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以开展“树新风、强作风、兴思茅”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思茅的要求,抓紧抓好各方面工作的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年各方面条件对我市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全年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好,基本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投资需求增长加快,消费需求稳定增长;财政收支同步较快增长,金融存贷款高速增长;外贸、旅游、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喜人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核算(经省审定),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124.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843元,比上年增加676元,增长11.8%。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6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2.63亿元,增长14.0%;建筑业增加值12.73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3.5:28.0:38.5调整为32.7:28.4:38.9。第二、三产业比例提高,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支撑不强,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城市化水平低,能源紧张状况加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丰收,经济作物发展较快。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7.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茶叶、甘蔗、烤烟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面积比上年调减0.9%,农业科技水平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3.15万吨,比上年增加1.38万吨,增产1.6%。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林政管理得到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继续有效实施。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0804公顷,迹地更新面积8969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31万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4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3263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9%。木材产量(含薪材)194.8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6%;松脂产量9.63万吨,增长33.4%。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0.34万吨,比上年增长9.4%;水产品产量为2.22万吨,比上年增长51.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046.43万瓦特,比上年增长9.2%;大中型拖拉机3213台,小型拖拉机9104台。全年农机化投入8130.96万元,比上年增长9.1%,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2676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8.0%;化肥施用(折纯)量46117吨,比上年增长8.8%。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6799万元,比上年增长19.1%;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68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1.005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95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2.336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49万公顷;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6.46万人。建成水库(塘坝)636座,其中: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61座,塘坝365座,水库总库容47723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52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10795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5783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6571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2931万立方米。
三、工业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我市部分工业产品生产受原材料供应不足和能源紧缺制约,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加大产业培植,开拓产品市场,全年工业生产仍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有所下降,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产值12.24亿元,下降2.0%;重工业完成产值29.67亿元,增长23.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85亿元,增长4.4%;集体工业完成产值0.06亿元,下降86.6%;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69亿元,增长101.5%;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27.98亿元,增长1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47亿元,增长106.0%;其他企业完成产值1.86亿元,增长4.4%。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纳入统计监测的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5%,同比提高38.9个百分点;实现产值41.91亿元,增长14.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41.67亿元,增长18.5%;实现利税总额6.79亿元,增长72.1%,其中实现利润3.36亿元,增长2.6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8056元/人,增加16133元。企业亏损面为42.5%,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65亿元,下降0.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虽然前期投资增长较慢,但由于后期狠抓项目、资金的落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实现较快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推动作用。200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63.95亿元,增长38.3%;房地产开发投资4.51亿元,增长7.0%;其他投资9.06亿元,增长47.9%。全年施工项目比上年增加7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增加32个;资金落实情况相对较好,拨贷款资金比上年增长26.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思小高速公路2006年4月6日交验通车,境内高速公路达到133公里;思澜二级公路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11月21日开工建设;景永二级公路完成沥青路面铺设;磨思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崖羊山电站建成发电,糯扎渡电站、李仙江梯级电站、泗南江电站、威远江电站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几项水利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以“中国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市级行政中心、公务员动迁小区、文化中心等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功能得到很大提升,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和社会公共设施有较大改善。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5.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24.0万平方米,下降6.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1.8万平方米,下降7.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5.2万平方米,下降20.0%。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55亿元,增长12.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65亿元,增长12.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66亿元,下降22.6%;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2.66亿元,下降3.3%;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1.21亿元,增长16.6%;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1.67亿元,增长26.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72亿元,增长12.9%;餐饮业零售额6.80亿元,增长13.4%;其他行业零售额0.69亿元,增长1.0%。住房、汽车、旅游等随着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继续升温。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3%,涨幅比上年低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下降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0%,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4.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3%,居住类价格上涨6.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1%。相对平稳的市场物价,为促进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3.72亿元,比上年增收2.54亿元,增长2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9亿元,增收1.56亿元,增长25.0%,为年初市人代会确定预算数的109.2%;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收入5.93亿元,增收0.98亿元,增长19.8%。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7.0%,营业税增长33.2%,企业所得税29.9%,个人所得税增长27.7%,农业四税增长8.1%。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44亿元,比上年增支8.43亿元,增长29.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59.8%,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1.2倍,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2.4倍,农业支出增长14.4%,教育支出增长32.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5.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44.4%,行政管理费增长22.6%。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大力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各项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项目支出,保证社会保障、工资发放、农业、科技和教育等重点支出的需要。
金融机构存贷款高速增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6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增幅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89.81亿元,增长20.9%,企业存款31.18亿元,增长20.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增幅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现金支出426.35亿元,增长22.5%;货币净投放9.06亿元,比上年增长6.2%。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较好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支付赔款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拥有民用汽车57015辆,全年旅客运输量达1464万人,比上年增长8.6%,旅客周转量达17.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4%。货物运输量达1707万吨,比上年增长5.4%;货物周转量达17.5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8903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不含网通)达28.5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1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4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1.17万户,公用电话3.00万部;无线市话用户4.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80万户。
八、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协作
外贸出口持续扩大,进口下降。2006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92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出口3083万美元,增长43.5%;进口2846万美元,下降7.7%。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3707万美元,下降4.7%;其中:出口892万美元,下降7.0%;进口2815万美元,下降4.0%。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2204万美元,增长73.0%,其中:出口2185万美元,增长84%;进口19万美元,下降78%。
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思茅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精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战备目标,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措施,落实责任目标,招商引资再次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80项,实际到位资金4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到位省外资金30.6亿元,增长15.7%,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13.3%。新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4户,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06万美元,增长4倍。
九、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业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年末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3.62万户,从业人员8.75万人,注册资金累计为8.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39.3%和25.4%。私营企业发展到0.17万户,从业人员5.73万人,注册资金累计为31.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4%、15.3%和46.1%。个体私营经济缴纳税金4.32亿元,比上年增长44.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4.3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3.5%上升到35.6%,提高2.1个百分点。
旅游业健康发展。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全力打造旅游景点和培育旅游线路,建成了“中华普洱茶博览苑”。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旅游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茶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游、自然旅游效应显现。国内旅游持续升温,海外旅游有所下滑。全年到我市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214.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过夜游客增长22.7%,一日游旅客增长32.3%,国内旅游收入9.80亿元,增长19.9%。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2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4.4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19.8%;口岸入境一日游10.60万人次,收入486.54万美元,分别下降16.2%和12.1%。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0.56亿元,增长15.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突出产品特色,组织项目申报,开展科技创新。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3项,投入经费795万元,专利申请88项,获准专利授权40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1项,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43项。2006年末,全市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个,从业人员1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3人,开展课题研究31项,发表科技论文9篇,经费投入1277万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6%,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两基”教育,民办教育初见成效,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扫盲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两免一补”工作。2006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021人,在校生3119人;云南热带职业学院招生543人,在校生1412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100人,在校生5307人;职业中学招生3223人,在校生6926人;普通中学招生40277人,在校生115750人;小学招生31953人,在校生194352人;幼儿园招生22372人,在园幼儿29884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3.9%,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20923人,接受扫盲班培训16527人。全市10个县(区)全面实现“普六”,有8个县(区)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由上年的3.5%下降到3.1%。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民族文化精品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更加活跃,举办了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国内演出场次304次;文化馆11个,举办展览324场;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64万册;文物管理所5个,博物馆2个,乡镇文化站105个;电影公司11个,各类放映单位115个,电影放映13456场,观众234万人次。电视覆盖率为94.48%,广播覆盖率为92.53%,《思茅日报》年发行602万份。为大力宣传和弘扬普洱茶文化,改版《思茅文艺》并创办了《普洱》杂志,面向全国发行,全年共出版3期,发行4.6万份。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67个,床位414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893人,其中:执业医师1858人,执业助理医师510人,注册护士1414人,药剂人员265人,检验人员223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6年,全市举办综合运动会19次,单项运动会90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82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11.38万人。竞技体育运动再创佳绩,群众性体育运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得金牌13.5枚、银牌14枚、铜牌8.5枚;参加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3枚。妇女、少年儿童、中老年健身运动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贯彻实施。经省政府批准,2010年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由我市承办。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
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0‰,死亡率为6.99‰,自然增长率为6.01‰。年末常住总人口257.3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2.84万人。城镇人口64.33万人,城镇化率为25.0%。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2006年全市以抓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分类指导,强化管理和服务,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认真实施好《云南省生育缺陷干预预防规定》,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切实做好推广使用安全套防治艾滋病工程。全市已婚育龄妇女447299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385722人,综合节育率为86.23%,其中施行“三术”361882例,长效避孕率80.90%,当年施行“三术”22700例;计划生育率98.60%。农业人口办证人数不断增加,全市76249户农业人口一孩家庭中,34174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业人口一孩户的44.82%。兑现一次性奖励4583户。对已办证的独生子女初中升高中84人、高中毕业报考省内院校9人兑现加分政策。对4669名年满60周岁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或无子女夫妇发放了养老生活补助。
十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11.6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3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5%,低于计划控制目标0.15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加强。各种保险人数均比上年增加,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3019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77914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76952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686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080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共有26342户、43301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41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8%。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加大。
十四、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76元,比上年增长12.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加760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753元,比上年增加201元,实际增长9.5%。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结果以《2006年思茅统计年鉴》公布为准。
2.本公报发布之前提供使用的部分预计数,如有出入,应统一到本公报上来。
3.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4.由于口径范围发生变化,部分指标数据存在不可比现象,请注意对比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