资取得进展。全年直接引进外资项目3项,实际到位资金830.51万美元。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9.6万人,比上增长2.6%,其中:海外游客5.51万人,增长15.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86亿元,比上年增长3.9%。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拥有民用车辆20.39万辆,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民用汽车3.68万辆,增长12.7%。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790万吨,比上年增长17.5%;完成客运量954万人,比上年增长25.0%。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3425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9%,旅客周转量868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7.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24060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3169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20891万元。年末用户交换机总容量29.8万门;拥有固定电话15.89万户,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城市固定电话8.0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8.61万户,比上年增长18.3%;互联网户达到2.41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州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落实,严格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做到应收尽收,全年财政总收入91256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621万元,增长3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9280万元,增长15.5%;营业税15921万元,增长37.8%;企业所得税713万元,增长25.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1121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农业生产支出13598万元,增长16.7%;教育支出36736万元,增长27.4%;卫生事业支出14341万元,增长20.6%。

金融信贷运行良好。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企业存款23.01亿元,增长16.7%;居民储蓄存款85.27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短期贷款27.1亿元,增长23.7%;中长期贷款46.2亿元,增长21.2%。年末货币投放12.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4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8534万元,增长23.6%;人寿保险费收入15784万元,增长16.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取得成效。全年幼儿园招生18678人,在校生23544人;小学招生18192人,在校生110287人,小学升学率96.9%;学龄儿童入学率96.6%;普通中学招生19776人,在校生60340人;德宏师专招生数1392人,在校生3241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486人。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成就硕果累累。2006年全州实施省州级科技项目52项,实际完成42项,投入资金467万元。获省州科技奖3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3项,目前有的项目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研究所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7个,50个乡镇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9%;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5座,有线电视用户7.11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3.0%;全年出版各类报纸225.6万份,各类书籍73种,共29.85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有卫生机构91个;病床3458张,其中:医院2482张,卫生院852张。医疗卫生队伍壮大,年末有卫生技术人员3184人,其中:执业医师1154人,助理医师258人,注册护士1118人,药剂员161人。全年诊疗158.97万人次,其中:急诊8.63万人次,门诊147.82万人次,入院7.11万人次,出院7.08万人次。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成绩喜人。全年举办各类形式的体育运动活动27次,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2次,获得金牌17枚,银牌20枚,铜牌9枚;全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员50.1万人,占总人员的43.0%。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加大对污染较大的重点工业企业及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当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7个,完成投资2034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63.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1.3%。

十二、人口

人口适度增长。2006年,全州总人口1165002人,其中:农村人口821784人,城镇人口343218人;出生人口16570人,出生率14.31‰;死亡人口7341人,死亡率6.34‰;全年净增人口1420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7‰。总人口中:傣族352223人,景颇族134481人,傈僳族29305人,阿昌族29419人,德昂族13756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质量继续改善。年末,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3元,比上年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87元,比上年增长12.1%,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900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86元,比上年增长7.3%,生活条件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31.1平方米,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0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3%。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轿车4.3辆,摩托车95.7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35.3辆。城乡居民人均存款7364元,比上年增长9.1%。

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州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6698人,医疗保险90243人,失业保险45585人;有1.42万户,3.40万人领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比上年增长6.6%。

注:本公报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其他指标均为年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