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8日)
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市委、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创新中求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战胜了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协调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实现了当年和“十五”计划的预期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10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以10.3%的速度增长,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157元,比上年增加556元,可比增长10.8%,“十五”期间,平均增长9.5%,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贡献率为1.9个百分点,建筑业贡献率为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9.0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2.7:28.8:38.5调整为31.6:31.7:36.7。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总量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继续拉大,基础设施滞后,工业规模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民增收难度大,财政实力单薄,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等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1.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粮食保产略增,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基本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1.77万吨,比上年增产0.2%。除甘蔗由于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外,油料、茶叶、咖啡、橡胶、烤烟、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实现了增产增收。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9.46万吨,比上年增长8.2%;水产品产量14678吨,比上年增长7.9%。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3435.45万瓦特,比上年增长2.3%;大中型拖拉机961台,小型拖拉机10412台。全年农机化投入745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9.2%,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174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7%;化肥施用(折纯)量43294吨,比上年增长7.3%。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2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1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73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094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041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129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5.7万人、4.57万头。建成水库(塘坝)632座,其中: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57座,塘坝365座,设计总库容48361.1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51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06135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0759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7890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4264万立方米。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46.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11.70亿元,增长0.6%;重工业完成产值23.34亿元,增长28.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1.02亿元,增长11.4%;集体企业完成产值0.46亿元,下降48.5%;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46亿元,增长5.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20.64亿元,增长2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19亿元,下降16.6%;其他企业完成产值1.27亿元,增长17.3%。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列入统计监测的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15%,比上年提高28.8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3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利税总额3.82亿元,比上年增长49.0%,其中实现利润总额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1033元/人,增加7914元。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54次,提高0.31次,企业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2.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40.3万平方米,下降1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0.6万平方米,下降16.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9.0万平方米,下降1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增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更新改造投资1.66亿元,增长1.03倍;房地产开发投资4.71亿元,增长1.31倍。投资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水电建设方面:糯扎渡电站前期、李仙江梯级电站、泗南江电站、威远江电站建设顺利进行。公路建设方面:思茅至小勐养高等级公路、景谷至永平二级公路、思澜公路等一批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中国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05年是我市投资建设领域成绩最为辉煌的一年,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和社会公共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57亿元,增长12.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24亿元,下降26.4%;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2.86亿元,增长6.7%;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21.08亿元,增长22.5%;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83亿元,增长10.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餐饮业零售额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他行业零售额0.68亿元,比上年增长8.7%。住房、汽车、旅游等随着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继续升温。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涨幅比上年略高0.3个百分点,物价在温和区间微幅波动,为稳定经济健康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7.0%,居住类价格上涨5.3%。衣着类价格下降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7%。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5%。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拥有民用汽车52846辆,全年旅客运输量达1349万人,比上年增长15.8%,旅客周转量达16.5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7%。货物运输量达1619万吨,比上年增长6.5%;货物周转量达16.5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5937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5.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99400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7.8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101800户,乡村电话用户为70500户,公用电话27100部;无线市话用户达48800户;移动电话用户444726户。
旅游业健康发展。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旅游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民族风情游、自然旅游、茶文化旅游效应显现,加之“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期对旅游的推动,我市旅游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国外旅游有所萎缩,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8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78.7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3.4%。口岸入境一日游13.3万人次,下降16.2%,收入553.68万美元,下降18.0%;全年到我市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189.03万人次,增长15.0%,其中:过夜游客增长22.7%,一日游旅客增长32.3%,国内旅游收入81728.74万元,增长68.6%。全年旅游业总收入91161.55万元,比上年增长54.3%。
七、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非公有制经济
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232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2149万美元,增长35.1%;进口3083万美元,增长9.6%。在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3889万美元,增长30.2%;其中:出口959万美元,增长104%;进口2930万美元,增长16.5%。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1274万美元,增长3.2%,其中:出口1186万美元,增长6.0%;进口88万美元,下降33.8%。
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年来,全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开拓进取,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项目开发为基础,以资金到位为重点,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以创建“中国茶城”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再次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共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71项(不含糯扎渡电站),比上年增加25项;项目合同(协议)总投资达14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到位省外资金14.8亿元,增长89.7%,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63.4%。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年末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33841户,从业人员62751人,注册资金累计为68975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91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2.6%、12.4%和17.9%。私营企业发展到1350户,从业人员49692人,注册资金累计为216344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60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68.9%、47.0%和56.6%。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共向国家缴纳税金29861万元,比上年增长56.5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5.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2.2%上升到33.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23亿元,增长22.9%;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收入4.95亿元,增长25.1%。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41.3%,营业税增长13.0%,企业所得税持平,个人所得税增长29.0%。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25.8%,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增长1.7倍,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47.8%,教育支出增长3.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2.7%,行政管理费增长20.5%。支出基本体现了“保工资、保改革、保机构正常运转、保稳定”的原则,保证了抚恤救济、社会稳定及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加快。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74.29亿元,增长16.0%,企业存款25.86亿元,下降7.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幅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39.45亿元,增长18.7%;现金支出347.99亿元,增长19.0%;全年净投放货币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117.93亿元,比上年增长8.1%。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为2.5亿元,比上年增长8.9%;支付赔款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九、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投入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05年末,全市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1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8人,开展课题研究34项,发表科技论文19篇,经费投入716.3万元。全市全年专利申请59项,获准专利授权15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1项,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43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118人,在校学生3091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097人,在校生6029人;职业中学招生2165人,在校生5867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9768人,普通初中在校生94920人,小学在校生196422人,在园幼儿28322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88.3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5%;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61802人,接受扫盲班培训22069人。全市10个县(区)全面实现“普六”,有8个县(区)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由上年的4.3%下降到3.5%。
文化产业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国内演出场次307次;文化馆11个,举办展览324场;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58.8万册;乡镇文化站122个;各类放映单位11个,电影放映13516场,观众230.75万人次。电视覆盖率为93.8%,广播覆盖率为91.7%。《思茅日报》年发行540万份,《思茅文艺》年发行4500份。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6个,拥有床位409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833人,其中:执业医师1798人,执业助理医师566人,注册护士1353人,药剂人员269人,检验人员233人。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康运行,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和蔓延,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5年,全市共举办综合运动会41次,举办单项运动会98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52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195788人。成功承办了省十二届运动会沙滩排球预赛和省大众健美操锦标赛。体育运动成绩再创佳绩,参加省级比赛获得金牌18枚、银牌15枚、铜牌11枚;我市残疾人运动员李剑飞参加世界射击锦标赛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妇女、少年儿童、中老年健身运动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进一步贯彻实施。
十、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87‰,死亡率为7.51‰,自然增长率为6.36‰。年末常住总人口为256.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2.4万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十五”人口计划全面完成。
计划生育工作中,坚持宣传开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确保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全市75317户农业人口一孩家庭中,累计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30645户,占农业人口一孩户的40.69%;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由“十五”预计的1.83(个)降低至1.62(个),计划生育率达98.69%。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有新起色,全市443321人已婚育妇女中,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385159人,综合节育率为86.88%。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有新突破,推广使用安全套防治艾滋病工作进展顺利。
十一、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和城市三级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2005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9594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1771公顷,零星(四旁)植树279.89万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5177公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391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3423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9%。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7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人员44人。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6.0万公顷。
十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规模扩大,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11.79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089人,比上年多增21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迅速发展。2005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65个,拥有床位1347张,共收养散居孤老残幼75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44.19万人次。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375人,比上年增长2.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72095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71323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0144人,增长1.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0507人。年末共有23113户、37494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478.8万元,比上年增长32.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407元,比上年增长4.6%;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40元,比上年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1553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4%。
注:1.本公报部份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结果以《2005年思茅市统计年鉴》公布为准。
2.GDP、非公经济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基数2004年为经济普查调整数。
3.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4.由于口径范围发生变化,部份指标数据存在不可比现象,请注意对比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