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行署统计局
(2004年3月1日)
2003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三次、四次会议精神,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紧紧围绕撤地设市和创建“中国茶城”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扩大投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科教兴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6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45亿元,增长10.1%。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1.2:29.3:39.5调整为30.7:29.6:39.7,二、三产业比例继续得到提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企业改革难度加大,亏损还很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等。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因结构调整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比上年减少1.3%,粮食生产仍获得较好收成,保持在8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扩大,产量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发展。粮经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76.6:23.4调整为76.4:23.6。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得到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扎实有效,造林绿化与综合开发利用并重,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全区拥有自然保护区1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85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84万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96万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24万株,累计封山育林面积6.43万公顷。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好成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生猪、大牲畜、羊存栏增加,出栏率稳步提高,畜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427吨,比上年增长2.9%。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5751万元,新增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塘坝各1座,已建成水库(塘坝)622座,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253座,塘坝361座,设计总库容4.076亿立方米;已建成引水工程4913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0.087亿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8.98亿立方米。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19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1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71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805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6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10.20万人、5.67万头。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4704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3743台,小型拖拉机12290台,农用载重汽车1882辆,农用运输车3838辆。全年农机化投入5059.2万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用电量956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4%;化肥施用(折纯)量3.70万吨,比上年增长0.2%。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区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实现现价总产值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交税金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但受部份主要工业产品市场行情变化和能源紧张状况加剧的影响,整体工业经济效益仍不尽理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全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4%,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为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工业增加值率为42.9%,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2840元,比上年增加6652元。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86亿元,比上年增亏40.9%。实现利税总额-0.78亿元(上年为0.25亿元)。
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1.81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全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0.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08.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4%;全区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2%。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是我区投资建设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幅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按行业分: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完成2.53亿元,增长6.9%;运输邮电业投资完成12.39亿元,增长6.9%;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2.58亿元,增长20.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3.93亿元,增长16.9%;集体单位完成投资2.86亿元,增长8.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完成3.75亿元,增长18.7%;其他投资完成8.65亿元,增长1.6倍。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7.29亿元,增长32.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64亿元,增长1.7倍;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8亿元,增长85.6%;其他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1.2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元磨公路已于年底建成通车,通县油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思茅至小勐养公路建设工程如期开工,梯级电站开发加紧进行。随着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推进,我区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民用汽车32323辆,比上年增加2172辆;货物运输量达1434万吨,比上年增长2.9%;货物周转量达14.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旅客运输量达1115万人,比上年增长1.4%,旅客周转量达14.4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5875.3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城市电话用户为107985户,比上年下降33.8%;乡村电话用户发展到69199户,比上年增长10.3%;移动电话用户达230345户,比上年增长8.8%,无线市话用户达50241户,比上年增长2.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商业和市场物价
国内商业销售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商业实现零售额3.43亿元,增长2.3%;集体及股份合作商业实现零售额2.52亿元,增长2.2%;个体私营商业实现零售额14.14亿元,增长13.1%;其他经济类型商业实现零售额6.09亿元,增长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21.58亿元,增长7.2%;餐饮业实现销售4.02亿元,增长15.1%;其他行业实现销售0.57亿元,增长13.7%。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2.2%。
六、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为37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进口2279万美元,增长84.8%,出口1495万美元,增长16.1%。
经济技术协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年来,全区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来抓,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共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38项,比上年增加11项;合同(协议)总投资达89.8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倍和56.6%。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区旅游业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典”疫情影响,但旅游业仍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前来我区观光旅游的外国客人、华侨、港澳台同胞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旅游外汇收入6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4%;口岸入境一日游16.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8%,收入589万美元,下降19.8%;全年到我区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过夜游客增长10.3%,一日游旅客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21955万元,增长10.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2119万元,比上年增长3.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8亿元,增长14.1%;上划中央“两税”2.29亿元,增长12.6%。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3.4%,营业税增长5.6%,农业四税增长29.3%,企业所得税下降43.8%。财政支出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33.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9.2%,教育事业费增长13.8%,科学事业费增长25.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8.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9.4%,行政管理费增长16.3%。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步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2.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5.44亿元,增长18.0%;各项贷款余额为68.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43.13亿元,同比增长7.9%;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51.86亿元,增长7.9%;净投放货币8.72亿元,增长5.5%。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94.13亿元,增长10.2%。
保险业务总体有所下滑。全年保险总金额231.12亿元,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各类财产险为7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人寿险为156.65亿元,比上年下降22.1%。全年保费总收入为1.44亿元,比上年下降18.9%。其中:各类财产险为0.66亿元,比上年增长0.5%;人寿险为0.78亿元,比上年下降30.4%。全区有283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有53.72万人次参加了人寿保险。保险公司年内处理各种财产险赔案7518件,支付赔款0.38亿元;处理人身险赔案18333件,支付赔款0.27亿元。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年末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已达32826户,从业人员为55702人,注册资金累计为47275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2173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8.6%、30.0%和32.7%。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02户,从业人员为16686人,注册资金累计为8615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4343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8%、35.4%、52.7%和49.7%。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共向国家缴纳税金13662万元,比上年增长4.8%,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16.9%,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0%,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23.4%,提高0.2个百分点。
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8人,开展课题研究23项,经费投入302万元。全区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获得省厅级农业技术推广奖8项,全区共评出科学技术奖38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更加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119人,在校学生2414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383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576人,高中在校生14671人,初中在校生98183人,小学在校生213255人,在园幼儿25727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81.82%,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4%;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26354人,接受扫盲班培训25001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9%。全区10个县(市)全面实现“普六”,有7个县(市)96个乡镇实现了“普九”。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国内演出场次267次;文化馆10个,群众艺术馆1个,举办展览57场;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51万册;乡镇文化站122个;各类放映单位128个,电影放映12500场,观众为156.5万人次。电视覆盖率为91.64%,广播覆盖率为89.58%。《思茅日报》年发行473.51万份,《思茅文艺》年发行8000份。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73个,床位372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610人,其中:执业医师1688人,执业助理医师599人,注册护士1280人,药剂人员245人,检验人员197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和蔓延,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区共举办综合运动会31次,举办单项运动会106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25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78438人。中老年健身运动异常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有效实施。
十、人口、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5.8‰,死亡率为6.9‰,自然增长率为8.9‰。年末总人口为253.03万人。
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的优质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建立和完善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奖励试点工作开展顺利。全区已婚育妇女440944人,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380551人,综合节育率为86.3%,长效避孕率为81.3%。计划生育率为97.8%,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金6780.5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6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20.79%,比上年提高2.91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
十一、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险福利事业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区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12.55万人,比上年下降3.7%;全年共发放职工工资13.60亿元,增长1.8%;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707元,比上年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90元,比上年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1290元,比上年增长5.0%。
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为130947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为59934人,享受社会养老金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为19575人,支付离退休养老金12412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全年共有1524个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75069人,收缴资金1058.72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人数为3472人,发放金额为680.89万元。全年有5552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63个,拥有床位1310张,共收养散居孤老残幼676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46.3万人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884.6万元。
注:1.从2004年起,GDP的中文译名全国仍为“国内生产总值”,各省改为“××省生产总值”,各地区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各县改为“××县生产总值”。
2.原提供使用的预计(快报)指标中与本公报有出入的以本公报为准。最终结果以《2003年统计年鉴》公布为准。
3.部份指标由于统计口径调整变动,请注意对比使用。
4.本公报相关内容咨询电话:2123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