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普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3:31:31 来源:普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13次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普洱市更名为契机,着力打造茶、林、矿、电四大支柱产业,战胜了“6·3”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普洱的要求,抓紧抓好各方面工作的落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活力增强,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除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外,其余宏观调控目标全部顺利实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投资需求持续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金融存贷款较快增长,保险业持续发展;招商引资、旅游、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喜人局面。

一、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5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878元,比上年增加1025元,增长14.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1.5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0%,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4.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拉动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9.20亿元,增长23.4%;建筑业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4%,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形成。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够协调,服务业比重不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任务相当艰巨。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稳定物价、成品油供应、住宅、道路交通、环境等方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等等。

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7年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6·3”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成绩。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一)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茶叶、甘蔗、烤烟、蚕桑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面积比上年调减1.4%,农业科技水平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3.46万吨,比上年增加0.31万吨,增产0.4%。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表

注:茶叶产量不含野生古茶

(二)林业生产取得突出成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资源林政管理大为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继续有效实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939公顷,迹地更新面积9421公顷,零星(四旁)植树409万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4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2927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9%。木材产量197.1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7%;松脂产量9.32万吨,下降3.3%。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受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影响,存栏有所下降,但出栏增加,肉产量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1.06万吨,比上年增长7.7%。水产品产量为2.30万吨,比上年增长3.5%。

主要畜牧、水产品产量表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4864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3.0%;大中型拖拉机4608台,小型拖拉机13965台。全年农机化投入12104万元,比上年增长43.0%,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6263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8.3%;化肥施用(折纯)量52945吨,比上年增长14.8%。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1.0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9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2.427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55万公顷;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1.62万人。建成水库(塘坝)632座,其中: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65座,塘坝357座,水库总库容47902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52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8625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5146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6216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2851万立方米。

三、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一)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随着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有效实施,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狠抓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产业培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开拓产品市场,全年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74.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8%。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高速增长,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产值18.71亿元,增长43.4%;重工业完成产值38.59亿元,增长18.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60亿元,增长25.0%;集体工业完成产值0.38亿元,下降20.3%;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27亿元,下降58.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39.65亿元,增长22.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6.45亿元,增长121.5%;其他企业完成产值1.95亿元,下降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注:发电量不含漫湾、大朝山电站电量分成

(二)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4.25%,同比提高31.74个百分点;实现产值57.30亿元,增长25.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5%,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52.72亿元,增长20.9%;实现利税总额10.42亿元,增长56.3%,其中实现利润5.51亿元,增长79.2%。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5858元/人,增加23215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建筑业有较大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城镇投资75.16亿元,增长17.5%;房地产开发投资10.66亿元,增长136.3%;其他投资20.27亿元,增长123.8%。全年施工项目780个,比上年增加10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54个,增加94个;资金落实情况相对较好,累计拨贷款资金65.23亿元,比上年增长33.0%。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43亿元,磨思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思澜公路二期工程、澜沧至惠民公路加快建设,景谷至永平公路建成通车。电站建设完成投资51.23亿元,糯扎渡电站提前一年实现大江截流,居甫渡、戈兰滩电站下闸蓄水,龙马河、土卡河电站投产。水库建设完成投资0.81亿元,景东南洋河水库等4座水库竣工验收,江城营盘山等7座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部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工业园区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以“中国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功能得到很大提升,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和社会公共设施有较大改善。

(三)建筑业有较大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9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24.2万平方米,增长89.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68.3万平方米,增长66.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85.2万平方米,增长110.9%。

五、市场销售稳步增长,物价总水平上扬

(一)消费品零售市场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17亿元,增长16.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1.02亿元,增长14.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66亿元,下降6.3%;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2.60亿元,下降4.0%;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8.22亿元,增长19.1%;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0.72亿元,增长10.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51亿元,增长16.1%;餐饮业零售额7.86亿元,增长15.9%;其他行业零售额0.81亿元,增长16.7%。住房、汽车、通讯、旅游等随着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继续升温。

(二)市场物价总水平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5%,涨幅比上年高6.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8.6%,衣着类价格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0%,居住类价格上涨8.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8.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8%。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一)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8.89亿元,比上年增收4.91亿元,增长3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10亿元,增收3.31亿元,增长42.4%,为年初市人代会确定预算数的122.8%;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上划省级30%耕地占用税收入7.79亿元,增收1.61亿元,增长26.1%。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6.2%,营业税增长53.6%,企业所得税50.1%,个人所得税增长76.9%。非税收入增长48.1%。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55.78亿元,比上年增支18.34亿元,增长49.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0.2%,农业支出增长12.7%,科学技术普及支出增长29.2%,教育支出增长12.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8.6%,环境保护支出增长2.1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5倍。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大力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各项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项目支出,保证社会保障、工资发放、农业、科技、教育、环保等重点支出的需要。

(二)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9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01.09亿元,增长12.6%,企业存款42.26亿元,增长35.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4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现金支出525.44亿元,增长23.2%;货币净投放8.16亿元,比上年下降9.9%。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较好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三)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支付赔款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一)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民用汽车63986辆,全年旅客运输量达1664万人,比上年增长11.4%,旅客周转量达19.4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2%。货物运输量达1869万吨,比上年增长9.1%;货物周转量达19.6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9%;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8927公里。

(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32.3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2.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5部,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7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5.09万户,公用电话3.17万部,无线市话用户3.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4部。

八、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协作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有所下降。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44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2%;其中:出口2711万美元,下降12.1%;进口2734万美元,下降3.9%。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3341万美元,下降9.9%;其中:出口814万美元,下降8.7%;进口2527万美元,下降10.2%。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2090万美元,下降5.0%,其中:出口1893万美元,下降13.4%;进口197万美元,增长9.4倍。

(二)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战备目标,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措施,落实责任目标,招商引资再次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122项,其中新增48项,合同(协议)总投资5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到位省外资金36.02亿元,增长17.7%。全年新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8户,合同利用外资264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204万美元,增长9.9%。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业

(一)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年末,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3.78万户,从业人员9.77万人,注册资金累计为10.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11.7%和26.5%。私营企业发展到1987户,从业人员6.49万人,注册资金累计为42.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13.4%和33.0%。个体私营经济缴纳税金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1.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4.4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5.6%上升到36.0%,提高0.4个百分点。

(二)旅游业健康发展。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全力打造旅游景点和培育旅游线路,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普洱茶叶节。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旅游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茶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游、自然旅游效应显现,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到我市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22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其中:过夜游客109.89万人次,增长6.3%;一日游旅客115.41万人次,增长3.4%。国内旅游收入9.93亿元,增长9.9%。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97万人次,口岸入境一日游9.1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84万美元。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0.64亿元,增长8.8%。

十、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一)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突出产品特色,组织项目申报,开展科技创新。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9项,投入经费280万元,专利申请68项,获准专利授权38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2007年末,全市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24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4人,开展课题研究46项,发表科技论文43篇,经费投入1941万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二)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两基”教育,民办教育初见成效,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扫盲工作向纵深发展,农村中小学全面实现义务教育。2007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399人,在校生3512人;云南热带职业学院招生862人,在校生1765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288人,在校生5631人;职业中学招生3294人,在校生7590人;普通中学招生40169人,在校生116201人;小学招生32799人,在校生194367人;幼儿园招生23268人,在园幼儿30937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99.56%;成人技术培训毕业274030人,接受扫盲班培训15062人。全市10个县(区)全面实现“普六”,有8个县(区)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由上年的3.1下降到2.8%。

(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民族文化精品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更加活跃,举办了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全市有艺术表演团6个,国内演出场次379次;文化馆11个,举办展览356场;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65万册;文物管理所5个,博物馆2个,乡镇文化站103个;电影公司11个,各类放映单位42个,电影放映8840场,观众180万人次。电视覆盖率为94.95%,广播覆盖率为93.46%,《普洱日报》年发行583万份,《普洱》杂志出版6期,发行18.78万份。

(四)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66个,床位442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989人,其中:执业医师1925人,执业助理医师643人,注册护士1455人,药剂人员249人,检验人员219人。全年共有169.2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3.58%,筹集资金8461.7万元,累计有246.91万人次享受到医疗补偿,支出资金7055.16万元,占筹资总额的83.38%。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宣传力度加大,投入增加,群众知晓率明显提高。

(五)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共举办综合运动会38次,举办单项运动会134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39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27万人。竞技体育运动再创佳绩,群众性体育运动丰富多彩。参加省级比赛获得金牌12枚银牌11枚、铜牌16枚,组队代表云南省陀螺队参加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妇女、少年儿童、中老年健身运动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贯彻实施。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一)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明显,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95‰,死亡率为6.98‰,自然增长率为5.97‰。年末常住总人口257.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3.03万人。城镇人口72.14万人,城镇化率为28.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继续提高。全市以抓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分类指导,强化管理和服务,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切实做好推广使用安全套防治艾滋病工程。全市已婚育龄妇女447474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385586人,综合节育率为86.17%,其中施行“三术”360852例,长效避孕率80.64%,当年施行“三术”23581例;计划生育率98.13%。农业人口办证人数不断增加,全市78428户农业人口一孩家庭中,有35704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业人口一孩户的45.52%。兑现一次性奖励1477户。对已办证的独生子女初中升高中100人、高中毕业报考省内院校23人兑现加分政策。对5162名年满60周岁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或无子女夫妇发放了养老生活补助。

(三)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监测与监察力度加大,全民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狠抓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首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92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人员31人。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6万多公顷。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金1.071亿元。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0.048亿元;烟尘控制区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05%,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结合利用率为18.3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一)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11.2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44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低于计划控制目标0.72个百分点。

(二)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持续加强。各种保险人数均比上年增加,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0123人,其中参保职工67130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82600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72000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343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2800人。全年共有26297户、42693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5435万元,比上年增长30.4%。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加大。

十三、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明显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978元,比上年增长25.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155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实际增长14.9%。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结果以《2007年普洱统计年鉴》公布为准。

2、本公报发布之前提供使用的部分预计数,如有出入,应统一到本公报上来。

3、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4、由于口径范围发生变化,部分指标数据存在不可比现象,请注意对比使用。

(普洱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