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西双版纳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4:39:05 来源:西双版纳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05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统计局

2006-3-19

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州委、州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的发展战略,按年初州委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GDP)为78.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占GDP比重比上年高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0:26.1:39.9。人均现价生产总值达8972元。

二、农业

州委州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贯彻中央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和落实粮食直补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养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进展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全州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4136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

2005年全州干胶产量达190743吨,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农垦系统干胶产量达104498,比上年增长3.4%,农村干胶产量达62160吨,增长12.5%。

畜牧业生产在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中得到长足发展,主要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渔业生产保持增长。水产品产量达11809吨,比上年增长22.9%。

农机装备水平提高,机械设备不断增加,农村能源使用量加大,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年末(不含农垦系统)农业机械总动力70159万瓦特,比上年增长6.7%;农用载重汽车322辆,比上年增长3.9%;农用运输车527辆,比上年增长5.8%;大中型拖拉机1851台,比上年增长30.4%,小型及手扶拖拉机45069台,比上年增长4.7%;联合收获机297台,比上年增加68台,增长29.7%。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25838吨,比上年增长22.1%;农村用电4586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4%。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2005年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为229475万元,比上年增长28.0%,实交各种税金5077万元,比上年增长77.0%,乡镇企业6684个,比上年增长1.9%,从业人员41803人,比上年增长9.3%。

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紧跟市场需求,注重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优势产业带动作用突出,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2005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6262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9%。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全州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1451万元,比上年增长1.3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5%,比上年提高46.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18.6%,比上年提高2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3.2%,比上年降低6.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9次,比上年多周转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2%,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92766元/人,比上年增长12.5%;产品销售率97.1%。

固定资产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扶优限劣,使固定资产投资处于新的一轮增长期。2005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66935万元,比上年增长63.3%,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439041万元,比上年增长60.0%,集体单位完成投资5360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4707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在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52362万元,比上年增长60.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278万元,比上年增长69.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726万元,比上年增长95.4%。全年施工项目数360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59个。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50.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5%,房屋竣工面积94.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9%。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13465万元,比上年下降45.8%。

2005年在投资高增长的影响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5%,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69313元/人。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州拥有民用汽车25978辆,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载货汽车12428辆,比上年增长29.3%。载客汽车11926辆,比上年增长16.5%。民用机动船86艘,比上年增长41.0%。公路通车里程6139.97公里。民航航班11424架次,比上年增长5.7%,接送旅客122.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

邮电通信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管理,增强服务水平,使邮电通信业得到稳步发展。2005年,全州邮政、电信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2466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州31个乡镇均开通了自动电话网,固定电话数达27.76万户,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宅电话13.73万户,比上年增长9.2%;公用电话1.1万部,比上年增长29.4%。移动电话用户22.95万户,比上年下降0.6%。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1.52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6.05部/百人。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和适度的物价上涨拉动,促进了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旺。2005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5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县以上141511万元,比上年增长22.0%,县以下73684万元,比上年增长2.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2039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180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个体私营经济129231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他经济47501万元,比上年增长2.2%。

由于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幅度高于上年水平。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5年我州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加强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了边境经济贸易的稳步增长。2005年,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达2193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156228万元,比上年增长4.0%;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进口总额46477万元,比上年增长66.0%,出口总额109751万元,比上年下降10.2%;边民互市成交额47362万元,比上年增长17.0%;经济技术合作15796万元,比上年增长83.5%;边境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创汇77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5年全州接待国内游客269.9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5%,接待海外游客3.1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7.8%,旅游综合总收入243985万元,比上年下降1.4%。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做到应收尽收,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增长。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38140万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增值税收入3946万元,比上年增长42.6%;营业税收入16794万元,比上年增长40.7%;企业所得税454万元,比上年下降9.6%;个人所得税593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地方财政支出13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9%。

全州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强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各项存、贷款余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州各项存款余额10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54亿元,比上年下降3.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10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农业贷款49398万元,比上年增长3.4%。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91.92亿元,比上年下降0.1%;金融机构现金支出3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0.7%。

保险事业不断加大服务力度,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2005年全州保险费收入21298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人寿保费收入16431万元,比上年增长27.7%,财产保费收入4867万元,比上年增长7.2%;赔偿总支出4370万元,比上年增长41.1%。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带动作用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使科技进一步取得新成果。2005年获州科技进步奖37项,比上年增加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8项。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得到提高。2005年全州学校招收各类学生(未含学前教育)35963人,比上年下降3.3%,其中:高等教育(专科层次)762人,比上年增长4.8%,高中阶段教育4261人,比上年增长5.1%,初中阶段教育15542人,比上年下降5.3%,小学15398人,比上年下降3.9%;各类在校学生(未含学前教育)153697人,比上年下降1.4%,其中:高等教育(专科层次)1763人,比上年增长4.6%,高中阶段教育11465人,比上年增长5.2%,初中阶段教育46127人,比上年下降1.3%,小学94342人,比上年下降2.3%;各类毕业生33858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高中阶段教育3242人,增长0.2%,初中阶段教育14821人,增长15.8%,小学15795人,下降9.0%。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3.64%,比上年降低1.13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55%,比上年上升3.58个百分点。农民小学毕结业人员1033人,成人技术培训毕结业人员57973人,农民扫盲毕结业人员324人。

高考人数、普通高考上线人数继续上升。2005年高考报考人数3160人,比上年增长0.6%;普通高考上线人数1066人,比上年增长39.7%,录取人数1562人,比上年下降0.3%,录取率49.43%;中专录取1188人,高中录取323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11.5%。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2005年全州文化事业机构48个,从业人员374人。其中:艺术事业机构5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35个,乡镇文化站31个,乡镇文化从业人员114人。艺术团体国内演出场226次,国内观众647千人次,比上年增长24.2%。

广播电视积极推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州共有电视发射机344部,比上年增长0.9%;卫星地面收转站537座,比上年增长14.3%。全州31个乡镇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15%;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87.48%,分别比上年提高2.63和0.83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州有卫生机构66个,拥有床位数3422张,卫生技术人员3230人。妇幼保健机构孕产妇死亡率为85.84/10万,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传染病发病率为424.18/10万,比上年下降0.79个千分点。

全州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使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我州参加云南省各项比赛获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7枚。参加云南省青少年各项比赛获第一名1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2个。

九、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州年末户籍总人口880837人,比上年增长0.5%,年平均人口878517人。年末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09746人,比上年增长1.0%;少数民族人口671295人,比上年增长1.9%,占全州总人口的76.2%。年内人口出生率为13.31‰,比上年下降0.9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74‰,比上年下降0.4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172元,比上年增长8.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874元,同比增长6.9%。

2005年全州全部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313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国有单位14860元,比上年增长15.0%,集体单位9741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他单位11230元,比上年下降1.5%。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城镇私人竣工房屋面积72811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房地产开发竣工住宅面积30097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9.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6.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6.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8%。

2005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4191人,比上年下降24.0%。登记失业率为3.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年末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71万人,比上年增长3.6%。其中:参保职工3.03万人,比上年增长4.1%;参保的离退休人员0.68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全州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3.6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5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4.0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发展。2005年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个,年末在院人数56人。其中:社会福利院2个,年末在院人数16人;优抚对象户数793户,优抚对象341人。优待总金额94万元。

注:

1、2005年快报数与本公报数有出入的以本公报数为准。

2、2005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统计数。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额仅为邮政、通信业务量。

5、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计算未扣除物价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