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普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3:29:29 来源:普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54次

思茅市统计局

2005年3月1日

2004年,是思茅撤地设市的第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思茅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继续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克服思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取得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成绩,全面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8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1亿元,增长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93亿元,增长12.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04亿元,增长10.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2.1:29.7:38.2调整为31.1:31.6:37.3。在三大产业继续得到巩固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84元,比上年增加428元。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股份制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等发展迅速。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城乡经济得到协调有序发展。市场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3.6%,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8%(见下表)。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36.1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7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5.39万人;全年有8485名城镇登记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初结转778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全部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向失业保险并轨。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全市共有1236个单位的6.1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年末共有19926户、32862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626.7万元,比上年增长39.4%,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60726人,享受社会养老金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为20470人,全年共支付基本养老金1368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137896人,比上年增长5.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支柱产业单一,县域经济发展较慢;能源紧张状况加剧,增加投资困难,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经济运行活力不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仍较差,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结构调整见实效。全市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力促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狠抓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2.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

种植业逐步朝品种调良、效益调高的方向转换。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基本平稳,在小春减产的不利形势下,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粮食生产,狠抓大春和晚秋作物种植,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1.64万吨,比上年增产1.0%。在结构调整中茶叶、油料、咖啡、橡胶、烤烟、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继续增加,加之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扬,实现了增产增收。

造林绿化与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44322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0264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05万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383公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1602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28000公顷;橡胶产量1.24万吨,比上年增长1.9%;松脂产量6.97万吨,增长1.3%,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8.74万吨,比上年增长8.8%;水产品产量13608吨,比上年增长9.5%。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1365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4025台,小型拖拉机13049台,农用载重汽车1995辆,农用运输车4254辆。全年农机化投入5766.31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市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100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5.1%;化肥施用(折纯)量4.04万吨,比上年增长9.2%。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2120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0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4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42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947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6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10.88万人、5.46万头。建成水库(塘坝)645座,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254座,塘坝383座,设计总库容4.067亿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919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0.34亿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13亿立方米,向工业供水0.62亿立方米,向城镇供水0.58亿立方米。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12.03亿元,增长31.0%;重工业完成产值16.50亿元,增长9.9%。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2.09亿元,增长32.4%;集体企业完成产值0.95亿元,增长8.9%;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2.46亿元,增长25.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1.34亿元,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44亿元,下降5.3%;其他企业完成产值0.25亿元,下降0.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根本性好转。全市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1.26%,比上年提高60.58个百分点。在构成指数的七项指标中有五项指标比上年有所改善,两项指标下降。总资产贡献率为9.22%,提高5.9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6.21%,提高4.6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31次,提高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14%,提高9.7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4309元/人,增加15337元。资产负债率为77.31%,下降0.3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5.24%,下降1.6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19576万元(上年为-3774万元),实现利润385万元(上年为-22318万元),企业扭亏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好转。企业亏损面下降,亏损额大幅度减少,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052万元,比上年减少17160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73.4万平方米,增长3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8.8万平方米,增长25.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9.5万平方米,增长2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60亿元,增长26.8%;房地产开发投资2.04亿元,增长14.6%;其他投资2.09亿元,增长30.2%,投资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是历年来重点建设投资完成最好的一年。水利水电建设方面:糯扎渡电站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李仙江梯级电站、泗南江电站、威远江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公路建设方面:思茅至小勐养高等级公路、景谷至永平二级公路、思澜公路等一批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中国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各种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集贸市场发展较快,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4亿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21.68亿元,增长11.5%;农村实现零售额7.66亿元,增长13.8%。按经济成份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3.06亿元,下降10.6%;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2.70亿元,增长6.9%;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7.33亿元,增长22.6%;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25亿元,增长2.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06亿元,增长11.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65亿元,增长15.5%;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0.63亿元,增长10.3%。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2285辆,货物运输量达1521万吨,比上年增长6.0%;货物周转量达15.4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0%;旅客运输量达1165万人,比上年增长4.5%,旅客周转量达15.1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5915公里。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1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85814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7.3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104987户,乡村电话用户为62028户,公用电话18799部。无线市话用户达69926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6.38万户。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期对旅游的推动作用明显。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9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0.9%和5.1%。口岸入境一日游15.88万人次,下降2.0%,收入675万美元,增长14.7%;全年到我市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148.51万人次,增长5.5%,其中:过夜游客增长34.4%,一日游旅客下降14.5%,国内旅游收入48464万元,增长1.21倍。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9081万元,比上年增长83.9%。

七、对外经济

2004年,外经贸稳步发展,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40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出口1591万美元,增长6.4%;进口2814万美元,增长23.5%。在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2985万美元,增长20.0%;其中:出口470万美元,增长45.1%;进口2515万美元,增长16.2%。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1249万美元,增长1.1%,其中:出口1116万美元,下降4.5%;进口133万美元,增长98.5%。进口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出口以地方产品为主。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好成绩。一年来,全市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改进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措施,“走出去”、“引进来”双重并举,以撤地设市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再次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共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46项,比上年增加8项;合同(协议)总投资达125.52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3.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7%和2.3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市财政总收入8.1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0亿元,下降6.6%(同口径相比增长17.7%);上划中央“两税”2.75亿元,增长19.6%。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20.1%,营业税增长30.9%,企业所得税增长44.2%,农业四税下降64.3%。全年财政支出26.10亿元,增长16.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30.9%,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9.1%,教育事业费增长20.5%,科学支出增长17.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4.3%,行政管理费增长19.0%。确保了工资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保证了抚恤救济、社会稳定及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08.19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64.06亿元,增长15.6%,企业存款28.04亿元,增长21.3%。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3.36亿元,比年初增长7.1%。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86.03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92.25亿元,增长16.0%;净投放货币6.22亿元,下降28.7%。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109.10亿元,增长15.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总金额3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各类财产险为107.33亿元,增长44.1%;人寿险为214.44亿元,增长36.9%。全年保费总收入为2.11亿元,增长46.5%。其中:各类财产险为0.83亿元,增长25.8%;人寿险为1.28亿元,增长64.1%。支付赔款0.60亿元,下降7.1%;其中:财产险赔款0.43亿元,增长13.2%;人寿险赔款0.17亿元,下降37.0%。

九、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投入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1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5人,开展课题研究50项,比上年增加27项,经费投入919.5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倍。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200人,在校学生3036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6665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240人,高中在校生16758人,初中在校生99125人,小学在校生201568人,在园幼儿27427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85.17%,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5%;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44021人,接受扫盲班培训20970人。全市10个县(区)全面实现“普六”,有8个县(区)98个乡镇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有序推进,文化文艺下乡活动红红火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国内演出场次243次;文化馆11个,举办展览70场;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52.57万册;乡镇文化站122个;各类放映单位122个,电影放映14061场,观众为246.17万人次。电视覆盖率为92.6%,广播覆盖率为90.5%。《思茅日报》年发行474万份,《思茅文艺》年发行7000份。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1个,拥有床位381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671人,其中:执业医师1734人,执业助理医师567人,注册护士1329人,药剂人员256人,检验人员224人。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开展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试点,加大医疗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和蔓延,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市共举办综合运动会32次,举办单项运动会108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37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155441人。成功承办了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等省级赛事。体育运动成绩再创佳绩,参加省级比赛获得金牌25枚、银牌48枚、铜牌46枚。在雅典举行的第十二届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李剑飞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一枚金牌。中老年健身运动异常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进一步贯彻实施。

十、人口、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积极成效。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9‰,死亡率为6.5‰,自然增长率为8.4‰。年末常住总人口为254.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1.41万人,农业人口223.04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中,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工作成效明显,办证人数不断增加,全市77865户农业人口一孩家庭中有24249户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业人口一孩户的31.1%。全市已婚育妇女440278人,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381553人,综合节育率为86.7%,长效避孕率为81.9%,计划生育率为98.1%。

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7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44人。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98万公顷。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金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0.42亿元;烟尘控制区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比上年提高3.3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结合利用率为37%,比上年提高16.21个百分点。

十一、人民生活、扶贫工作和社会福利事业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11.70万人,比上年下降6.8%;全年共发放职工工资13.98亿元,增长2.8%;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864元,增长10.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60元,比上年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15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实际增长5.6%。

扶贫攻坚取得新成绩。2004年全市落实各项扶贫资金4.03亿元,解决了1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了4万不稳定低收入人口温饱,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65个,拥有床位1610张,共收养散居孤老残幼912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41.24万人次。

注:1.本公报部份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结果以《2004年思茅市统计年鉴》公布为准。

2.由于口径范围发生变化,部份指标数据存在不可比现象,请注意对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