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日
2006年丽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安排部署,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突破70亿元。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市生产总值在2005年突破60亿元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突破70亿元,达到7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2003年以来,我市生产总值增长已连续四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12.6%、14.5%、10.8%和12.9%,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4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99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32.76亿元,增长10.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49.3%和39.1%。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24元,增长11.6%,比上年多增157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8:28.5:47.7调整为22.0:31.3:46.7,二产业提高2.8个百分点,三二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有新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3%。
市场物价稳中趋涨。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见表1),涨幅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各项税收收入85859万元,比上年增加17547万元,增长25.7%。其中国税收入39276万元,比上年增加9350万元,增长31.2%,地税收入46583万元,比上年增加8197万元,增长21.4%。全年财政总收入(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所得税收入)84778万元,比上年增收15590万元,增长2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829万元,比上年增收10234万元,增长25.2%,其中,增值税7199万元,增长24.9%,营业税19299万元,增长23.4%。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区)达到3个,增加1个(玉龙县),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区)达到2个,增加1个(华坪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3486万元,增长27.2%(见表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程度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任务艰巨。
二、农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总产值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7%。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409808吨,比上年增加8431吨,增产2.1%(见表3)。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烤烟、甘蔗、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6558公顷,同比增长0.8%,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3%。全年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156公顷,同比下降2.3%,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7%。
林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实现林业产值1.71亿元,增长5.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67公顷,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1186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07027公顷,森林管护面积1499732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9.34亿元,增长7.1%;全年肉类总产量81254吨,比上年增加2480吨,增长3.2%。
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渔业产值1.24亿元,增长20.6%;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8946吨,比上年增加2091吨,增长30.5%。
农业投入稳定增加。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支出2.84亿元,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投资2.15亿元,增长35.9%;12月末金融机构短期农业贷款余额12.52亿元,增长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达到34.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2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达到22.01亿元,增长27.1%(见表4)。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52亿元,增长21.2%。
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发电量、水泥、化肥分别比上年增长43.3%、4.6%、36.5%、42.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实现利税总额2.90亿元,增长25.4%,其中利润总额1.40亿元,增长38.5%;亏损企业亏损额0.16亿元,同比下降27.4%。
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46亿元,同比增长27.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9%,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9.07亿元,增长3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亿元,达到70.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见表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63亿元,增长27.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亿元,增长35.9%。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完成30.38亿元,增长46.4%;第三产业完成24.79亿元,增长53.9%。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强。城镇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24.85亿元,增长65.7%,其中电力工业投资24.08亿元,增长64.9%;交通运输业投资5.7亿元,增长47.1%;邮政电信业投资1.58亿元,增长86.6%;环境公共管理业投资6.37亿元,增长113.2%;水利管理业投资1.45亿元,增长121.8%。在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24亿元,下降12.4%,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5.3%下降到17.3%,下降8.0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5.13万平方米,下降8.6%,商品房销售额13.24亿元,下降13.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消费品市场销售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8亿元,达到18.34亿元,增长16.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活跃,实现零售额13.6亿元,增长16.5%;农村市场(县以下)需求比较稳定,实现零售额4.74亿元,增长11.9%,增幅比城镇低4.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呈现双旺,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2亿元,增长16.3%;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63亿元,增长15.6%。分经济类型看,私营个体经济、集体及股份合作制经济零售额增长较快,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4亿元,下降30.0%;集体及股份合作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2亿元,增长38.4%;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8亿元,增长26.0%,其中个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16亿元,增长33.3%;其他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9亿元,下降4.7%。
六、旅游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0.09万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46.29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年国内游客达到429.22万人次,增长11.2%;国内旅游收入38.94亿元,增长8.0%。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0.87万人次,增长68.9%,其中港澳游客8.67万人次,增长1.89倍,台湾游客6.82万人次,增长53.0%,外国人15.39万人次,增长42.0%;国际旅游收入8821万美元,增长78.9%。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全年进出口总值1806万美元,增长13.9%。其中,出口1490万美元,下降4.9%;进口316万美元,增长17.9倍。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外商投资项目到位资金1780万美元,增长35.7%;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70项,到位资金39.07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其中省外到位资金24.98亿元,增长58.9%,省内到位资金14.09亿元,增长44.0%。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完成货运量962.77万吨,下降9.8%,其中公路货运量96.94万吨,下降9.8%,民航货邮运输量0.83万吨,增长43.1%;公路货物周转量119043万吨公里,下降4.3%。完成客运量767.48万人次,增长7.3%,其中公路客运量613.21万人次,增长1.5%,民航客运量154.27万人次,增长38.4%;公路旅客周转量69115万人公里,增长1.1%。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926万元,增长3.1%。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759元,同比增长11.2%。全年订销报刊累计数982.2万份,增长19.3%;特快专递16.45万件,增长185.6%。电信业务保持稳定。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0167万元,增长0.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98万户,增长5.5%,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31部/百人,每百人净增0.67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5.1万户,增长43.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41部/百人,每百人净增8.87部。固定移动电话普及率47.72部/百人,每百人净增9.54部。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16.28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4.78亿元,比年初增长16.2%(见表7)。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8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48.07亿元,增长17.1%,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3.78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营业性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0065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14万元,增长10.5%;寿险保费收入11586万元,增长17.2%;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4290万元,增长27.2%;健康险保费收入1556万元,增长13.4%;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717万元,增长14.6%。全年赔付额7032万元,增长15.7%。其中:财产险赔款429万元,下降31.1%;机动车辆险赔款2335万元,增长11.3%;寿险给付2590万元,增长64.4%;健康险给付903万元,下降21.3%;意外伤害险给付774万元,增长22.7%。
九、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群艺馆6个,乡镇文化站63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6.91%,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7.65%,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部分家庭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376万元。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稳步扩大。职业高中全年招生1034人,在校学生达到2274人,分别增长39.5%和19.7%(见表8),普通高中全年招生7531人,在校学生达到20413人,分别增长6.0%和11.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42%,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2.38%,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51.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59.11%,比上年提高2.67个百分点。
科技发展取得新成果。全年安排科技三项费1104万元,增长102.6%。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00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8个,比上年增加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860张,增长11.5%,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741张,增长12.1%。卫生技术人员2877人,增长3.4%,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16人,注册护士1020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209人;卫生监督所5个,卫生技术人员42人;乡镇卫生院60个,床位920张,卫生技术人员910人;各类诊所166个,人员309人;乡村卫生室41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43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区)2个,覆盖农村人口数32.11万人,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7.70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共举办市级综合性运动会2次、县(区)级综合性运动会39次、乡镇(办事处)级综合性运动会145次、行业系统综合性运动会53次。全市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5.2%。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市64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击剑、足球、皮划艇、排球、网球、体操、跳水、武术等九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了金牌翻番、总分超过上一届的好成绩。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金牌2块、银牌4块、铜牌4块的好成绩。
十、人口、计划生育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54185人(见表9),增长1.5%。全年出生人口11173人,人口出生率9.75‰;死亡人口5415人,死亡率4.73‰。全年净增人口16577人,其中自然增长人口575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0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全年计划外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139人,下降22.7%,人口计划生育率(计划内出生人口占出生总人数的比重)达95.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60元,比上年增加1170元,增长12.6%,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7009元,比上年增加1826元,增长12.0%,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610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10.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877元,增长1.9%,其中,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衣着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分别增长127.9%、11.8%和7.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6.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97元,增长14.5%,其中,用于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等方面的支出增加较多,分别增长49.0%、44.1%、27.1%、25.7%、15.2%和9.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4.7%,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就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66.86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6万人,比上年增加0.9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5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1万人,比上年增加0.9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57.26万人,比上年增加0.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074人,比上年增加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下降0.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5.12万人,比上年新增2.98万人,增长24.5%,其中,累计对外劳务输出4.65万人,比上年新增0.85万人,增长22.4%。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9696人,比上年增加3736人。其中参保职工37446人,比上年增加3073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2250人,比上年增加663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0139万元,增长67.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8615人,比上年增加5929人。其中参保职工58624人,比上年增加4762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9991人,比上年增加1167人。征缴医疗保险费7231万元,增长0.6%。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1790人,比上年增加3110人。征缴失业保险费500万元,下降21.9%。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9753人,比上年增加32人。征缴工伤保险费264万元,增长37.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755人,比上年增加1803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33万元,增长79.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327人,比上年减少1143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纳入城镇“低保”范围的人员38937人,比上年增加2813人,共支出“低保”资金3425万元,增长21.2%。建立了农村五保户救助台账,使符合《五保供养条例》的14261名五保对象纳入各级财政补助的范围。面向城乡困难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住房、教育、就业援助活动,全年共投入279.3万元救助农村特困群众参加“新农合”77568人,解决了特困农民看病治病难的问题;共下拨217万元农村特困户救助金,使“双缺”户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筹措60.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医疗救助,使城镇患有特重病居民得到相应救助;对考入大学的特困生给予了适当的救助,让特困学生享受相应的减免费用;全年共救助503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者。年末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1个,床位399张,收养275人。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7.3平方公里,增长6.7%。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7万立方米/日,增长13.4%,用水普及率76.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65.0%,提高4.39个百分点。城市交通、环境面貌有较大改善。城市道路长度79.96公里,增长7.6%;城市公共绿地面积98.76公顷,增长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81平方米,增长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3.3%,提高2.13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8.3%,提高0.9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894万元,比上年增长68.9%。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0%,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0.63万吨,比上年下降20.3%。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1人,下降24.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3人,下降34.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8人,增长7.7%;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4.69人,下降33.3%;道路交通事故106起,死亡人数为61人,事故次数下降7.02%,死亡人数下降32.97%;全年未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
注:本公报数据为年快报数,正式年报统计数据以《2006年丽江统计年鉴》为准,对比数为上年年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