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统计局
2005年3月7日
200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旅游业提质增效为重点,沉着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我市国民经济自2003年下半年步入快速增长后,2004年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年快报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在2003年完成41.41亿元的基础上,2004年再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38亿元,年增量8.97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量最多的一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4%,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完成增加值12.03亿元,增长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回落,完成增加值16.01亿元,增长18.2%,增幅同比回落12.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4%,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恢复性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18.5%,增幅同比加快1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的28.6%提高到57.1%,拉动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6.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元,达448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标志着丽江经济发展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突破,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平台。
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全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增强。民营经济在政策鼓励、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中,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连年跨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已成为牵引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328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39户,分别增长51.1%和0.8%;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45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25.7%,比现价GDP增速快4.0个百分点,对现价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1%,占GDP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税收(含国税、地税)12429万元,增长28.3%;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29.0%,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6.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工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全市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14.2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8.4%。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非国有投资的迅速扩张,非国有投资增速加快,标志着我市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全市非国有投资29.23亿元,增长42.5%,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9.0%。在消费品市场销售领域,非公有经济零售额比重大、增长快,全市非公有经济零售额9.86亿元,增长26.9%,比平均水平高11.5个百分点,占全市零售总额的72.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5.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57.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4万人;城镇从业人员7.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2万人,减少0.26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2.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4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33人,比上年末减少5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安排5378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比上年增加147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措施,年内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
市场物价涨幅渐趋平稳。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2%(见表1)。市场物价上涨的主要特点:一是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食品类价格涨幅高于非食品类,食品类价格上涨15.8%,其中粮食上涨25.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2.8%,鲜菜上涨10.5%。另外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7.9%。二是从动态上看,从8月份开始市场物价同比涨势逐步趋降,8、9、10、11、12五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比分别上涨10.0%、9.5%、8.9%、7.5%、5.5%,前期快速上涨的市场物价逐步平稳回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薄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明显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带来的通胀压力较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困难;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产值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5607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94827万元,下降1.5%;林业产值14085万元,下降4.2%;畜牧业产值78413万元,增长18.5%;渔业产值9606万元,下降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76万元,增长16.2%。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832公顷,同比下降2.3%,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8%。全年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174公顷,同比下降4.7%,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2%,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4432公顷,增长6.9%;甘蔗播种面积为1232公顷,下降18.2%;药材播种面积为1798公顷,增长19.1%;麻类播种面积为839公顷,下降44.0%;烤烟播种面积5570公顷,增长0.8%;蔬菜播种面积5551公顷,下降4.9%。
粮食、油料、甘蔗、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有增有减。在播种面积减少以及遭遇特大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386316吨,基本与上年持平(见表2),粮食平均亩产204公斤,比上年提高2.93公斤。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74087吨,增长12.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7221吨,增长12.1%;禽蛋产量2873吨,增长15.0%;牛奶产量1713吨,增长14.7%。出栏肉猪71.48万头,增长8.6%;出栏家禽258.24万只,增长38.7%;出栏牛6.81万头,增长21.6%;出栏羊32.77万只,增长8.2%。年末大牲畜存栏45.53万头,增长1.0%,猪存栏89.39万头,增长2.0%,羊存栏100.57万只,增长2.0%。
农村、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中,农林水气支出23575万元,增长7.4%;全市金融机构年末短期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124155万元,比年初增加39896万元,增长47.35%,同比多贷25600万元,增长79.1%。年末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村345个,比上年增加19个,通汽车的村429个,增加1个。农业机械总动力36071万瓦特,增长1.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4524吨,增长5.6%;农村用电量7119万千瓦小时,增长5.8%。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稳定发展。农村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农民减负总额达2954.08万元,减负率为69.12%,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基本完成70户乡镇企业和24户粮食购销企业的的改制工作,农村供销社、农村科技体制等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利润总额3.97亿元,增长93.7%;利税总额5.37亿元,增长72.1%;实交各种税金1.5亿元,增长3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20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4.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长30.01%(见表3),比平均水平高16.79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产值2566万元,比上年增长8.14%;集体工业产值5380万元,下降8.67%;股份合作工业产值7259万元,增长33.58%;股份制工业产值102198万元,增长35.05%;个体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64645万元,下降8.68%。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4318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7%;重工业产值138869万元,增长17.73%。
工业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在完成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主要原材料生产快速增长(见表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467万元,增长71.6%;实现利税总额16090万元,增长18.7倍;企业亏损面为30.0%,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776万元,下降3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3.82,比上年提高55.83个百分点。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七项指标中有五项优于上年。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3.73%,资本保值增值率111.6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91和14.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52次,加快了0.37次;全员劳动生产率(可比价格计算)28548元/人,同比增长35.23%;成本费用利润率由上年的负6.3%变为4.15%,其余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72.59%,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56%,比上年下降2.22个百分点。
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所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6770万元,同比增长10.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3320万元,同比增长25.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8%,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势趋于平稳。年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高,通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年初的高位增长逐月匀速回落并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走势,避免了过去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投资大起大落现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510万元,比上年增长41.9%(见表5),增幅回落30.8个百分点。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15575万元,同比增长84.5%,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1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42406万元,增长36.7%,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其他投资23996万元,增长19.9%,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131220万元,增长40.5%;集体经济投资5972万元,下降28.9%;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2401万元,增长26.5%;其它各种经济类型投资263917万元,增长47.7%。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宏观调控重点控制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较大幅度回落的同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宏观调控下,一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大幅度回落,特别是土地投资得到抑制。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3160万元,同比增长7.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5.2%下降到26.7%,下降8.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土地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4.7%,土地开发面积同比下降94.6%,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8.1%;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7万平方米,增长23.3%,商品房销售额74918万元,增长45.0%。另一方面,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33194万元,同比增长12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1.5%,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电力工业完成投资84100万元,同比增长4.5倍;交通运输业在持续多年高投入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增长,完成投资42405万元,增长43.5%。
五、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637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100061万元,增长17.9%;农村36576万元,增长9.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21498万元,下降15.9%;集体经济16498万元,增长9.5%;个体私营经济75818万元,增长34.3%,其中个体54918万元,增长15.1%;其它经济22823万元,增长7.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06410万元,增长15.9%;餐饮业27703万元,增长11.7%;其它行业2524万元,增长42.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39万美元,增长3.7倍,其中出口539万美元,增长3.9倍。全年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88项,到位资金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当年新签订国内经济合作项目42项,项目协议总投资191.11亿元。全市已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4个,比上年增加3个;协议外资13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2万美元,增长84.3%。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提高。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0.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47%,其中海外游客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6%,国内游客35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9%。实现旅游总收入31.76亿元,增长32.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662.53万美元,增长17.47%,国内旅游收入29.54亿元,增长33.36%。
七、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046.07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公路运输1046万吨,增长3.5%;民航运输0.07万吨。旅客运输量653.87万人,增长8.3%,其中公路运输565万人,增长4.1%;民航运输88.87万人,增长46.2%。
邮政业务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329.14万元,比上年下降0.13%。全年订销报纸830.61万份,下降1.7%;订销杂志72.69万份,增长6.7%;收寄函件增加14.08万件;包件增加6266件,收寄特快专递增加10902件。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35813万元,年净增4811万元。
信息传输业继续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7万户,新增2.6万户。其中城镇13.3万户,新增2.2万户;农村3.4万户,新增0.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16万户,新增3.88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34.8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48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0.92部/百人,比上年提高5.53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4.81部/百人,比上年提高2.18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6.11部/百人,比上年提高3.35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所得税收入)56582万元,增长29.8%,比现价GDP增速快8.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222万元,比上年增收8474万元,增长31.7%(见表6),完成年度预算的11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025万元,比上年增收8134万元,增长31.4%,完成年度预算的117.3%。
信贷投放明显收缩。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46006万元,比年初增加92992万元,增长12.35%(见表7),新增存款比上年减少110073万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55152万元,比年初增加120909万元,增长19.06%,新增贷款比上年减少96487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8132万元,比上年增长5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35万元,增长14.6%;人身险保费收入13997万元,增长69.4%。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4375万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财产险2454万元,下降2.0%,人身险1921万元,增长86.9%。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两基”教育成果,扩大了高中办学规模,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完成了一批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社会力量办学取得新进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2%,普通小学巩固率为97.71%,比上年高0.35个百分点。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98.07%,比上年高2.89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巩固率为99.0%,比上年高0.82个百分点。适龄幼儿入园率为41.16%,比上年高8.26个百分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85人,在校学生1228人,毕业生415人(见表8)。全年新增普通中学校舍面积4.21万平方米,新增小学校舍面积2.36万平方米。当年排除小学危房面积1.25万平方米,小学危房率22.47%,比上年下降1.64个百分点;排除中学危房面积0.95万平方米,中学危房率10.14%,比上年下降1.97个百分点。全市社会办幼儿园55所,民办初中2所,民办高中2所。
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140场次;群众艺术馆6个,组织文艺活动123次,举办展览27次;乡镇文化站72个,组织文艺活动595次,举办展览365次;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文物藏品(实际数量)972件;博物馆1个,藏品(实际数量)13498件;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39.82万册、件。演出市场硕果累累。《丽水金沙》、《纳西古乐》等民族文化艺术节目演出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出了大型彝族文艺晚会《太阳.火》,玉龙县东巴艺术团纳西民间乐舞“玉龙凤”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金奖,建成了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基地,成功举办了东巴艺术节、“玉龙杯”西部地区青年歌手大奖赛、《爱我丽江》全国摄影大奖赛等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3.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市电视台1座,制作电视节目5473小时,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33座,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653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6.0%,与上年持平。全市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3.4%,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7户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已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其余24户文化事业单位正在抓紧实施改革。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进展顺利。农村卫生改革不断推进,全市64个乡(镇)卫生院已全部完成了上划县(区)管理,全市共有17.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力度,6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6个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病床床位252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401张;卫生技术人员272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05人,注册护士1007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245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74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64个,床位944张,卫生技术人员96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综合运动会26次,举办单项比赛78次。获省级以上奖牌16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7枚。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0次,参加活动人数2.5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11.77万人,占应达标学生的84.0%。部分企业通过商业运作,联合收购红塔足球二队,组建了东巴足球队,在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人口、计划生育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据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年报,年末总人口为1127319人(见表9),比上年末增加8484人,增长0.7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49601人,占总人口的57.6%,0-18岁的人口占25.2%,18-60岁的人口占62.3%,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2.5%。全年出生人口10917人,出生率9.72‰,死亡人口6104人,死亡率5.44‰,自然增长人口4813人,自然增长率为4.28‰。
全面实施了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全年计划外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434人,下降6.54%,人口计划生育率(计划内出生人口占出生总人数的比重)达93.46%,比上年提高3.6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古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6元,比上年增长23.6%;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元,比上年增长10.1%。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4年,古城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23元,增长5.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1元,下降7.1%。由于粮油及相关副食品价格上涨,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8.3%,比上年上升6.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6.7%,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十一、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4103人,比上年增加1942人。其中参保职工2481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1010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8923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67268人,增加9137人。其中参保职工49507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7761人。确保了全市1101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和311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8605万元,失业保险金651万元,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城镇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29张,收养各类人员92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5个。全市共有31511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4680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607万元,比上年增长45.1%。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以污染防治为突破口,切实巩固“达标排放”成果,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比上年提高41.7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5.0%,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2.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909万元,比上年增长3.6倍;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个,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2300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32个。全市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9个,达标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达20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382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造林4876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65641公顷。年末全市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面积11220公顷;全市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40665公顷。
注:1、公报中的部分数据为年快报数,对比数为上年年报数;
2、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幅度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