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丽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3:06:44 来源:丽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68次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三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以撤地设市为契机,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实现了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二次创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全市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正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成就辉煌,形势喜人。

一、综合

经济总量登上了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驶入了快车道。据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4140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6%,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年GDP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达到了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使全市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按新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口径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108415万元,同比增长4.0%,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3990万元,同比增长31.0%,增幅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5%,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56100万元,同比增长7.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81645万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年减慢5.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6%,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人均GDP3712元,比上年增加383元,比上年多增加8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主要农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旅游产品开发保持较快增长,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一些行业在淘汰落后和过剩生产能力方面取得新的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上年的28.0:25.5:46.5,调整为26.2:29.9:43.9。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650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其中: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下降1.1%;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上涨1.0%。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涨0.6%,其中粮食上涨3.4%、油脂上涨10.4%、肉禽及其制品下降6.5%、蛋类上涨1.8%、水产品上涨1.2%、蔬菜上涨7.1%;烟酒及用品类下降2.2%;衣着类下降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8%,其中教育上涨4.6%;居住类上涨1.5%,其中建筑及装修材料上涨2.3%,水、电燃料上涨1.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3.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7万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持续减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56.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城镇从业人员7.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46万人,减少0.0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2.0万人,减少0.19万人。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支柱产业单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资金、电力紧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显著,产业化程度低,结构调整存在趋同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贫困面大,扶贫工作任务艰巨。三是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入自给率低,财政增收困难,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四是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不够,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五是随着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389555吨,增长8.8%;油料7743吨,增长5.8%;甘蔗102874吨,增长0.3%;烤烟9463吨,增长2.9%;蔬菜125400吨,增长1.2%;水果42135吨,增长5.4%。肉类总产量66090吨,增长1.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9976吨,下降1.2%。年末大牲畜存栏45.08万头,下降1.3%,猪存栏87.6万头,增长3.0%,羊存栏98.61万只,增长3.1%。出栏肉猪65.8万头,下降0.7%;出笼家禽186.21万只,增长9.4%;出栏牛5.6万头,增长1.3%;出栏羊30.28万只,增长7.0%。水产品7483吨,增长6.9%。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8732公顷,同比下降3.3%,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4%,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年经济作物(含蔬菜、瓜类和其它农作物)种植面积27470公顷,同比增长6.5%,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4144公顷,下降10.4%;甘蔗播种面积为1507公顷,药材播种面积为1510公顷,分别增长7.3%和93.8%;麻类播种面积为1499公顷,增长114.4%;烤烟播种面积5528公顷,下降2.7%;蔬菜播种面积5837公顷,增长5.2%。

农林畜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2373万元,按可比口径和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87706万元,增长4.3%;林业产值12884万元,增长21.3%;畜牧业产值62495万元,增长2.4%;渔业产值9288万元,下降0.4%。农、林、牧、渔比例为50.9∶7.5∶36.3∶5.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03年末,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村326个,比上年增加38个,通汽车的村428个,增加8个,通电话的村393个,增加16个。全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8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5456万瓦特,增长6.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1623吨,增长6.7%;农村用电量6728万千瓦小时,增长5.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681公顷,增长42.0%,其中天保工程造林1957公顷,退耕还林造林14334公顷,增长133.5%,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73720公顷,增长4.9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稳定发展。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3年,农民人均税费负担比上年减少2.24元,下降9.8%。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2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利润总额20474万元,增长7.5%;利税总额31187万元,增长8.9%;实交各种税金11504万元,增长13.0%。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全市工业生产步入稳定增长区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7197万元,增长13.0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3689万元,增长31.84%。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5757万元,下降14.04%;集体工业总产值6365万元,下降12.07%;股份合作制工业总产值6734万元,增长15.59%;股份制工业总产值50800万元,增长61.32%;个体、私营等其它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57541万元,下降2.81%。轻工业产值38824万元,增长7.29%;重工业产值98373万元,增长15.81%。

工业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在完成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22.15万吨,增长62.21%;洗精煤118.8万吨,增长39.29%;焦炭19.5万吨,增长63.32%;发电量65641万千瓦小时,增长3.24%;糖12811吨,增长33.53%;水泥62.68万吨,增长75.92%;十种有色金属1256吨,增长50.2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起到了最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为了弥补“非典”造成的损失,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加强银企合作、优化投资环境等途径,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一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据年快报统计,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02年172448万元历史最高水平上,再次登上更高的台阶,达到297868万元,增长72.7%,增幅是1996年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国有及其它投资258970万元,增长80.5%。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加快。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93300万元,下降8.0%;集体经济投资10362万元,增长40.2%;城乡个人投资17703万元,增长46.1%;其它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76503万元,增长2.42倍。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在国有及其它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7910万元,增长41.8%;更新改造投资29566万元,增长58.8%;其它投资6870万元,下降53.6%。年内施工的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它投资项目297个,其中年内新开工项目236个,全部投产项目219个。全年新增加固定资产(不含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体私营投资)191327万元,增长43.6%。全年施工面积(不含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体私营投资,下同)117.64万平方米,增长97.8%,竣工面积75.6万平方米,增长62.4%。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12个,完成投资83124万元。

分行业看,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国有及其它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362万元,下降3.9%。第二产业投资44915万元,增长1.99倍,其中工业投资43889万元,增长1.93倍,其中采掘业投资1456万元,制造业投资26286万元,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16147万元,其中电力生产和供应投资15419万元。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市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投资101069万元,下降15.6%,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29260万元,邮电通讯业投资5031万元,教育投资10373万元。

房地产开发产销两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4624万元,增长2.89倍。销售商品房32.46万平方米,增长77.8%,其中销售给个人31.9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3806万元,增长1.02倍,其中销售给个人52883万元。单位面积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提高177元,增长12.0%。

建筑业快速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的带动下,建筑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最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7890万元,增长60.2%,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6%。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0045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其中公路运输100340万吨公里,增长1.0%;民航运输112万吨公里,下降21.1%。旅客周转量79862万人公里,下降1.0%,其中公路运输58833万人公里,增长2.5%;民航运输21029万人公里,下降9.4%。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108438万吨公里,增长0.9%。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368公里,增加1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908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3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9367万元,增长8.8%,邮政业务收入2275万元,下降6.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13万户,新增1.69万户。其中城镇11.11万户,新增1.59万户;农村3.02万户,新增0.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28万户,新增4.09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8.4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78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5.39部/百人,比上年高5.04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63部/百人,比上年高1.4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76部/百人,比上年高3.59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4.8万户,增长156.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总额118364万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84863万元,增长12.1%;农村33501万元,增长1.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25558万元,增长1.2%;集体经济15062万元,增长1.8%;个体私营经济56443万元,增长15.7%,其中个体47696万元,增长15.9%;其它经济21301万元,增长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1801万元,增长2.7%;餐饮业24797万元,增长41.6%;其它行业1766万元,下降9.0%。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15万美元,其中出口109万美元,进口6万美元。当年新签招商引资(内资)项目(合同)51个,合同协议资金165.26亿元,增长4.4倍,全年实际实施招商引资(内资)项目65个,实际到位资金17.4亿元,增长2.5倍。当年新签外资在华投资项目(合同)3个,全年实际实施外资在华投资项目3个,实际到位资金195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在非典重创后迅速恢复。“非典”之后,我市及时采取得力措施,促进旅游升温,效果显著。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01.48万人次,同比下降10.7%,降幅比上半年缩小了22.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缩小了9.5个百分点;累计接待境外游客8.24万人次,同比下降44.5%。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24.04亿元,同比增长2.8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财税部门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开辟财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结构趋于合理。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748万元,增长14.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891万元,增长16.6%。其中增值税3448万元,增长8.8%;营业税10112万元,增长28.8%。全市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0423万元,增收815万元,增长8.5%;完成上划中央、省所得税收入6405万元,增收632万元,增长11.6%。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29414万元,增长8.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8610万元,增长9.0%。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53013万元,新增203065万元,增长36.9%,增幅创96年以来新高,同比多增14167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3196万元,新增80711万元,增长25.0%,同比多增46337万元;企业存款余额252086万元,新增101622万元,增长67.5%,同比多增77484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34244万元,新增217396万元,增长52.2%,增幅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多增164291万元。短期贷款余额317934万元,新增80492万元,增长33.9%,同比多增60211万元,其中短期建筑业贷款余额30905万元,增长3.6倍,短期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8632万元,增长55.2%。中长期贷款余额219949万元,新增81491万元,增长58.9%,同比多增51677万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16154万元,新增61829万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8.4%,同比多增33293万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41967万元,增长14.70%,现金支出1541655万元,增长15.10%,收支相抵回笼现金312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869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07万元,增长0.1%;人寿险保费收入8262万元,增长36.3%。赔付额3533万元,增长28.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505万元,增长28.9%;人寿险赔付额1028万元,增长26.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丽战略有新进展。认真抓了科技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全年实施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9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4项。2003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98%,其中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89%。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招生602人,增长58.0%,在校学生1608人,下降20.2%。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中学88所,招生23372人,增长7.7%,其中高中5327人,增长15.9%,初中18045人,增长5.5%;在校学生64659人,增长8.9%,其中高中13688人,增长14.2%,初中50971人,增长7.6%;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95.18%,比上年高8.6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48.22%,比上年高4.2个百分点。普通小学658所,招生19905人,下降3.5%;在校学生118638人,下降3.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0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31%,比上年高10.6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继续发展。全市职业中学8所,招生2662人,增长78.7%,其中职业高中904人,下降1.7%,职业初中1758人,增长2.1倍;在校学生4654人,增长55.2%,其中职业高中2053人,增长35.5%,职业初中2601人,增长75.3%。幼儿园在园幼儿15607人,下降7.1%,适龄幼儿入园率为32.9%,比上年高5.16个百分点。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年新增普通中学校舍面积4.83万平方米,比上年多增2.75万平方米,新增小学校舍面积5.96万平方米,比上年多增4.04万平方米。加大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的力度。当年排除小学危房面积5.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4万平方米,增长92.6%,小学危房率24.11%,比上年下降9.09个百分点;排除中学危房面积1.56万平方米,中学危房率12.11%,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列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中宣部已批准我市试点方案,市歌舞团、丽江日报社等7家试点单位的改革步入实质性阶段。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2个,本年新排上演节目38个,演出135场次;群众艺术馆6个,组织文艺活动131次;乡镇文化站66个,组织文艺活动563次;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5个,藏书39.05万册、件。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1.31%,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全市电视台1座,制作电视节目346小时,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53座,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634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6.38%,比上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6.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1.59%。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0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519张,增长4.2%。卫生技术人员2648人,增长2.3%。其中执业医师881人,执业助理医师278人,注册护士102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62家,拥有床位数887;村卫生院412个,占农村总村数的98.1%。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全市没有发生诊断性非典病例,也没有发生凝似性非典病例。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举办综合运动会13次,举办单项比赛41次。获省级以上奖牌17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4枚。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4次,参加活动人数10.38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12.19万人,占应达标学生的93.3%。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以污染防治为突破口,切实巩固“达标排放”成果,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58.2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2.91%,比上年提高3.09个百分点;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632.2万元,比上年增长69.5%。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年报,年末总人口为1118835人,比上年末增加7004人,增长0.6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45123人,占总人口的57.7%。全年出生人口10704人,出生率9.60‰,比上年下降0.5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939人,死亡率5.32‰,比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4765人,自然增长率为4.28‰,只比上年高0.05个千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7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3元,增加91元,增长8.2%,其中家庭经营收入857元,增加230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03元,增长15.5%,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支出463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611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544元,分别增长91.3%、12.7%和2.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1.0%,与上年持平。

十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42471人,增长3.0%,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0508人,增长5.3%,城镇职工31963人,增长2.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479人,增长0.5%;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131人,增长16.0%,其中城镇职工43866人,增长11.1%,离退休人员14265人,增长34.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26831人,比上年增加6649人,增长32.9%。全年支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13168万元,增长25.1%,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7554万元,企业职工失业保险金1314万元,基本医疗保险金4300万元;全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797万元,增长63.1%。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66张,增长7.4%,收养各类人员344人,增长26.5%。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6个,比上年增加10个。

注:1、公报中的数据除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年快报数外,其余均为正式年报数。

2、公报中全市GDP、工农业总产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